新浪新闻客户端

这三位公子在春秋时代,实力与礼义并举,终成就一代霸业!

这三位公子在春秋时代,实力与礼义并举,终成就一代霸业!
2018年07月16日 17:24 仁仁阅作者:仁仁阅

  这三位公子在春秋时代,实力与礼义并举,终成就一代霸业!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这中间的300多年,就是我们常说的春秋时期。

  太史公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就是说春秋的这三百多年,有36个君主被杀,54个诸侯国被灭,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那就更多了,数都数不过来。

  春秋有诸侯,诸侯之间连年征战,你打我我打你,才出现这么混乱的局面。春秋也有霸主,实力强劲的诸侯,才称得上霸主。

  今天讲的这本书叫《君子的春秋》,作者申赋渔说,春秋的霸主,不仅仅指军事上的霸道、霸气,他们还带着君子之气,用礼来让其他诸侯臣服。

  我们马上去到春秋时代,看看春秋霸主身上的君子气质到底是什么?他们如何能成为霸主?

  这三位公子在春秋时代,实力与礼义并举,终成就一代霸业!

  第一个上场的主角,是郑国的国君郑庄公。

  郑庄公是难产生的,长得也不是太帅,他有个漂亮的弟弟,叫段。可能他的母亲比较看重颜值,从一开始就嫌弃郑庄公,喜欢小儿子段。

  两兄弟的父亲,也就是郑国的国君,倒是不偏心,把国君的位置传给了郑庄公。

  母亲和段一看郑庄公当上了国君,那个气啊,开始跟郑庄公要封地要城邑,而且要最好的,吃的穿的用的,都比郑庄公舒服。这些要求,郑庄公都满足他们了。

  然而母亲和段还不满足,他们打算里应外合,攻打都城,直接把郑庄公干掉。

  不过郑庄公提前收到了消息,忍无可忍,派出两百辆兵车就把段打败了,段屁股尿流地逃跑了。

  打败弟弟,这郑庄公心里还气着呢!为啥?因为他母亲帮着弟弟谋反啊,兴许谋反的主意就是母亲出的呢!

  郑庄公送给母亲一句话,说:“不到黄泉,我不见你。”这是打算一辈子都不见母亲了。

  过了一段时间,郑庄公后悔了,毕竟是亲生母亲,想把她接回来。

  不过国君要注意言行,已经说过不见母亲了,怎么能食言呢!这要是传出去,别人会认为你的承诺没有分量。

  有人给郑庄公出主意,说:“你在地底下挖一个隧道,一直挖到泉水,再让你母亲过来,这样勉强不算食言。”

  郑庄公一听,这主意好,立刻派人去挖隧道。《左传》里说,郑庄公和母亲相见的时候,隧道里面,“其乐也融融”,可见场面有多么温馨。

  这三位公子在春秋时代,实力与礼义并举,终成就一代霸业!

  想当初,段谋反的时候,不少诸侯趁这个机会来欺负郑国,其中宋国出的力气尤其大,郑庄公牢牢记着宋国的仇。

  休养了两年,郑庄公联合了鲁国和齐国,要去修理宋国。

  宋国哪里是三国兵马的对手,一下子丢了两座城池。

  郑庄公把齐国鲁国的统帅请来,说:“打下宋国的两座城池,惩罚它的目的已经达到,可以收兵了。你们两国都出了大力,我打算把这两座城送给你们,权当感谢。”

  两位统帅又惊又喜,可能没见过这么大方的国家领导人。

  此后,郑国像坐上了火箭,国运越来越好。

  纵观天下大势,大国之中,晋国忙着内乱,顾不上搭理别人;秦国正和西戎打得热闹,抽不开身;楚国默默地在南方扩大势力。

  而中原的宋国、卫国、陈国、蔡国、齐国、鲁国等等,因为郑庄公的文韬武略,开始把郑国当老大哥,郑庄公成了中原的霸主。

  这三位公子在春秋时代,实力与礼义并举,终成就一代霸业!

  郑庄公当霸主这事儿,中原各个诸侯没有不服气的。但有一个人极为不高兴,那就是周天子!

  周天子生气的理由很充分:你郑国离我这么近,还要当霸主,什么意思,在你眼里我还是领导吗!

  周天子罢了郑庄公的官位,不再让他参与朝政,郑庄公脾气上来,干脆不去朝觐了。双方正式撕破脸皮。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亲自率领王师攻打郑国。养尊处优的周天子哪里是郑庄公的对手,很快就落败了,肩膀上还中了一箭。

  郑国大将建议,乘胜追击,把周天子彻底打趴下。郑庄公不同意,他说什么呢?

  郑庄公说:“君子不会过分地占人家的上风,何况我们是在和天子打仗。我们郑国能够挽救自己,不让自己灭亡,这就够了!”郑国鸣金收兵。

  那一天晚上,郑庄公准备好牛羊酒食,派大臣给周桓王送去。

  在郑庄公看来,双方虽然交战,但对方毕竟是周天子,礼数不能缺。当时的战争,不仅争土地、争城池,也争“礼”。

  郑庄公如此风度,威望自然又上了一层。周桓王又气又愧,干脆退兵回朝去了。

  作为一方霸主,郑庄公不缺权谋,他身上有时也闪出君子的气质。

  原谅母亲,深情地把她接回来;辛辛苦苦打下来城池,很风度地送给盟友;战场上打败了天子,准备好酒肉,恭敬地去慰问。

  在春秋早期,郑庄公不愧于霸主的名号。

  这三位公子在春秋时代,实力与礼义并举,终成就一代霸业!

  郑庄公之后,下一位登场的人物,在齐国。

  话说郑庄公死后,国内乱了好一阵子,一位公子刚搞定了这堆烂摊子,就收到来自齐国的请柬,说是请这位公子前去会盟。

  他一到那儿,竟然被齐国齐襄公抓起来杀了!据说齐襄公的理由,仅仅是想摆一摆大国的架子。

  齐襄公这个人确实不怎么地道,到处得罪诸侯,背信弃义,荒淫无耻。

  他有两个弟弟,分别是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齐襄公三天两头杀人,他这两个弟弟害怕啊,担心哪天哥哥也把自己咔嚓了,干脆逃跑算了。纠逃到了鲁国,小白逃到了莒国。

  不久之后,群众基础极差的齐襄公,果然被叛臣杀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齐襄公死了,他又没有儿子,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下一位齐国国君要在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中产生!

  两位公子火速回国,争夺齐国国君的位置。

  鲁国派了部队护送公子纠回国,他们要确保纠当上齐国国君。这时候纠听说公子小白也拼命往回赶,速度还挺快。这怎么行,不能让小白抢了先。

  公子纠手下有个叫管仲的人,管仲自告奋勇,领了一伙人去找小白的麻烦。

  远远看见公子小白,管仲张弓搭箭,一箭射过去,小白倒在车上口吐鲜血,看那样子是挂了。

  管仲兴冲冲跑回去回去复命,说公子放心吧,小白已经挂了,国君是咱们的。公子纠心情大好,赶路也不那么拼命了,六天才到齐国。

  这三位公子在春秋时代,实力与礼义并举,终成就一代霸业!

  结果他们刚到齐国就吃了一惊,公子小白已经在临淄抢先即位了!原来,这小白狡猾得很,管仲那一箭其实没有伤到他,他吐血装死,骗过了管仲。

  小白即位后,便是齐桓公。

  但鲁国还是支持公子纠当国君。这怎么办?打呗!齐鲁两国大战,结果鲁国输得很惨。齐桓公逼着鲁国国君,交出公子纠和管仲。

  齐桓公差点被管仲一箭射死,早就对他咬牙切齿。管仲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可不能就这么死了。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鲍叔牙身上,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又是齐桓公身边的谋士。

  鲍叔牙对齐桓公说:“你如果想把齐国治理好,有我鲍叔牙就可以了;如果想称霸天下,那一定得有管仲。管仲是奇才,他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会强盛。”

  不久之后,鲁国人把管仲塞到囚车里,送了过来。

  据说,鲍叔牙老早就出发去迎接他,帮他去掉刑具,请他沐浴更衣。齐桓公也亲自到郊外,请管仲上车,接他回朝。

  史书上说,齐桓公“三酌而问政焉”,意思是齐桓公亲自给管仲斟酒,然后才谈论军国大事。

  齐桓公与管仲相见,是齐国称霸的开始,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节点。

  这三位公子在春秋时代,实力与礼义并举,终成就一代霸业!

  管仲在齐国改革,巩固农业、操习兵法、发展经济。国力刚刚强盛一点儿,齐桓公就忍不住了,向老冤家鲁国开战。

  管仲认为齐国的国力还没起来,不是很支持这次战争,但齐桓公执意要打。

  这次战争在历史上也很有名,因为鲁国那边有一个人,叫曹刿。中学课本里一篇《曹刿论战》,讲的就是这次战争。

  齐鲁两国对垒,齐军那边儿擂鼓,按照惯例,鲁军这边儿也要擂鼓,两军一起冲杀,胜负凭实力见分晓。

  可是这次,曹刿不让擂鼓,那边儿齐军一连擂了三次鼓,士兵被折腾了三次,累得够呛。曹刿看准时机,让鲁军擂鼓冲锋。结果鲁国人打赢了。

  胜利之后,曹刿还跟鲁国的国君说,这一仗的关键,在勇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齐国人以为第一次擂鼓就要冲锋,没想到鲁国人不按套路出牌,擂了三次鼓都不冲锋,齐国人被折腾懵了,鲁国人才一鼓作气,收拾了他们。

  曹刿很聪明,只用了这一招,就让齐军败得稀里哗啦。

  但现在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看这个问题,这一仗之后,鲁国又打了无数仗,可是没见曹刿再取得什么战果。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曹刿的小聪明破坏了当时的规矩。

  不错,当时打仗是有规矩的,讲道义,讲礼节。周朝的诸侯,多数沾亲带故,打仗一般打个输赢就好,不追求杀了多少、伤了多少。

  真到了战场上,规矩还有很多,双方都要明白打仗的原因,讲究师出有名,不能打不明白的仗。

  开战了,两边儿把战车摆好,士兵排好,才能擂鼓冲锋。

  两军短兵相接,不能杀儿童和老人,有人受伤倒地了,不能再去砍杀他。

  战斗结束,胜利的一方不能死追着人家不放,这个距离非常明确,追步兵,不能超过一百步,追战车,不能超过九十里。

  这些颇具人文关怀的规矩,堪称春秋战争公约。

  这三位公子在春秋时代,实力与礼义并举,终成就一代霸业!

  说回到曹刿,他败名声的事情不只这一件。

  三年之后,齐国、鲁国这两个老冤家要会盟了,齐桓公早早就到了会盟的高台之上,过了一会儿,鲁庄公带着曹刿来了。

  齐桓公和鲁庄公正要盟誓,突然,曹刿一个箭步冲过来,一把揪住齐桓公,亮出一把锋利匕首,要挟齐桓公归还齐国攻占鲁国的所有土地!

  齐桓公命悬一线,只得答应了曹刿的要求。

  回来之后,齐桓公大发雷霆,吵着喊着要杀掉曹刿,一寸土地也不给鲁国。

  管仲这个时候出来,说:“您已经犯了两个错误,如果接下来这么做,那就犯了三个悔改不了的错误。

  “其一,你去会盟,没有一点儿防备,这是‘不智’;其二,你着了人家的道儿,不得不接受人家的条件,这是‘不勇’;其三,你答应了鲁国还人家土地,如果不还,这是‘不信’。

  “不智、不勇、不信,少了哪一条都不能建功立业。我看咱们还是把土地给他们吧,用四百里土地换一个诚信的名声,值!”

  齐桓公虽然气得不行,还是听了管仲的意见,把鲁国的土地退了回去。

  果然,诸侯们一看齐桓公这么讲究,对齐国好感度大增,好几个国家派来使者,要求和齐国结盟。

  齐桓公大喜过望,这可是武力一时半会儿办不到的。

  齐国这边儿交好运,鲁国那边儿就比较惨了。

  按理说,两国会盟,以诚相待,是绝对不允许出现兵刃的,你曹刿竟然还劫持齐桓公,谁还敢和你交朋友,谁还敢和你会盟!

  鲁国得了一时小利,失了天下大义。

  这三位公子在春秋时代,实力与礼义并举,终成就一代霸业!

  公元前679年,齐国、宋国、陈国、卫国、郑国来了一个多国会盟,《左传》和《史记》,都把这次会盟作为齐国霸业的开始。

  春秋的霸业,不是我凭着武力打遍四方来的,而是我要让四方的人都敬我服我。

  有使者从北方的燕国来,来得很匆忙,说燕国正在和更北方的山戎交战,快要支持不住了,请求齐国出兵救援。齐桓公亲自率领大军出征。

  这是一场艰苦的血战,山戎败得很彻底,全军覆没。齐军虽然得胜,也好不到哪儿去,损失惨重,还差点儿在山里迷路,几万人走不出来。

  齐军拼死才战败山戎,帮了燕国这么大一个忙,燕庄公感动得不知道要说啥,一路往南相送,送啊,送啊,不知不觉送出老远。

  一问,才知道已经送出燕国,送到齐国境内了,而且已经进到齐国五十里。

  那时候有个规矩,诸侯之间迎来送往,是不能送出国境的。

  齐桓公进到燕国,那是帮燕国攻打山戎,出师有名;燕庄公进到齐国境内,这就没理由了,名不正言不顺。

  燕庄公已经进来五十里,怎么办呢?齐桓公大手一挥,说:“我不可以对燕庄公无礼,五十里土地,割给燕国。”

  燕庄公这才反应过来,这五十里土地割给燕国,自己就不算进到齐国了呀,那就不算破了规矩。

  消息传出去,各路诸侯见齐桓王这么仁义,会盟的要求更加强烈。

  齐国也真是争气,后来北抗狄人、南拒蛮楚、安定周天子,鲁、宋、陈、卫、郑、许、曹这些国家心甘情愿把齐国当作中原领袖。

  这三位公子在春秋时代,实力与礼义并举,终成就一代霸业!

  齐桓公对于天下诸侯,可以分忧的代他们分忧,可以谋事的替他们谋事,可以动兵的为他们动兵。

  孟子说,霸主治理下的百姓是欢愉快乐的,齐桓公毫无疑问达到了霸主的标准。

  齐桓公和管仲的功业还不是一个霸主这么简单。

  史书上说,当时诸侯长时间混战,外族趁机入侵,南边的夷族,北边的狄族,快打到一起了,再这样下去,中原真到了千钧一发的地步。

  幸好有齐国崛起,护住了长久以来积累的中华文化。

  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没有管仲,我就要披头散发,衣服向左边掩了。

  北方戎狄才是头发披散,衣服的前襟左掩。孔子这么说,是在夸管仲,如果不是管仲,中华文脉也许就断绝了。

  这三位公子在春秋时代,实力与礼义并举,终成就一代霸业!

  齐桓公之后,下一位登场的霸主是来自晋国。

  晋国公子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吃尽苦头。唯有齐桓公和宋襄公对他还不错,尤其宋襄公,送给他车二十辆,马八十匹,重耳牢牢记得这个恩情。

  十九年过去,重耳回到晋国,成为国君,也就是晋文公,这一年,他已经六十二岁了。年纪虽然高,但足够晋文公成就一番霸业。

  在外逃亡那么多年,重耳非常清楚民间的疾苦。他一上任,轻徭薄赋,先缓慢发展晋国的实力,与四邻的诸侯搞好关系。

  那时候楚国正狂飙突进地向北发展,已经收服了五六个中原小国,还把宋国的都城围住了。宋国人赶紧向晋文公发出紧急求救信号。

  晋文公当然记得宋襄公的恩情,这个兵一定要出。问题是晋国到宋国有点远,这个仗怎么打才好呢?

  一位将军说:“曹国刚刚归附楚国,卫国又和楚国结了姻亲,咱们不如攻打曹、卫两国,楚国不得不救。这样一来宋国不就得救了吗!”

  晋文公一拍大腿,说这个主意甚好。

  当年重耳流亡到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是连在一起的,像一块儿完整的骨头,好奇得很,重耳洗澡的时候,竟然闯进来嬉皮笑脸地看,这是莫大的侮辱。

  再说当年重耳在卫国,卫文公根本不见他,重耳实在饿得不行了,问路边的农夫讨一点饭吃,农夫嘴上答应,却给他装了一盆土,这是在存心戏弄重耳。

  如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局逆转,晋文公派重兵进攻曹国、卫国,很快打下两国的都城,报了当年的轻视之仇。接下来,晋国和楚国军队终于要正面相对了。

  这三位公子在春秋时代,实力与礼义并举,终成就一代霸业!

  在叙述这场大战之前,咱们又得回顾一下重耳的流亡之旅。重耳当年也流亡到了楚国,楚成王对他还不错,设宴款待他,但语气就没那么恭敬了。

  楚成王敲了敲放食物的案子,说:“你重耳流亡了这么久,想必很少吃到这样的好东西吧。如果有朝一日回到晋国,你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听出楚成王是想嘲笑他,强忍住脾气,说:“你这儿不缺金钱美女,珠玉宝石又是你们这儿产的,一般的你也看不上眼。我想不出来能给你什么。”

  楚王表示,话虽然是这么说,但你重耳还是应该报答我。”

  重耳想了想说:“这样吧,如果有朝一日我能当上晋国国君,咱们两国战场上相见了,我当让你九十里。以这个作为报答,你看怎么样?”

  话还没说完,楚国人就笑了,笑什么呢?你重耳这么落魄了这么久,要不是大王赏你口饭吃,说不定饿死了,还妄想在战场上和大王对垒,想多了吧!

  可世间的事就有这么巧,当年的重耳已是晋文公,率领威武的三军将士,等着和楚军交战。

  楚军终于到了,摆开架势准备冲锋。晋国的军队却开始往后撤,一直撤了九十里。

  晋文公对军史说:“当初我在楚国,曾经答应楚成王,如果两国交战,我将退避三舍,诺言说出口,就不能违背。”三舍就是九十里,晋文公果真退了九十里。

  两军终于在城濮开战,历史上把这次战争称之为城濮之战。

  这三位公子在春秋时代,实力与礼义并举,终成就一代霸业!

  晋军士气高涨,先是打败战斗力弱的楚军右军,然后制造一个败退的假象,引楚军左军追过来,看楚军追得差不多了,晋文公命令全军出击,吃下了整个楚军左军。

  楚军将领看到大势已去,下令撤退。宋国终于避免了亡国的命运。宋襄公绝对没想到,当年那一笔投资,会获得如此丰厚的回报。

  晋文公大获全胜,周天子亲自来祝贺,郑重其事地封晋文公为“伯侯”。

  这个伯侯可了不得,字面意思就是诸侯之长、天下诸侯的领袖,可以替天子征战四方,安定天下。

  当年齐桓公称霸,也获得过这个荣誉。如今晋文公也当了伯侯, 这意味这晋文公正式成为天下霸主。

  后来的人经常把晋文公和齐桓公放在一起讨论。齐桓公以理服人,匡扶天下,晋文公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因为这两位霸主,中原地区得以保持长时间的安定和平衡。

  三位君主,郑庄公、齐桓公和晋文公,他们身上有一种风雅的力量,让人由衷折服。

  春秋时期,中国大地生机勃勃、充满激情,霸主相继崛起,哲人不断涌现。中华民族的性格经过重重淬炼,变得成熟,变得智慧,变得强大而自信。

  春秋的君子,他们的智慧、优雅和力量,是每个中国人的财富。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