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电子管朋克巅峰之作:它诞生时,苏联就已经输了

电子管朋克巅峰之作:它诞生时,苏联就已经输了
2020年04月01日 19:02 新浪网 作者 菌武视界

  冷战时期,由于西方的刻意抹黑和歪曲,苏联在普罗大众的眼里成为了邪恶的代名词。人们常常认为苏联的武器是粗陋而落后的,不过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款武器能够满足人们对科技感的一切幻想,它可以视作电子管朋克与暴力美学的巅峰之作,它就是前苏联时期研制的乌拉尔号核动力侦察船。

  电子管朋克巅峰之作:它诞生时,苏联就已经输了

  乌拉尔号核动力侦察船直接沿用了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的舰体,其长度相当于两个足球场

  核战威胁下的疯狂想法

  要说到乌拉尔号核动力侦察船的建造背景,就不得不提到美国的弹道导弹了。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都研制了大量的弹道导弹。这些弹道导弹犹如悬在美苏双方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舰一般让双方坐立不安,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在夸贾林环礁的夸贾林导弹发射场部署了10枚“民兵MX”弹道导弹。此举更是让苏联坐立不安,因为夸贾林环礁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相较于美国本土,这里距离苏联的地理位置更近,从这里发射的弹道导弹能够直接威胁到苏联本土。

  电子管朋克巅峰之作:它诞生时,苏联就已经输了

  “民兵MX”弹道导弹能够携带10枚10枚W-87弹头当量33.5-47.5万吨的W-87核弹头

  而且夸贾林导弹发射场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冷战初期,美军曾在马绍尔群岛进行了大量的核试验,四面环海,周围还有澳大利亚,日本等亲美国家,以及美国的海外基地。但是苏联在这里却没有可靠的海军基地,正因如此,苏联海军急需一种拥有超长续航力和探测距离的海上侦查平台,疯狂的苏联人想了一个更为疯狂的计划,而这一项目的整体设计听起来就让人热血沸腾:沿用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的舰体,设计一种核动力电子侦察船。

  电子管朋克巅峰之作:它诞生时,苏联就已经输了

  乌拉尔号核动力侦察船的整体布局,居住有大量高级军官,再加上庞大的电子设备 所以其布局酷似豪华游轮

  如此浩大的工程自然只有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才能完成,建造这艘史无前例的核动力侦察船的工程需要18个苏联部委相互配合,数百家设计和科研机构,以及相关设备制造厂参与,苏联甚至为生产该舰专用的设备成立了一家位于列宁格勒的生产技术企业,专门为乌拉尔号核动力侦察船提供电子设备。该舰完工后,不是军人的首席设计师乌拉尔·阿哈罗夫(Urals·Arkharov)立即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并授予劳动英雄勋章,可见苏联国防部对该舰的重视程度。

  电子管朋克巅峰之作:它诞生时,苏联就已经输了

  由于极为特殊的用途与定位,乌拉尔号是罕见的三桅杆舰艇

  意气风发的超级巨舰

  1981年夏,这艘史无前例的超级巨舰在波罗的海造船厂铺设了第一根龙骨。船体的建造速度很快,1983年,该舰正式下水,1989年,乌拉尔号正式进入苏联海军序列服役。熟悉苏联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时的苏联形势将急转直下,不过当时的苏联海军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乌拉尔号核动力侦察船的规格极高,由于该舰任务的特殊性,在其1000多人的舰员中,有至少四成都是高级军官。舰上配备了单独的吸烟室、台球室、健身房、电影院等豪华设施,甚至还有两个桑拿浴室和一个游泳池。

  电子管朋克巅峰之作:它诞生时,苏联就已经输了

  舰艏的巨大雷达罩使得该舰的外观特点鲜明

  该舰完工后迅速被派往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苏军为保护这艘巨舰派出了攻击核潜艇在暗中护航。闻讯赶来的北约巡逻机和侦察船看到了这样让人瞠目结舌的一幕,一艘主尺度达到265米,满载排水量高达3.6万吨的海上巨无霸,却搭载了大量的电子设备,在它圆圆的雷达罩下,暗藏着功率巨大的雷达,并伺机观察着美军的一举一动。美国人怎么也想不通,苏联为何会建造一艘这样怪异的船。

  电子管朋克巅峰之作:它诞生时,苏联就已经输了

  球形雷达罩内是一台巨型对空搜索雷达

  虽然是一艘电子侦察船,但是乌拉尔号仍然处处透露着暴力的气息,其搭载的“珊瑚”无线电侦察系统是苏联舰载电子设备的巅峰之作,体积巨大,由七台雷达天线和多部EC-1046超级计算机组成,该系统由苏联无线电工业部“信号旗”科研生产中心研制。苏联风格的电子设备在该舰的整体设计上展现的淋漓尽致,由于过重的舰载电子设备,该舰甚至有着固定向左舷倾斜两度的问题,其上层建筑的设计构造非常复杂壮观。传统侦查设备方面,苏联甚至为该舰专门制造了一个镜头直径达到1.5米的照相机。

  电子管朋克巅峰之作:它诞生时,苏联就已经输了

  由于上层电子设备重量巨大,导致该舰固定向左舷倾斜两度,照片摄于俄罗斯时代,雷达罩已经破损

  虽然苏联人的电子设备一向很粗糙,但是该舰的侦查能力仍旧不可小觑,巨大的舰体使得该舰能够容纳庞大的雷达,该舰的探测范围高达1500公里。在航行中,苏联就开始利用这艘舰艇进行情报收集,并成功捕捉到了美国发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并将两颗光学电子和无线电侦察卫星送入轨道的情报,该舰甚至能通过捕捉火箭或弹道导弹发射时释放的气体来判断火箭或弹道导弹使用的是何种燃料,甚至判断核弹头的隔热层成分。

  电子管朋克巅峰之作:它诞生时,苏联就已经输了

  由于采用核动力,该舰的航程近乎无限,自持力长达188天

  虽然苏联海军对该舰寄予厚望,但是该舰下水时的苏联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了,1991年12月25日,也就是该舰下水后的两年多,苏联在一夜之间宣告解体。这个千疮百孔的巨人在一夜之间突然倒下,让人猝不及防。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由于经费问题根本无力维护这样庞大的军舰,1992年,该舰搭载的OK-900核反应堆宣告熄火,随后该舰长时间被废弃,舰上的昂贵设备被盗窃一空,原本近1000人的舰员最终仅剩下20多人,

  繁华落幕后的一地鸡毛

  虽然苏联海军对该舰寄予厚望,但是该舰下水时的苏联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了,1991年12月25日,也就是该舰下水后的两年多,苏联在一夜之间宣告解体。这个千疮百孔的巨人在一夜之间突然倒下,让人猝不及防。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由于经费问题根本无力维护这样庞大的军舰,1992年,该舰搭载的OK-900核反应堆宣告熄火,随后该舰长时间被废弃,舰上的昂贵设备被盗窃一空,原本近1000人的舰员最终仅剩下20多人。

  电子管朋克巅峰之作:它诞生时,苏联就已经输了

  俄罗斯时代破败不堪的乌拉尔号,其承载着苏联由极盛时期跌落谷底的伤痛历史

  而当时的俄罗斯正在忙着处理债务,瓜分苏联的遗产,苏联解体后,遭受创伤最大的当属俄罗斯海军。曾经制造大量艨艟巨舰的战斗民族,在苏联解体后居然再也没能建造一艘驱逐舰以上的作战舰艇。拖沓数年后,乌拉尔号核动力侦察船于2001年彻底宣告退役,可悲的是,这艘搭载核反应堆,拥有几乎无尽续航力的超级巨舰,一生中唯一一次的远洋航行就是其部署到苏联太平洋舰队基地的那一次,繁华落幕后,迎接它的却是一地鸡毛。

  电子管朋克巅峰之作:它诞生时,苏联就已经输了

  最终该舰于2001年宣告退役,这艘核动力侦察船的唯一一次航行就是其部署太平洋基地的那次

  必然的悲剧,苏联在冷战末期的军费支出

  事实上,从乌拉尔号核动力侦察船的设计就能够看出苏联解体的前兆,苏联的没有美国那样的地缘优势,其在科技领域,尤其是电子设备方面也大大落后于美国。再加上苏联没有美国那样遍及全球的盟友和海外基地,所以苏联要与美国在军事领域竞争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来制造这样用途单一的武器。

  电子管朋克巅峰之作:它诞生时,苏联就已经输了

  米格-29是典型的苏联战略思想下的武器,牺牲航程换来了野战机场起飞能力和逆天的机动性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组数据,据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的数据,上世纪70年代,苏联的军费开支就已经高达743亿美元,虽然这一数据仅相当于同时期美国军费的90%,但是对于苏联的经济情况来说,这笔开支实在是太庞大了。而且这还不包括苏联各研究所的研发经费,如果加上研发经费,这笔费用将高达905亿美元,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组数字相当于什么概念,这基本相当于苏联全年财政支出总额的一半,也就是说苏联一半的支出都花到维持庞大的军费上面了。

  电子管朋克巅峰之作:它诞生时,苏联就已经输了

  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演,西方-81大型军演,它预示的是其实是大国的悲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巅峰,苏联的每款武器都只能在苏联的战略体系下发挥作用,而苏联的战略体系只为了一个目标服务,那就是华约与北约的全面战争。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才会制造出米格-25、米格-29、T-72这样优点和缺点都非常鲜明的武器。然而这种思路带来的却是沉重的经济负担,1989年的一次会议上,苏联官方首次公开其军费支出,当年苏联的军费支出高达773亿卢布(这可是当时的卢布,比美元的购买力还强),这相当于当时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8.5%和国民收入的12.1%。

  电子管朋克巅峰之作:它诞生时,苏联就已经输了

  军备竞赛的代价直到现在仍然让俄罗斯难以翻身

  另一方面,其他华约国家也像吸血鬼一样抽干了苏联的血液,由于苏联对各种华约国家的限制,导致这些国家的发展也极为不均衡,需要苏联的大量援助。再加上苏联入侵阿富汗的那场战争,最终这一系列原因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看看苏联武器的发展和设计思路就不难发现,当苏联决定与北约抗衡的那一刻,他们就注定已经输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