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面点、豆腐、点心,这些美食时如何从唐朝传到日本的?

面点、豆腐、点心,这些美食时如何从唐朝传到日本的?
2017年12月24日 10:09 言贝贝33作者:言贝贝33

  1900年米其林轮胎的创办人出版了一本供旅客在旅途中选择餐厅的指南《米其林指南》。每年对全球范围内的餐馆评定星级。到今天,这已经成为世界最著名的餐厅美食排行榜。

  面点、豆腐、点心,这些美食时如何从唐朝传到日本的?

  中国美食确实受世界欢迎,但提到高档餐厅,最为世界认可的餐厅,还是以日本和法国居多。2016年按城市划分,东京成为世界美食之都,一共有217家餐厅上榜,最高档的三星餐厅有13家都在日本。

  为何日本料理如此受欢迎?一个原因是日本食物不仅仅是看重味道,而是讲究摆盘的精致和服务的完美,使用天然食材简单烹调,口味清淡适合现代城市生活等等。

  换句话说,日本料理不仅仅是用来吃的,还用来欣赏,品位,更符合全世界中产阶级的品位。

  面点、豆腐、点心,这些美食时如何从唐朝传到日本的?

  中国人也不必心怀不满,因为日本饮食文化的这种源头,日本人自己也承认是传自中国,也就是中国的唐朝时期。

  对于日本民族饮食习惯最早的描述,来自中国史书《三国志 魏书 东夷传附倭传》,其中记述倭人“无良田,食海物......冬夏食生菜,食飲用籩豆,手食。”

  这意思是当时的日本人农耕尚不发达,还保留了渔猎文化的习俗,没有餐具,经常生吃食物等等。

  面点、豆腐、点心,这些美食时如何从唐朝传到日本的?

  《梁书 东夷传 倭传》中,把倭国称为扶桑,据说当地人用手抓鱼吃,农业还是不发达多豆类。一直到唐朝时期,日本都没有种植小麦的文字记录,也找不到面食的记载。

  因为小麦的种植是从西方传来,先传到西域,再传到中原,最后再传到日本,虽然中国人在4000年前就有吃面条的记录,但是小麦-面食的普及,却是很晚的事情。

  汉代的宫廷中或许有吃面条的习惯,最早的面条叫“汤饼”,但并不普及,真正在民间普及开,是唐高宗时期大规模种植,并将小麦磨粉以后的事。

  面点、豆腐、点心,这些美食时如何从唐朝传到日本的?

  作为一个生活在唐朝年间的人,会发现比起前朝,市场上大量出现各种小麦做的面点,胡饼(烧饼),蒸饼(馒头或者包子)汤饼(带汤食用的面条或者面皮),甚至连凉面都出现了。

  当时来唐朝留学的日本和尚圆仁,最喜欢的是“混沌”,也许是今天馄饨的先祖吧。

  面点、豆腐、点心,这些美食时如何从唐朝传到日本的?

  当时做面食做得最好的地方是哪里?不是餐厅,而是佛教寺院。

  唐朝的寺院有多少?可能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武宗时期唐朝人口约5千万左右,可全国却有大寺4600所,小寺2万所。相比之下,今天的佛国泰国人口超过6千万,寺庙数量也不过是3万座而已。

  当时的佛教寺院大多有“过午不时”的规定,也就是说在午后到第2天凌晨这段时间就不吃饭了。于是午饭就必须多吃,晚上天一黑就睡,还是能熬过去的。今天东南亚有些佛教国家据说也有这规矩,当地和尚午饭吃得很多。

  面点、豆腐、点心,这些美食时如何从唐朝传到日本的?

  中午必须吃多,又不能吃荤,吃蔬菜又不顶饿,于是各种面点就成了好选择,僧侣和信众们为了肚子努力开发面食制作工艺,吸引了大量社会名流,人们去寺庙除了信仰问题外还能解决口食之欲。佛教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众所周知,日本向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学习是在唐朝,当时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的留学生和“留学僧”,而最有影响力的佛教宗师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教一事,除了带去佛教经典外,还带给了日本人大量唐朝的饮食文化。

  据说鉴真东渡时,带的干粮就是“干蒸饼”。

  面点、豆腐、点心,这些美食时如何从唐朝传到日本的?

  在唐代,市民们喜欢把豆腐称为“小宰羊”,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是太原,当地人喜爱食用羊肉,而崇佛崇道的皇室贵族们,在修道学佛时经常需要禁肉,于是凭借口感,豆腐就成了替代品。被称为“小宰羊”,取其口感和小羊肉相似的感觉。唐代僧侣们甚至称豆腐制品为“素肉。”

  鉴真和尚是唐代高僧,却不仅仅精通佛法,他还通晓书法,建筑,医药,甚至还在烹调方面留名,他在日本被奉为豆腐祖师,据说他带去的豆腐制作技术成为日本饮食的重要部分。到21世纪的今天,由他传过去的日本豆腐又回流中国。

  面点、豆腐、点心,这些美食时如何从唐朝传到日本的?

  由于鉴真和尚本人出身医药世家,于是东渡日本时带去了大量药食同源的调料,瓜果等,丰富了日本的饮食结构,鉴真悬壶济世,传播中医药方,被奉为日本汉方医药始祖。

  鉴真带去的另一件影响深远的食物叫“石蜜”,其实就是甘蔗制糖。在唐朝以前,中国通行的糖是由粮食发酵而成的饴糖。在唐太宗时期,由于玄奘西行,唐朝和中印度诸国建立了联系,甘蔗制糖的工艺也传入中国。再传到日本,无论是色与味,都比当时日本用甘葛等蔓草藤熬制的糖浆更好,于是“石蜜”成为日本人做“果子”(点心)的珍贵材料,后世鼎鼎大名的日式点心,也从寺庙高僧的茶点开始向贵族和商人阶级传播了。

  面点、豆腐、点心,这些美食时如何从唐朝传到日本的?

  以上说的都是食物本身,那日本料理对审美的推崇,能不能从唐朝找到根源呢?

  能,唐朝宴席有一种常见的食物,俗称“九飣食”,就是九盘食物,它们通通搭配好颜色摆放好造型后放在美丽的“牙盘”中,才被端上桌,这样的食物好不好吃并不重要,关键要好看,因而被称为“看食”,韩愈曾有诗:“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飣餖”,这里的“飣餖”也是一种用来欣赏的食物。

  面点、豆腐、点心,这些美食时如何从唐朝传到日本的?

  这种习惯可能和佛教也有关系,和寺庙里摆放的点心贡品是一致的,而且讲求艺术审美富有禅意,美观庄重。如杜牧曾经在诗里指出,不同食物要用不同食具来摆放,要讲求形状和颜色的搭配合理美观。

  参看现在的日本料理,无论是寿司还是便当,审美要求也与唐朝人对食物色、形搭配的追求相通,这与唐朝僧人用牙盘盛放食物供佛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