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老师为何最反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老师为何最反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2018年03月06日 18:21 陪你闹教育学作者:陪你闹教育学

  老师为何最反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老师为何最反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两位教师的无奈

  晚自习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们陆续走出教室,郑启乐(化名)一个人呆坐在讲台前,想起刚刚政教处打来的通报电话,“又有学生违纪了”,心里一片茫然。

  郑启乐是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工作之初,他就时常在各种会议和讲座上听到陈鹤琴先生的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成为郑启乐职业生涯中最初的成长动力。

  但理想敌不过现实。作为一名班主任,郑启乐面对的多是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他们中有留守少年、单亲孩子,还有智力有偏差的孩子。平时学生表现不好时,郑启乐总会想起这一“教育名言”,一遍一遍地检讨自己,企图找到自己“不会教”的根源,然后再百倍努力地去实施教育。

  但让他无奈的是,工作中固然有收获、有成就感,但一切似乎永远也不能完全让人满意:“我无法教好所有的学生,成绩差的依旧大有人在,有不当行为的也为数不少。”

  更让郑启乐困惑的是,家长们往往认为,老师理所应当把他们的孩子教好。

  2016年,班上有名学生在一次月考中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得知后来校了解情况。郑启乐和家长耐心地分析了原因,原来这个学生沉迷手机游戏,郑启乐发现后将其手机没收,但家长却没坚持原则又给孩子买了一个新手机。郑启乐提到这一点时,这名家长反而跟他理论道:“你们老师不是可以做思想工作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吗?你们在大学不是学教育这个专业的吗?在好老师面前就没有不听话的学生吧?”

  家长的质疑,让郑启乐郁闷了好长时间。“我反思自己的专业水平确实还有待提高,但足够优秀的老师就真能解决所有问题,教好来自形形色色家庭的学生吗?”郑启乐说。

  余民强是湖南省平江县三市中学的一名教师。2014年下学期,他的班上转来一名男生周某。周某是一个典型的“后进生”,他的父亲游手好闲,以赌博为生,母亲离家出走,他平时由奶奶照顾。由于刚转来,周某不熟悉同学,就用烟诱惑同学,下课后带着同学躲到厕所里面吸烟,有点暴力倾向,学习习惯差且经常完不成作业。

  余民强在三次登门家访后,周某的父亲总算答应见他一面。见面后,余民强介绍了周某在校的情况,并恳切要求配合教育。沟通过程中,周某的父亲接了一个要他去赶场牌局的电话,就很不耐烦地对他说:“老师,我没时间听你说了,我的孩子交给了你,教不教得好是你的事,与我无关。”说完就毫不客气地下了逐客令。

  余民强说,遇到这样的家长,再听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的话,感受就是“蓝瘦香菇”(难受想哭)。

  老师为何最反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老师为何最反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一句被曲解的名言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名言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这是他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泰禹小学教师金波认为,这句话被严重曲解了。任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要承认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通过教育使其成长进步的,不是“朽木不可雕”的。但“教好”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学生千差万别,让他们思想学习各个方面都齐步走,是不可能的。

  在金波看来,“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对教师的激励——教师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那些“会教”的、“能教好”的老师,也是逐步成长起来的。如果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了困难,学生没有取得自己期望的进步,教师应反思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及时总结提高,选择更合适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教育目的。那么,就不仅是学生进步了,教师也进步了。

  但是现在,这句话被曲解为让每个学生都一样好,学生成绩不好或者行为不端,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老师“不会教”,“这显然违背了全面看待事物的基本方法,很荒谬,极不公平”。

  湖南省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室主任何文明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一种教育理念,或者说是一种教育信念。它告诉我们,要相信任何学生都有可教育的潜能。一个学生没有教好,是暂时还没有找到适合这个学生的教育方法。经常可以看到,同一个学生,换一种教育方法就会取得不同的教育效果,有时同一个班级换一个教师,教育效果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何文明认为,“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并不是要求把所有学生都教成爱迪生和爱因斯坦,而是坚定教育信念,尽可能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到他们应有的水平。事实上,因为人的身体和智力存在差异,也不会所有的人都能成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也曾经表示,这句话本来的含义,应该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和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份责任、信念与严格要求,让许多教育者创造了“教育奇迹”,这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中不乏生动的案例。因此,这句话不能简单地否认,而应该承认它有一定的真理性:不要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但是,这句话只是教育者的严于律己,而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

  那么,究竟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李镇西的回答是:“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

  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时;第二,“好”的标准不是一个标准,而是针对每一个具体学生,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

  说“有”,是因为在现在的评价背景下,即使老师“会教”,可“教不好的学生”仍然大批量地存在。道理很简单:无论高考还是中考,都是选拔性考试,其目的就是要让一部分学生被淘汰,即被“教不好”——都教“好”了,还怎么“选拔”?

  老师为何最反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老师为何最反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教育万能论过时了

  “实事求是地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片面的说法,是对大部分老师自尊心的伤害。”湖南省长沙长郡梅溪湖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刘欣说,教育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不是谁单方面的事情。这句名言只看到了老师的影响和作用,片面强调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而忽略了学生群体自然存在的参差差别。其次,它夸大了教育的效度。教育不是万能的,学生是否成才受学生本身、家长、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应试教育的语境中,“教好”被理解成让每个学生都考上大学,甚至都考上重点名牌,而这只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形成的片面认识,犯了思想上绝对化的错误。

  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三小校长周满意认为,学生教育不好不排除有教师教学水平的原因,但是教育只是影响孩子的外因之一,如禀赋、智力与非智力的差别、家庭教育、同伴、社会这些都是影响孩子是否成“人”的因素。

  “我们更应该看到,我们的家长们教一两个孩子都教不好,却反过来要求一个教师教几十个孩子能教好,这到底是谁在不负责任?”湖南省浏阳市浏阳河中学教师周芳元认为,无端地夸大教师的作用,用不切实际的言语去要求教师,并不能彻底改变孩子们的教育效果。相反,每一个人都从自身做起,更多地想到我为教育做了什么,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凝聚“向生力”,才会有孩子更加灿烂的明天。

  李镇西认为,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1/3,另外两个1/3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的自我教育。“我们不能做超出我们能力和责任范围的事,我们只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也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达十二分的崇敬;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十二万分的鄙夷!”李镇西说。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