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李季:一曲信天游,异香飘不断|河南文学名家

李季:一曲信天游,异香飘不断|河南文学名家
2020年12月11日 17:08 新浪网 作者 鹿鸣新闻

  1946年李季因《王贵与李香香》而一举成名,这首民歌体的叙事长诗,是中国新诗领域的里程碑式作品,与民族歌剧《白毛女》齐名,是经历了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红色经典,其精神与灵魂是对革命英雄主义的礼赞、对反剥削反压迫精神的讴歌、对美好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对自由平等的深情呼唤。

  这部作品从诞生之初,就一直以不同的演出形式被搬上舞台。经典作品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搬演与重现中得到新的阐释,在持续的传播中得到更久的传承,在历史价值得到确认的同时更加鲜明地呈现着独特的当代意义。

  《王贵与李香香》诞生以来出版过近百种单行本,不仅翻译成英、法、俄、印尼等多种文字飘香世界,还被改编为淮剧、歌舞剧、电影、秧歌剧、秦腔等剧种,数十年常演不衰。2018年,宁夏秦腔剧院改编的秦腔现代剧《王贵与李香香》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文华大奖”,这是国家专业舞台艺术的政府最高奖。

  1922年8月,李季出生在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一个中农家庭,“李季只上完初中一年级就辍学了,他从小爱听曲子戏,喜欢看旧小说,把能找到的都看遍了,书摊旁一坐就是半天”李季的夫人李小为说。李季特别爱听鼓词,十几岁时,就有模有样的左手持月牙形钢板,右手敲击书鼓,用自己编排的鼓词宣传抗日。从小对文艺的爱好,为他后来创作民歌体的《王贵与李香香》埋下了伏笔。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37年7月初,在当时为地下党的黄子瑞的帮助下,15岁的李季跋涉数百里,于1938年8月来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办事处很快安排李季去了洛川的“抗大一分校”。半年后,李季毕业被分配到太行上一个八路军游击大队,先后任文书、教育参谋、副指导员。1939年,他所在的游击大队辗转于潞城游击区,他们割电线、炸碉堡、破坏交通。李季埋地雷有经验,吊雷、跳雷、字母雷被他安排得既隐蔽又有效。在战斗间隙,李季没有忘记爱好的文学,他练习写通讯、散文、常为找不到书和没人交流而苦恼。

  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曾在苏联学习,是延安少有的儒将,左权有一套20卷的《鲁迅全集》,行军时别的东西可以轻装,但这套书他一定让警卫员带上。在1942年的一次突围战中,左权中弹牺牲。左权牺牲时李季就在不远处,他眼看左权倒下,右手还紧握着左轮手枪。炮弹爆炸后满天飘飞着《鲁迅全集》的书页,李季走过去一页页收集起来,在随后日子里他经常拿出来阅读。

  1943年,李季在“靖边完小”教书时,小学的旁边就住着一个叫杜芝栋信天游高手,李季晚上常去杜之栋家听信天游,天晚了就在一盘炕上睡下。李小为说“陕北的老百姓说,没有信天游,我们受苦人就解不了忧愁,赶牲灵时、拉车的、劳动的时候也唱,李季听了民歌,就越来越喜欢,慢慢地进入到这个境界里去,自己也唱,收集了几千首贫苦百姓的民歌,所以《王贵与李香香》不是他平添出来的,是植根在陕北人民的生活里”。

  1945年秋,李季到盐池县政府任政务秘书,县长不在时代理县长的工作。他住在一间五平方米的土坯房里,白天处理完公务,晚上就在清油灯下读书、整理民歌,反映三边人民闹革命、追求幸福生活的民歌体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就是这时候写成的。

  李季是擅长叙事的,他所构思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常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是他决不是为了叙说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而是要通过叙人民之事,来抒人民之情。李季还在“叙人民之事,抒人民之情”的过程中,找到了与他诗歌内容相一致的艺术形式。这就是以民歌和传统的说唱文学为基础,又吸收了我国古典诗歌、"五四"以来的新诗和外国诗歌的某些成份,而独创出来大众化、民族化的诗歌形式。

  李季的语言是口语化的,遣词造句和描摹形貌,不刻意追求纤密细巧,唯求朴素通俗,豁达鲜明。诗人为了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常用比兴等形象化的手法,来对比、衬托,形象地说明和显示自己所要描述的思想及事物。

  尽管李季25岁就有了震撼诗坛的成名作,但作为专业诗人的生涯实际上是解放后开始的。1952年冬,李季接受胡乔木建议,带着全家老小,离开武汉,来到全国当时最大的石油基地玉门油矿,担任油矿党委宣传部部长。有一段时间还兼任石油工人报社社长,在石油工业战线建立了生活基地。

  他到玉门不只是为了获取创作的生活素材,也是去当一名石油人,为党的石油事业做一些实际工作。李季担任了矿党委宣传部长和《石油工人报》社长,虽然担任领导职务,但李季每天下井场干活,这是他生活和创作的大转折。

  “李季到玉门油田,最早是扫井场,从三级工做起,第一次坐车去井队干活,李季很兴奋,上车时脚下一滑,差一点儿摔倒,这时一个人拉了他一把,后来他才知道,这个人是王进喜”李小为说。李季拜王进喜为师,王进喜教他怎样握刹把,平井场,跟王进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望着站在刹把旁边的王进喜,李季的周身是舒畅的。虽然天地间依然是浑沌一片,他的思绪却慢慢地清亮起来。一个虎灵灵的形象扑楞着钻进他的心灵深处,撑直了他的腰杆,灼烧着他的意念。这个陌生而又新颖的形象,带着大戈壁陶冶出来的古朴无华,托山牵河般的气势,在诗人的心里躁动着,牵出了万千条五光十色的艺术丝缕。

  以“铁人”王进喜的形象为原形,1964年春,李季写出了长篇叙事诗《钻井队长》的故事。

  经过十几年的构思和积累,李季从玉门这条奔腾不息的生活河流里涌流出来一部部英雄传奇故事诗,成为诗人创作生涯中取得的一个个重要收获。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李季追随石油工业发展的足迹,往返于玉门、柴达木、克拉玛依、川中、茂名、大庆、长庆、任丘、大港、胜利等油田。他穿着老羊皮袄或48条杠杠的石油工作服,与满身黑油泥的石油人同甘苦,与他们结下深厚的友谊。

  在担任玉门油矿党委宣传部长的那段时间,李季花了不少心血整顿油矿党的宣传工作。他手把手地为《石油工人报》培训编、采人员,组织宣传队、业余创作组,还帮助组织舞会和各种文艺活动。

  他在工作和下井队时,和工人一块劳动,学习、掌握生产技术,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并熟悉了钻井、采油、炼油等方面的知识。

  李季是一个在创作道路上从未放慢脚步的勤奋踏实的诗人。他迸发出不可遏止的诗情,获得了“石油诗人”的称谓。在这里,他写了长诗《生活之歌》和短诗集《玉门诗抄》、《玉门诗抄二集》《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在这几个诗集里,李季探索用诗歌形式反映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和石油工人精神风貌的新课题,并取得了成绩。

  1979年11月,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李季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和作协书记处常务书记。这时正是文学事业百废待兴的时期,工作千头万绪。1980年3月8日这天,李季上午开会,中午在家招待一个延安时期的八路军老战友,下午还计划去看住院的作家丁玲等。然而就在这天下午,李季因心脏病猝然发作去世,终年57岁。“就在去世的那天上午,他还在写《三边在哪里》,标题已经起出来了,写了一部分,还没有完成,可见他对三边人民的感情。”李小为说。李季去世后,是身穿48道杠的石油服装,头戴铝盔,以这种方式告别他热爱的土地和人民的。正好应合了他在《最高的奖赏》一诗中所写的:“可是我呀/只愿当一个石油工人/一顶铝盔就是我最高的奖赏”。

  无论是描写三边(靖边、定边、盐池三个县)黄土地上翻身求解放的人民,还是戈壁荒滩上的石油工人,李季的诗歌都是“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 ;叙人民之事,抒人民之情”。虽然他去世将近40年了,但这种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创作精神仍具有现实意义。

  简介:

  李季(1922——1980年),原名李振鹏,笔名里计、于一帆等,河南唐河县祁仪镇人。现代著名诗人。1938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次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任《群众日报》副刊编辑。1949年任中南文艺工作者联合会编辑出版部长,主编《长江文艺》, 1955年至1957年,在北京任作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1962年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主编。粉碎“四人帮”后,任《诗刊》主编,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品有:优秀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杨高传》等;短诗集《玉门诗抄》《海誓》等;文集《李季文集》、《戈壁旅伴》、《心爱的柴达木》等。

  来源:网信唐河、中国石油石化、央广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