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精卫填海”真的是神话故事吗!

“精卫填海”真的是神话故事吗!
2018年04月04日 13:04 古今谈天地作者:古今谈天地

  由于《山海经》记述了“精卫填海”一类的故事,遂曾被戴上神话、小说、异闻类的帽子。然而,《山海经》终究不是小说;“精卫填海”也并非神话。

  “精卫填海”真的是神话故事吗!

  故事原文:

  发鸠之山,其上多拓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发鸠之山”郭璞注山西上党区长子县西;“发鸠”,古读应为:fei ji;发,通废,鸠,如几。“精卫”之鸟,在文中有形、有声、有色,应实有其物。过去被认为“神话中的鸟”是不确切的。如现在看不到了,可能已迁徙他处,或已灭绝,这也不足为怪,也不等于当初没有。“炎帝之少女,曰女娃”,也是有父有名,当有其人。关键问题是她“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其中的“溺”,是淹死了,还是沉溺于那里的一切,不想返回山西了。如果溺死了,当然就不能返还了,“不返”岂不是多余的话?

  《列仙传》中说:

  炎帝少女追赤松,而得仙。

  并没有说她溺死。赤松,也称为赤松子。是炎帝神农氏时的雨师。他的职责是研究雨和预报雨的,在当时的农业社会十分重要。雨师经常观测天地,东奔西走;特别是对多雨的美洲要注意考察,《大荒东经》里有个地方叫“雨师妾”,就可能是赤松子曾居住过的地方。炎帝之少女,自然娇宠任性;当她听到赤松子所经历的新鲜事,自然很有吸引力;她想跟赤松子出去逛逛,也是容易做到的。在到达一处风光妩媚,气候宜人,果实丰盛,歌舞升平的岛国,留恋忘返,乐不思蜀,这也是“溺而不返”。也正由于误解了“溺而不返”的含义,才容易把“冤魂”和“冤禽”联系起来,“精卫填海”才成为神话。

  “精卫填海”真的是神话故事吗!

  我国古时所指的“四海”,东为太平洋,西为大西洋,北为北冰洋,南为印度洋。因此,《山海经》中的“西海卩者”,说的是英伦三岛;佛教徙朝南海,指的是去印度;北冰洋本叫“北极天柜海”,也就是北极海;“日出东海”,自然是泛指太平洋了。“女娃游于东海”,是指太平洋的一些地方,而且居住在那里,一去不返,当然是个好的去处,所以说“追赤松而得仙”,置身于世外桃源了。现在南太平洋中的斐济,正与“发鸠”古读相谐;而它的首府叫索瓦,正与“少娃”相近,这应该不会是一种偶合。据介绍,那里的风光自不必说,而居民也不同于附近一些岛屿,音乐歌舞,泱泱古风,也许与本故事不无关联。

  “精卫填海”真的是神话故事吗!

  那么为什么把“精卫”、“发鸠之山”与少娃联系在一起?古时人与鸟又有什么关系?上古帝之子女及诸侯子女,皆有一块领地;“发鸠之山”,即可能为少娃的领地。炎帝神农氏“都陈”,即今河南淮阳一带,“迁子曲阜”,即今山东曲阜东北,所以少娃的领地应该不会离河南太远;“发鸠之山”在今山西上党长子县,这是合乎事理的。上古人与鸟兽和睦相处,有些鸟兽还为人服务;如“乘两龙”、“使四鸟”之类;《山海经》说:“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就是有三只大鸟为她采集果实食用。“精卫”也自然会是少娃养的鸟,少娃“游于东海”随行之人应该不会太少,而且这些鸟也会跟着去。鸟类认识道路,可以来往于山西、东海;“衔西山之木石”,不过反映它们的筑巢等生活习惯,本不足为怪;然而一旦和“溺死”的少娃联系起来就神乎其神了。事实证明,在古文中,有时一字之差,意思全拧;后人加两句话、删两句话,就完全改变了历史事实的性质的事,并不少见。

  对“精卫填海”的神话,古人也曾提出疑问,但由于唯心主义观念使然,无法解释清楚。清人郝懿行在《山海经笺疏》中说:

  是知东海溺魂,西山衔石,斯乃神灵之变化,非夫仇海之冤禽矣。

  不是“冤禽仇海”,这是事实;“神灵之所化”,仍是神话。也可看出,人死后被尊为神仙,自然要神化;加上传说之变化,事物之附会,添枝加叶,成为奇谈,增加了神秘色彩。如“夸父逐日”;“黄帝战蚩尤”,“共工之死”等,概莫能外。如果剔出神话成分,恢复本来面目,它仍然是历史。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