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成语一则-宋襄之仁:被误解千年的宋襄公

成语一则-宋襄之仁:被误解千年的宋襄公
2018年02月24日 08:06 历史李老师886作者:历史李老师886

  宋襄之仁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故事】

  宋襄之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主要讲了宋国和楚国泓水之战的一段故事: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成语一则-宋襄之仁:被误解千年的宋襄公

  这段讲的是,宋国和楚国打仗,宋国军队已经准备好了,但是楚国军队还没有过河,此时司马子鱼就对宋襄公说:“敌众我寡,楚军还没有全部过河,请主君下令攻击楚军。”宋襄公说:“不行。”然后等楚军全部过河后,军队阵型还没有排好,这时司马子鱼又劝襄公,请求下令攻击。然而宋襄公又拒绝了。最后等楚国军队全部列好阵型后,两军击鼓决战,宋国败之。

  宋襄公因为此战不仅受了伤,于第二年去世,而且也因为此战,留下了“宋襄之仁”这个被耻笑千年的成语。但是宋襄公却是当时春秋时期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如果他那么蠢,那怎么会被人认可呢?

  我们先分析分析宋襄公为什么要争霸?

  成语一则-宋襄之仁:被误解千年的宋襄公

  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国力严重受损;此时晋国也因为“骊姬之乱”实力大损,著名的春秋霸主晋文公——重耳还在四处流浪。秦国此时一直被挡在函谷关之西,和戎狄正斗的你死我活,根本无暇东顾。

  所以此时只有楚国一家独大,然而楚国是不被中原各国认同的。楚国原本南蛮,只是因为投靠了周文王,在武王伐纣中立下了一些功劳,所以被封为“子”爵。这个爵位在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处于第四等,是非常低的。而且楚国此时的文化和中原各国文化差异很大,所以楚国依然被其他各国当成南蛮看待,如果让楚国成为霸主,那中原各国心里面肯定不痛快了。

  认清楚了这个背景,就好理解宋国为什么要争霸了。齐桓公死后,楚国已经没有了最大的威胁,在中原各国都势弱的情况下,只有宋国能带头来和楚国一争高低。而且宋国主君爵位位列五等爵位之首的“公”爵,这也让宋襄公有一种担负起维护华夏正统的责任感,所以宋襄公就逐步做了如下一些事情,以图霸业。

  成语一则-宋襄之仁:被误解千年的宋襄公

  首先,在葵丘之会上,宋襄公受齐桓公委托帮忙照顾齐国太子昭。后来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宋襄公果然不负所托,号召各个诸侯国来协助齐国太子平定内乱,虽然此时宋国影响力还不大,只有卫国、曹国、邾国三个小国帮忙,但最终还是将齐国内乱平定下去,太子昭即位,为齐孝公。从这件事起,宋襄公的仁义就开始树立起来了,逐渐有了名望。

  接着,因为地处东夷的滕宋和鄫国受楚国所诱惑,背离宋国。宋襄公这时就扣押了滕国滕宣公,然后,又命邾文公把鄫国国君当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以震慑东夷各国不能有二心。所以单纯说宋襄公仁义,也不是很全面的,他在实现他认为的“大仁”时,也是非常有魄力的。这件事之后,宋襄公在诸侯国的威王就树立起来了。

  然后,宋襄公见周边小国已经听话了,剩下楚、齐两国搞定就行,于是就号召楚、齐两大国会盟于鹿上,试探试探这两个大国的口风。齐国这边当然是没问题了,毕竟齐孝公受到过宋襄公的恩惠,所以肯定站在宋国这边。楚成王此时一看,情况不妙啊,你宋襄公约我会谈,居然想成就自己的霸业。你宋国地方没我楚国大,人口没我楚国多,国力更加比不上楚国,只有公爵之虚名压我一头,凭什么你宋国当霸主。但这时楚成王不好意思拒绝,毕竟没有来会盟时比较仓促,而且还是二比一的局面,所以只好口头应承,推诿说,大家先各自回去后和其他小国商量好,再约定好时间,一起定下这个盟约。这时宋襄公也就同意了,然后就有了后来的“盂之会”。

  成语一则-宋襄之仁:被误解千年的宋襄公

  也就是在“盂之会”上,楚成王背弃信义,勾结郑国等其他小国,把宋襄公直接擒住,羁押回楚国,再以楚国军威要挟其他各国奉自己为盟主。这种行为实在是野蛮人的行径,虽然后来在鲁国的调节下,宋襄公被释放回国,但从此楚国在各国心目中野蛮形象更加根深蒂固。所以会盟结束后,各国都否认楚国的霸主地位,只有郑国认可楚国。这也让宋国和郑国结下了仇恨。

  宋襄公回国后,心里肯定不爽啊,但他们又打不过野蛮的楚国,只好出兵讨伐郑国,想重振宋国国威。此时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出兵,于是就有了“宋襄之仁”这个成语故事——泓水之战。

  其实在春秋时期,周礼还没有崩塌,各国打仗都是尊重礼法的。打仗前必须下战书邀约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打仗。此时宋国国力不如楚国,宋襄公完全可以不应战。但宋国作为唯一一个可以和楚国对抗的国家,必须为中原各国做出表率,不然让蛮族随意欺凌,这让以华夏正统自居的诸侯各国颜面何存。所以宋襄公现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率仁义之师迎战楚军。

  既然是“仁义之师”,代表了华夏正统,就容易理解问什么宋襄公那么坚持“不鼓不成列”的战争规则。虽然对方是蛮夷,虽然对方比自己强大很多,但宋襄公依然让楚军过河,列好阵型后再开始战斗,就是因为他是周礼的卫道士,是中原各国的脸面,他虽然失败,但却维护了周礼的尊严,也让野蛮之国深刻认知到华夏文化的内涵。

  成语一则-宋襄之仁:被误解千年的宋襄公

  宋襄公不是愚蠢,迂腐,他只是坚持最后的道义,正是这种坚持让战争没有成为杀人的屠宰场。而且在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后,战争变得尔虞我诈,没有道义可讲。平民不再是人,成为了杀人机器,贵族不再有贵族精神,成为了冷血无情的死神。不过历史始终是站在胜利者的一方的,宋襄公不过是因为失败了,所以才被大家诟病,但大家不应该指责他最后的坚持,在如今和平时代,我们反而应该好好向他学习,来维护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光。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