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白令海峡大桥: 跨度仅80公里, 却能连接世界90%人口, 为何不建?

白令海峡大桥: 跨度仅80公里, 却能连接世界90%人口, 为何不建?
2018年11月20日 12:58 新浪网 作者 纯洁惊恐思元悲

  白令海峡位于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Strait的北部与北冰洋直接相连。冬天漫长而寒冷。温度可以低到零下50度。此外,北冰洋的冷水不断向南倾泻,使白令海峡的海水结冰,严重影响航行。因此,白令海峡没有船只导航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白令海峡曾经成为世界上最低的海峡之一。

  但事实上,白令海峡的航行能力很弱,但它的存在对于陆路运输极其重要。一旦海峡通车,整个世界将不再被大海所阻拦。除了大洋洲和南极洲,世界上90%的交通量,你可以乘汽车或汽车旅行到世界上任何地方。人们将被联系在一起。既然如此,白令海峡为什么不建造跨海通道呢?

  百令海峡位置

  

白令海峡大桥: 跨度仅80公里, 却能连接世界90%人口, 为何不建?

  目前,白令海峡仍然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海峡之一。特别是在冬天,整个海峡被冰覆盖了数千英里,危险和完全无用。但由于冰的存在,在古代,亚洲人才能够在某个冰川时期(海平面略有下降)沿着白令海峡大陆桥到北美和南美旅游不到80公里,创造了灿烂的美国文明。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美国土著人积累了几百万代人的基础,欧洲人如何能够在美洲找到失败。如果当时美国荒芜,没有人在那里,欧洲人是怎样殖民的呢?即使可以,发展的难度也会更大。在这方面,白令海峡通道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自文明开始以来,它一直是欧亚大陆、非洲和美洲之间的桥梁。

  中后期大西洋电缆

  

白令海峡大桥: 跨度仅80公里, 却能连接世界90%人口, 为何不建?

  而白令海峡通道最早起的设想,是源自于电报通讯时期。当时美洲与欧洲的通讯难度极大,如果采用书信来往,一次得一个月甚至更久,根本无法接收到最新的消息,不利于欧洲殖民帝国的统治,于是在美洲和欧洲之间铺设电报电缆成了当务之急。

  从北美到大西洋之间的宽度达上万里,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想将电缆跨越浩瀚深邃的大西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更加要命的是,在1858年,历时3年完工的大西洋电缆工程通电,但通讯质量很糟糕,在不到16天的时间里,大西洋两岸的信号几乎不可传输,这个始料未及的挫折严重打击了投资者和民众的信心,项目一度中断。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便有人提议将电缆从陆地铺设,跨越宽度仅80公里的白令海峡,从北美洲北部往南继续铺设,虽然难度不小,但故障率大大减小。但遗憾的是,最终这个项目因为1865年大西洋电缆的再次铺设成功而不了了之。

  铁路示意图

  

白令海峡大桥: 跨度仅80公里, 却能连接世界90%人口, 为何不建?

  19世纪初,火车的作用和优势开始变得越来越突出,所以法国提议在白令海峡修建桥梁或隧道,把北美到欧洲的货运连接起来。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由于主要殖民帝国的逐渐崩溃,这些工程就停止了。

  冷战初期,苏联因缺乏优质无冰港口,建议与美国在白令海峡修建大坝,完全阻塞北冰洋和太平洋,然后将北冰洋的冰水泵入太平洋。用一个大泵,这样大西洋温暖的水会沿着挪威海岸流向北冰洋。苏联北部的军事港口将不会在冬季结冰。这样,苏联将有一个永久冻结的港口,可以直接返回。

  但是这个项目最终也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而被美国拒绝。

  大坝效果示意图

  

白令海峡大桥: 跨度仅80公里, 却能连接世界90%人口, 为何不建?

  到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沿途建设经济带的构想,连接世界两大经济体的白令海峡隧道的想法和可行性再次受到人们的猜测。众所周知,中国研究小组曾设想在白令海峡南部修建一条200公里长的海底隧道,连接亚洲和北美。此外,如果我们选择使用桥梁,没有浮冰和其他问题(该地区几乎没有冰山),横跨白令海峡的桥梁在水面上的跨度小于80公里,白令海峡的最大水深小于55米。潮流也很小,技术难度不是很大。

  如果隧道(桥梁)成功开通,北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将与世界人口最多的东亚和南亚地区紧密相连,加速区域经济和贸易往来。从长远来看,跨海隧道也将连接南美洲、北美洲、欧亚大陆和非洲。届时,世界90%的人口和世界道路网络将得到整合,白令海峡隧道可能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跨海通道。

  阿纳德尔位置

  

白令海峡大桥: 跨度仅80公里, 却能连接世界90%人口, 为何不建?

  至于这座海峡大桥(隧道)为何尚未开建,其实并非资金或者技术问题,而是白令海峡两岸目前基础道路的建设严重缺乏,这导致跨海通道两侧通往经济区长达2000多公里高速公路成为一个大问题(铁路同理)。不过据悉俄罗斯将在2025年修建阿纳德尔高速公路,连接位于白令海峡西南部约700公里的阿纳德尔。相信随着两边基础交通建设的不断完善,白令海峡通道建成也指日可待。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