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高考改革如何稳妥推进

新高考改革如何稳妥推进
2018年03月13日 12:09 抚摩山高激怒作者:抚摩山高激怒

  新高考改革如何稳妥推进

  3月3日,倪闽景(中)、韩平(左)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演播室,就“新高考改革如何稳妥推进”的话题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右)专访。本报记者 张劲松 摄

  高考改革牵动着千家万户,更是改变育人模式、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一个关键点。经过持续三年的有力推动,作为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上海、浙江两地,在高考改革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了突破。2018年,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将继续有序铺开。被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称为“硬骨头”的新高考改革,如何稳妥推进?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演播室,围绕“新高考改革如何稳妥推进”的话题接受了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

  新高考改革如何稳妥推进

  倪闽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高考改革的全局性、复杂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挑战,但是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只要方向是对的,就一定要保持定力,每向前走一步,就可以为中小学素质教育、高校人才选拔和招录创造一个更好更大的空间。

  新高考改革如何稳妥推进

  韩平(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

  现在的高考改革目标和路径都已明确,需要教育人坚定信念,有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勇气和担当。改革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破解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这轮改革圆满收官,得到老百姓认可

  记者

  过去三年,新高考改革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头等大事。上海、浙江作为首批试点省市,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倪闽景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整体部署下,上海从2014年推进高考综合改革,逐渐建立了“两依据、一参考”的高考改革制度,在教、考、招三方面都形成了系列性的制度

  在学校教育方面,上海新高考制度给予孩子们更多选择权。走班制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上海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开始实行“走班制”。同时,综合素质评价得以实施并形成较大影响力,全市超过94%的学校有学生生涯规划课程。

  在考试方面尤其是英语科目有很大突破,不仅实行一年两考制度,而且突破了“哑巴英语”的考试方式,通过人机对话来更为精准地测评英语听说能力。

  在招生方面,上海取消了一本、二本录取批次的划分,将二者合并。这一做法,对高校特色办学会产生很好的导向。同时,以学科组平行志愿的方式招生,给了孩子们更大的选择权。

  从这次高考改革整体反响看,老百姓和考生们是有获得感的。

  韩平

  2014年,浙江省根据国务院要求,坚持三个方面:一是育人为本,二是科学选才,三是确保公平。经过三年实践,最大成就就是初步推进了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具体而言有四个方面:

  一是设计了多元升学通道。这些通道有四类,即传统的统一考试招生、高职提前招生、高校自主考试招生、“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这四种通道大大丰富了每一名学生的选择,对于育人公平与高校科学选择都大有裨益。

  二是改变了“一考定终身”制度。在浙江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中,外语科目和其他选考科目均有两次考试机会,考生可选取两次考试成绩中的一次成绩作为高考成绩。这一做法,增加了考试的组织管理难度,也对高中的教学安排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对学生来说,心理压力比原先大大减少。通过第三方机构的调查,对于两次考试机会的设计,教师的满意度达到了72%,而学生的满意度更高,达到了87.2%。

  三是增加了学生选择权。浙江的选考科目采取“7选3”模式。这一模式使得考试时间可选、高校选拔的专业可选,再加上升学通道可选,学生选择权大有改善。传统的文理分科的选法,在我省2014级的学生中,实际占比都不到22%。

  四是推进了“两依据、一参考”落地。国务院文件中提到了“两依据、一参考”,也就是说,高校已经在采取多要素量化合成的招录模式,即综合统一考试成绩与高校自主综合测评成绩以及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业考试成绩和表现来进行招录。这一模式,改变了原先只看分、不看人的情况。

  记者

  在首轮改革过程中,曾不时出现质疑声,实际上是对新高考改革的一种集体焦虑。上海、浙江两地是如何用实绩来回应的?

  倪闽景

  高考改革非常复杂,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如果从局部出发,它肯定有一些问题,但站在全局考虑,对一些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认识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

  实际上,上海这次新高考改革接受了按照国际标准方式进行的一些评估,包括第三方评估、教育部委派专家进行的专项评估和媒体独立评估。从三个方面的评估结果看,各方对上海这次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还是比较肯定的。

  韩平

  高考改革是一项重大改革,有争议、有反对都是正常的。新高考改革是具有颠覆性的,它推动基础教育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与新课程改革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但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当前的教育教学不改,是很难实现的。高考改革就是要发挥这个引领的作用。

  现在,浙江和上海的学生“一生一课表”,打破了原来的行政班模式。从“学生不动老师动”到现在“老师不动学生动”,这是实行走班制带来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教育系统内外都很难适应,自然会有议论和质疑。全社会都接受这一新常态是需要时间的,更需要用高考改革的成效来证明改革方向及其逻辑的正确性。

  现在回看这轮高考改革,可谓圆满收官。招生录取工作呈现“两高一低”的态势,即投档率高、匹配度高、退档率低,说明得到了老百姓认可。

  借鉴试点经验,啃下“硬骨头”

  记者

  2018年新高考改革将全面铺开,不少省份进入试点,上海和浙江两地在改革探索的实践中,有哪些可以和其他省份分享的经验?

  倪闽景

  从上海角度来看,第一条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个意识、坚持群众观念。这是改革成功政治方面的保证。第二条是上海的主政者们高度重视这项改革。改革的每一个重要环节,都是在主要领导的关心和推进下实施的。第三条是顶层设计和稳妥实施之间的结合。高考改革时间较长,牵涉面较广,所以顶层设计很关键。在实施时更需要慎之又慎,细之又细,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进行风险评估并及时排除。第四条是依靠高中学校校长和广大教师。虽然,新高考改革看上去只是高考的改革,但它牵一发而动全身,牵涉到课程调整、教师编制、教师培训以及很多实验室的建设。第五条是高校的支持。上海的高考改革工作,不仅得到了上海市内高校的支持,而且得到了全国高校的支持。

  韩平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不只是教育的事情,它牵涉到方方面面,是一个综合性的改革。浙江新高考改革的推进,有四个“贯穿始终”:一是党委政府的重视贯穿始终。在高考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党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多次听取高考改革试点工作的情况汇报;分管领导在一线指挥,保证了高考改革工作顺利往前推进。二是各地各部门的高度配合贯穿始终。教师编制、学校经费等都需要相关部门配合。全省11个地市89个县市区,都需要保持一个声音、一个步调向前走。三是认真谋划与严慎细实贯穿始终。这次的高考改革没有可借鉴的范本,是全新的改革。浙江高考综合改革总方案在2014年9月19号发布后,紧接着又出台了20几个配套文件,在顶层设计之外,通过方方面面的指导,保障高考改革的平稳推进。四是宣传、培训、指导贯穿始终。高考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后的各个环节,都要深入做好宣传与培训工作。

  记者

  “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被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称之为“硬骨头”,你们认为它的“硬”体现在哪些方面?

  倪闽景

  高考改革有其自身特点,具有导向性。从改革的复杂性来看,高考改革决定了它本身就是个“硬骨头”。

  从当前面临的挑战来看,具体的困难应包括技术问题。如,如何采集学生平时参与社会实践和研究性活动的真实数据,并把它合成起来,成为高校招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考?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需考虑实践场地问题,需要找到既可保证学生安全又能让学生学到东西的地方。

  师资也是“硬骨头”。传统的教学是一名教师负责一个班级,但实行“走班制”后,“一生一课表一课题”,这就需要大量的实验室以及专业更细分的教师。同时,也需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教师编制方面面向整个教育系统内部,对教师编制进行统筹。

  高考改革的全局性、复杂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挑战,但是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只要方向是对的,就一定要保持定力,每向前走一步,就可以为中小学素质教育、高校人才选拔和招录创造一个更好更大的空间。

  韩平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新高考改革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校长、教师以及一些家长教育理念落后,不理解改革,或对改革持观望态度,存在学校不主动作为而是被动接受的现象。一些学校仍旧以一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来应对新高考,最终导致改革举措很难真正落地。改革过程中,还出现了新的应试教育现象。

  改革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智慧和勇气

  记者

  当前,新高考改革继续推进,但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环境以及涉及区域和阶段性任务,都已有明显改变,这会对改革产生哪些影响?

  倪闽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应地,老百姓对于教育会更加重视,对高考的要求会更加多样化。这是新一轮高考改革一个重要的背景变化。原来只关注高考公平性的时代已经过去,接下来,还要更多关注高考的科学性以及公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同时,新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新机遇。学校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兴趣爱好、发展方向,整个教育过程会逐渐明晰。这也为高校选拔学生提供了多元参考,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指引。

  教育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部分。党的十九大提出教育强国战略,所以高考改革应体现这样的方向:通过新高考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勇挑重担,为了国家发展需要努力学习。这也是时代大背景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韩平

  社会背景的变化,对推进高考改革是非常有利的。目前,社会对高考改革的认同度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为高考改革提供了一个努力方向。此外,高校自主权的增大,也会有利于推进多元招录制度。

  记者

  进入新时代,对于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这个新任务,两位有哪些期待?

  倪闽景

  我预判未来新高考改革会有三个变化。一是从重分数到重综合素养。这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大方向,是教育的需要,也是高校招生的需要。二是从重考试到重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仅仅是新高考改革中的一部分,高校考试招生方面,引导效应会更明显。招生实际上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体现高校的价值判断。在这一点上,新高考改革的确应给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当然,高校招生中公平性如何体现,如何让老百姓接受综合素质的概念等问题,需要时间来解决。三是从重选拔到重培养。考生进入高校以后的培养比选拔更为重要。高校应非常清晰地指出:学生选择本校相应专业,相应会得到什么样的机会,学校将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方式。这个转变,对于整个新高考的改革和招生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新高考改革是第一步,它会带来一系列深层次的教育改革和变化。

  韩平

  现在的高考改革目标和路径都已明确,需要教育人坚定信念,有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勇气和担当。改革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破解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此外,也希望社会对新高考改革抱有宽容的态度和心态。请给教育一点时间,来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改革氛围,共同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来源丨中国教育报

  新高考改革如何稳妥推进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