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东莞养老院

东莞养老院
2018年02月09日 11:42 激怒开关惊吓作者:激怒开关惊吓

  东莞养老院

  吴越

  1988年生于重庆,现居上海。Sixth Tone多媒体记者。曾在美国华盛顿邮报、体育画报、旧金山纪实报实习。2017阿比盖尔·科恩奖学金入围(The Abigail Cohen Fellowships),作品曾入围SOPA卓越解释性新闻奖/卓越摄影奖,曾获2013年赫斯特新闻奖全美新闻影赛(Hearst Journalism Award National Photojournalism Championship)三等奖。

  去东莞之前,我和编辑在办公室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一开始,我们只想做一个关于养老院的故事。但是在做完这些工作以后,我们发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养老院故事,这个养老院是东莞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缩影。所以,我们要抛弃我所擅长的新闻纪实拍摄方法。用不同的视觉语言去体现老人和以往“夜夜笙歌”的酒店的关系。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挑战。

  东莞养老院

  一位护工搀扶着住在养老院里的老人。

  东莞养老院

  一位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在鸟笼前面拍照。

  在到达凡尔赛酒店以后,我们被这个荒诞的场景震撼了。酒店房间沙发上厚厚的灰尘,墙上蒙娜丽莎的画像,房顶的水晶灯,KTV内部依旧保留了亚马逊装修风格。以前舞者跳舞的笼子现在变成供老人欣赏的鸟笼,房间里暧昧的彩灯换成了白光,搬空了沙发桌子换成一张张供老人睡觉的单人床。老人下午的时候会坐在轮椅上被推出来在KTV的大厅里,沉默不语。以往的痕迹仿佛被时间封存起来。

  东莞养老院

  凡尔赛酒店房间里的沙发落满尘土。

  东莞养老院

  凡尔赛酒店房间的镜子,酒店正在为第二期养老院项目整体装修。

  在第一天的拍摄中,我不由自主地把集中力放在老人的生活状态里。我和他们相处,待在他们身边。晚上回到酒店我把照片发给编辑看,编辑说,“这不是我们想要做的故事。我看不到老人和这个酒店遗留下来那个时期的任何关系。”这让我开始思考:这个关系是什么?

  东莞养老院

  凡尔赛酒店房间内部装修后剩下来的床铺。

  接下来几天,我重新回到了那里。我让自己抽身出来,站在更远的地方去观察。老人们开始询问这里过去的历史,老人开始好奇他们每天待得最长的地方以前是什么?养老院开幕式上,一个个中年女子穿着旗袍在表演着什么?这里的未来在哪里?

  于是,我把这些疑问带到我的画面中。

  东莞养老院

  一位老人站在酒店以前遗留下来的船上。

  东莞养老院

  凡尔赛酒店内部第二期养老院项目重新装修。

  东莞养老院

  养老院开幕式当天,老人们在看中老年旗袍表演。

  东莞养老院

  在传统纸质媒体占据主要传播地位的时候,报道摄影的阵地主要就是在报纸、杂志等纸媒。但是随着传播方式的转变,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的出现,传播的主要载体发生了变化。曾经在国内摄影中占有一定地位的纸媒摄影部以及报道摄影仿佛在这个时间点销声匿迹了。从我曾供职的都市快报摄影部的解散,到澎湃新闻摄影部全部转为视频部,这些迹象都表明着摄影似乎在报道领域无法再承担比较重要的职能。

  同时,国内依然有一些媒体在进行新的尝试。比如Sixth Tone的vivid tone栏目,比如腾讯的《活着》栏目,都在积极尝试在多媒体环境中探索报道摄影的可能性。我希望可以在中国摄影报这一有着报道摄影优良传统的载体上,对于中国的报道摄影进行深度观察,给报道摄影师留下一份思考的空间。

  ——陈荣辉

  东莞养老院

  陈荣辉

  1989年出生,浙江丽水人。Sixth Tone视觉总监。拍摄议题主要是中国的城市空间和城市化问题。曾获第六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作品《圣诞工厂》曾获第58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二等奖,作品入围第十届三影堂摄影奖,多媒体作品《一路向北》曾获得腾讯网2015年度融媒体大奖。

  东莞养老院

  老实拍摄并不是最有趣的点

  陈荣辉 | 评论

  安迪·格伦伯格曾经在纽约时报刊文,称报道摄影在这个时代正在光复其曾经荣耀的、传奇般的地位,报纸和杂志委托拍摄的照片现在经常会出现在博物馆或者画廊,这种新新闻摄影反映出画册和美术馆逐渐取代正削减图片故事比重的新闻杂志,而同时报道摄影师们渴望被看作创造性的艺术家,离开了杂志页面而走入博物馆,新新闻摄影只是成为了艺术世界里的另一个派别而已,格伦伯格称其美丽但无用。

  只有当优秀的报道摄影作品以更好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报道摄影才算真正完成。吴越的这组《东莞养老院》最后制作成了一个H5交互产品,在手机页面上呈现出较好的效果。这一方面是吴越的作品在拍摄之前就已经有了后期展示的意识,比如方片为主的构图,景别也是以中景和特写为主,更适合在手机端阅读。同时,吴越在拍摄的时候有意识地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了拍摄,比如人物肖像、静物、房间的场景。以前摄影师在拍摄专题的时候,一组照片一般最后为10到20张,现在要求摄影师对每一个细小分类都要求有10张左右,对摄影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这组作品看起来是技术上的转变,其实是一种拍摄方式和观察方式的转变。摄影师不再是单纯地拍摄传统的人物故事和事情发展的顺序。这是正确的选择,摄影本身就不是一种特别适合线性叙事的方法,不管是读者还是摄影师都开始厌倦那些跟拍24小时的、某个人一天的图片故事。老实拍摄并不是摄影本身最有趣的一点。

  摄影师吴越曾在美国学习新闻和摄影,她也在美国参加过很多一流的摄影师工作坊,对于视觉语言掌握是比较成熟的。特别是这个由酒店改造成养老院的场域,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气场,当摄影师拍摄的时候,很容易会采取猎奇的角度。但是吴越比较克制,当面对这些场景时,她选的观察方式比较冷静。比如,鸟笼和养老院的老人那张照片呈现在观者面前时,我相信我们都会在瞬间被震撼——静谧地传递情绪才是一种可以深刻留在脑海里的照片,每个人都会联想起年迈之时仿佛笼中鸟的滋味。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18年·第11期·8版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