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军旅的起点:母校“没了”,但这些青春的“底片”永远在!

军旅的起点:母校“没了”,但这些青春的“底片”永远在!
2018年02月01日 11:58 抒写人生百态作者:抒写人生百态

  军旅的起点:母校“没了”,但这些青春的“底片”永远在!

  母校“没了”,青春的“底片”永远在!

  作者:胡伟

  难忘母校,难忘在南京政治学院生活的点点滴滴。年少轻狂时,我曾吐槽过您的种种不足,可是,在得知母校军改中重组的消息,为何我的心是这样的纠结和失落……

  圆梦

  我没有想到,自己会有机会到南京政治学院去读书。

  2002年9月,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单位领导施隆银、张建国等决定送我到院校学习。要知道,当年这个师单位仅有2个入学指标,而我和他们没任何“关系”。

  军旅的起点:母校“没了”,但这些青春的“底片”永远在!

  动身去南京前的那个晚上,我把当报道员以来发表的稿件——两个剪贴本,拿出来仔细端详。

  从1995年底发表的第一篇作品起,一直翻到最后一篇,脑海里浮想联翩:每一篇稿件背后都有那么多故事,活灵活现的人物,栩栩如生的细节,曲折艰辛的过程,一一涌上心头,感慨万千。

  从入伍到入学,中间是8年的青春时光,多少拼搏场景,多少首长的关爱,才让我有了这张政院“入场券”!

  不难想象,对到政院读书,我心里看得有多重!

  成长

  入校时,我手里拿的是“政工专业”通知书,可对战士报道员提干的我来说,心兹念兹的还是“豆腐块”。

  我斗胆给当时的新闻系主任蔡惠福打电话,汇报我想转到新闻系的想法。蔡主任一口应允,并说会交待报到处的同志。

  就这么简单,我转到了新闻系十一队。那年25岁的我,虽已当了3年新闻干事,但总以为事情就该这样。十五年过去,从未当面感恩的我,在这里献上对蔡惠福主任的由衷谢意。

  军旅的起点:母校“没了”,但这些青春的“底片”永远在!

  大家都知道,新闻系是全军唯一的“军事记者摇篮”,门槛很高。而我入伍前,只在河南固始老家读过高中,还因为调皮捣蛋,成绩一塌糊涂。

  军报有位老师电话里叮嘱我:“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入校读书的机会,要好好珍惜。”这话,我牢记在心。

  那两年,我没有左顾右盼,也很少外出,心无旁骛地听课读书,寒暑假也不放过。

  世间好东西太多,诱惑太多,感谢母校在我最该充电的年龄,于繁华闹市区给了我遮荫蔽日的学习地。

  可能是年轻人的急功近利,在校的日子,我恨不能把每一分钟都抓在手里,笔记本扉页上通常我都会写上:抓住时间。

  军旅的起点:母校“没了”,但这些青春的“底片”永远在!

  那时的我常吐槽,觉得在校的日子,每天学的东西太少,课程安排不合理。

  毕业后,重返岗位,有一天我把发表的作品和入校前的剪贴本对照,突然发现:不论是思辨色彩,还是逻辑思维,都有明显提升。我为自己的轻狂和无知懊悔。

  在校时光,老师和同学们给了我许多帮助,可一心读书的我,对此觉察很少、思之甚少。

  一转眼,毕业在即,写临别赠言的那一刻,我潸然泪下:我太贪心,总想在时间的流里,抓住些什么……相比大家给我的帮助,我给大家做的太少太少。

  记忆

  无忧无虑的读书时光,过得那么快,也是那样快乐。22年多的军旅时光,回忆起来,最开心的日子在这里:学院很透明,只要你表现出众,大家就由衷为你点赞,就能活得有尊严。

  那时,已是干部学员的我们,深知本领的重要,无需人监督,每天都学习到很晚。年轻人在一起,交流思想,锻炼身体,天天都过得活力四射。

  军旅的起点:母校“没了”,但这些青春的“底片”永远在!

  (我们当时的宿舍楼)

  难忘刘雪梅老师在课堂上点评我的旧作,还专门做了多媒体课件,播放时我太意外了,整个人都是懵的;

  妙语连珠的范开明教授,讲课很有鼓动性,经常听得人汗毛直竖,有时汗都出来了;

  记得曾嘉老师有堂课,我有不同观点,课后还上前辩论了一回;

  队里组织晚会,同学们踊跃上台秀一把,没啥才艺的我,在台下开心得把手拍肿了,嗓子也喊哑了;

  学院开运动会时,我在边上当啦啦队员,可着劲儿猛吼,不知被谁抓拍了,居然被《解放军画报》登出来了……

  毕业几年后,有天重返母校参加新闻发言人培训,报到那晚,已是夜晚10点多钟,走进校门,顿觉轻风拂面,花香扑鼻,连空气都是甜的……这体验今生难忘。

  在部队从事新闻工作,少不了和母校老师们接触。系里学员到部队采访,或是毕业实习,我都带着感情跑腿张罗,希望他们能多学点本领,为任职打好基础。

  军旅的起点:母校“没了”,但这些青春的“底片”永远在!

  (同学们经常锻炼的球场)

  2012年底,我到原南京军区网络电视台工作,起步艰难,得到了系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每每遇到困难,濮端华、李习文、陈飞等人便加以点拨,无私帮助,今天想来,内心仍是阵阵暖流。

  虽然至今没啥成绩,但我明白:没有这段求知时光,我走不到今天,母校改变了我的命运,是我一生的加油站!

  毕业“10周年”的时候,同学们还相约着重返母校,共叙友情。我们曾经都以为,这个数字今后会不断增加,共同的记忆还可重温。

  而如今,这一切也许将成为历史。那时,我们将在哪里,寻找我们的青春记忆?

  遗憾

  说到遗憾,正如我毕业实习发言时所说,在校时向老师们请教得不够,他们专业上的造诣、人格上的修为,学到的太少,这是最大的遗憾。

  同学们还曾聊过:全队一百多干部学员,人人都有自己的经历特长,如果从每个人身上学些优点,那还得了。

  军旅的起点:母校“没了”,但这些青春的“底片”永远在!

  那时我的偶像是刘伯承元帅,他奋发求知的故事点燃了我的斗志,让我发了疯似的读书,时常凌晨四五点钟便起床。

  英语是我的短板,学习虽坚持到了最后,但一直“立志”不断,学学停停,内心斗争很激烈。可想而知,那点皮毛现在全还给老师了,真是对不住老师呕心沥血的培养。

  在学院,遗憾的事、后悔的事不少,但唯一没后悔过的,是我曾幸运地在这座校园里求知。

  荣耀

  当年入学不久,老师们讲完了业务课,我这个“土包子”自告奋勇给大家谈实践体会。

  还别说,效果不错,虽然理论上谈不出太多东西,但结合自身经历,讲的是体验和思考,容易打动人。

  后来,我到军区宣传部当干事时,接到系里通知,让我和全军新闻干事班的学员们作个交流。

  军旅的起点:母校“没了”,但这些青春的“底片”永远在!

  在我心目中,大学讲台是很神圣的,没有造诣和洞见,哪敢上台班门弄斧!还是老办法,我精心遴选了十次采写经过,全部用案例式的办法,和大家互动,课堂氛围很热烈。

  最隆重的一次,是2015年4月25日,全军媒体转型发展高级研讨班在学院进行,要我来介绍网络电视台建设理念。

  那天,我做了精心筹划,不仅内容聚焦、主题集中,还请台里六名编辑一同去,讲到具体案例时,就请操刀者自己上台讲……面对诸多大腕,不用心怎能行!

  从台下听,到上台讲!我明白,这底气都源于曾在学院接受熏陶。

  在学院的两年,我拿到的何止一纸文凭,更重要的是开阔了眼界,学会了方法,强化了修养,完善了自我。应该说,走进南政和走出南政的,已不是同一个“我”。

  告别母校13年了,如今“南政人”也许将成为历史。

  可正如那句话所说:“你站立的地方,便是中国;你强,中国就强。”今天,我也想说——你在哪里,南政就在哪里;你强,南政的旗帜就高高飘扬!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