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丰台区丰台街道老旧小区 楼院“自管会”拍板 解居民身边难事

丰台区丰台街道老旧小区 楼院“自管会”拍板 解居民身边难事
2021年01月21日 09:11 新浪网 作者 北京社区报

  丰台区丰台街道老旧小区

  楼院“自管会”拍板 解居民身边难事

  房屋破旧老化、设施功能退化、公共环境不尽如人意……这是无物业管理老旧小区存在的共性问题。丰台区丰台街道的许多老旧小区建成时间早、产权单位多且复杂,小区管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一直困扰着社区居民。丰台街道引入瑞丰社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瑞丰”)参与社区治理,在北大街北里、东大街西里等社区建立议事协商机制,成立了楼院“自管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成功解决了老旧小区设施维修、停车难、环境脏乱差等问题。老旧小区开启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模式。

  楼院“自管会”成立 居民身边有了大管家

  “我们家厕所的管道堵了,为这事儿,我们多次找产权单位都不给解决,只好找社区请疏通公司疏通,可通了之后没过多久又堵上了。”此前,北大街北里社区7号楼的居民李菲因为家里厕所管道堵塞,脏水漫到家中,又漏到楼下住户,给自己和邻居的生活造成极大困扰。李菲说:“我们连厕所都不敢用,还要向楼下邻居道歉。为了这个事儿,全家人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正苦恼怎样解决问题的时候,李菲想到了向“自管会”求助。北大街北里社区建立的“自管会”,是居民探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模式,“自管会”由社区党支部成员、居民代表、楼门长等人组成。“自管会”成立后,有效地传递了民意,协调了多起居民与产权单位的纠纷,帮助社区解决了维修、安保等实际问题。

  “自管会”成员薛明珍、刘润芝得知李菲家里的难题后,在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共同与产权单位商讨如何解决问题。经过协商调解,3天后,产权单位为李菲家更换了厕所管道,多年顽疾得到了彻底解决。

  楼院“自管会”的成立,对社区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瑞丰社会服务中心副总干事王科说:“怎样选出居民代表、建立议事程序、确立规章制度、达成议事共识,这些都是从零开始。”“瑞丰”社工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服务计划,开展了“自管会成员选拔”“集中讨论会议”等形式的主题活动,将社区内有意向加入的热心居民集中起来。王科说:“‘自管会’成立初期,社工协助社区骨干及志愿者开展日常活动,如进行“每周一聚”,促使社区楼院“自管会”成员每周对未解决的老问题和发现的新问题进行沟通,并定期开展活动、培训等,提高社区骨干的组织、领导能力。”有了干事儿的人,“瑞丰”又着手组织社区居民共同探讨“自管会”的服务范围,制定组织章程和基本制度。经过大家商讨,楼院“自管会”最终形成了基本的组织架构及章程、制度。

   北大街北里社区党委书记王雪琴说:“由于没有物业,楼院里的大小事,居民们都会找‘自管会’成员来协调。谁家的对讲门禁坏了,哪个路灯不亮了,甚至是居民们来了快递,都会由我们帮忙解决。楼院‘自管会’成员都是义务为大家服务,不仅增进了邻里感情,拉近了党群关系,也增强了居民间的凝聚力。有了‘自管会’的沟通协调,社区和产权单位之间的渠道也更畅通了,社区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停车“自管会”上岗 破解老旧小区停车难题

  一个老旧小区治理的成功案例带动了其他小区的复制学习。东大街西里社区很多楼院建立于上世纪80年代,社区内可使用空间有限,停车位供不应求,同时由于社区对外来车辆没有限制管理,居民因为车辆乱停乱放常常发生矛盾。“瑞丰”社工发动社区骨干、老党员成立了由6人组成的停车“自管会”,组织居民针对住户车辆、临时拜访车辆和外来车辆进行分类登记,通过一户一户问需求、订方案,最终制订了车位分配方案,97%的住户表示赞同。“东大街西里小区只有60个停车位,但有200多辆车有停车需求。我们先统计哪一户需要晚上停车,哪一户可以白天停车,哪一户是每周回来一次,哪一户对停车位置有特别要求。我们将数据制成表格,用专业软件计算出最佳分配方案。”王科说。“瑞丰”社工还发动社区骨干、老党员,邀请专家对社区空间进行了规划,带领社区志愿者清理了社区垃圾、堆物堆料,最大限度地将社区的资源利用起来。为了合理规划小区内的停车区域,社工联系了街道城管和交警,请他们帮忙划好了车位线。

  由于楼院资源有限,在最大效能使用小区自有停车位之后,在丰台区人民政府和丰台街道办事处的帮助下,社区和周边单位协调了夜间停车位和道路临时停车位,“自管会”还安排专人管理停车费,定期向居民公布每一笔费用的使用情况。车位分配、道路划线、探头安装、管理员聘请、停车费收取等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基本解决了小区居民的停车需求。老旧小区停车管理逐渐规范有序,并形成了常态化的管理模式。

  自发成立巡逻队 居民从自治走向自律

  有了诸多居民自治的成功经验,“瑞丰”社工又将治理重点放在了动物扰民问题上。东大街西里社区喜爱动物的人很多,平均每三户就有一户养狗,居民也喜欢喂流浪猫,这就引来了更多流浪猫,再加上流浪猫繁殖,小区逐渐被流浪猫噪声、猫狗粪便污染所困。在调研之后,“瑞丰”社工调整了思路——爱动物的人多既是引起问题的原因之一,也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力量。

  王科首先联系了附近的宠物医院,找到愿意以成本价为流浪猫做绝育手术的医院;随后她又联系了几家动物保护组织,对方愿意为手术出资。但接下来最大的难题出现了,谁来“捉猫”呢?“这时候就需要找‘关键少数’了。”王科半开玩笑地说。“瑞丰”社工在前期几次调研中,对小区里几位“觉悟高、素质好”的居民格外留意,他们向这些居民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想法,并谦虚地向他们求教。这些居民被社工的热情打动,主动提出他们有和宠物打交道的经验,可以安全地“捉猫”,他们还愿意义务照顾做完手术的流浪猫。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在社区居民的协助下,小区内几十只流浪猫接受了绝育手术和狂犬病疫苗注射。

  有了上述经历,居民们便自发地组织起来参与社区治理。热心居民组成了治理狗粪巡逻队,每天排班捡拾狗粪,同时制止随意丢弃行为。“瑞丰”帮助他们制作了宣传告示牌、狗粪收集袋,制订了小区环境保护公约,联系了宠物医院和宠物美容机构进社区讲课,并为遵守公约的养犬户免费提供服务。

  渐渐地,小区居民感受到环境的改善,随意丢弃狗粪的人越来越少,居民从自治走向自律,“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以前你扔我也扔,谁也别说谁。现在有人出面管,谁也不愿意被人指责,大家住在同一个小区,谁都觉得难为情。而且大家轮流当巡逻员,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是小区的一分子,小区的事和自己息息相关。”最令王科感触深刻的是,治理狗粪这件事不仅改善了小区的环境,也改变了居民的相处模式。以前居民之间的交流不多,现在居民在小区里自发组织了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交往密切了,相互更关心了。

  “自管会”成立后,“瑞丰”还帮助社区建立了“社区诊疗室”“社区空间”,定期组织开展小组交流活动,为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牵线搭桥,建立沟通平台,带动社区“热心人”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使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 

  本报记者  王 肃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停车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