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2018年08月17日 22:44 博睿雅艺术作者:博睿雅艺术

  玉不琢,不成器。顾名思义,每件玉器都要经过精心雕琢,才能成为一件工艺精美或素面莹润的艺术品,了解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或称切工、做工,对鉴定玉器的年代不无裨益。

  几千年来,中国制玉工艺和技法都是师徒传承,鲜见于文字。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最早古玉作工典籍是《周礼·考工记》,涉及制玉技法不多。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粗略描绘古人制玉的轮廓。清代李澄福《古玉图说》全面记载了制玉的全过程:即捣沙、研沙、开玉、扎玉、冲埚、磨埚、捣膛、上花、打钻、透花、打眼、木埚和皮埚。后期陆续出现铊子、拉条等。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古代制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由于所用的生产工具都是由石器制成,器物的做工受到限制,器物大多厚薄不均匀,往往一边厚一边薄,甚至出现开片时错位的痕迹,而且造型不规整,如圆形的器物不够圆等。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新石器时代玉器——玉立雕神人

  器物的刃部不够锋利。如玉刀、玉斧、玉铲的刃部较厚钝,钻孔往往出现上部大下部小的圆锥形,侧观孔壁边缘往往留有旋转纹。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红山文化玉鸮

  红山文化玉器,雕琢追求神韵,体表光洁,边缘过渡自然,碾磨技术精湛,片状器物边缘较薄,似有刃,表面无玻璃光,但光泽细腻,个别器物表面有斑坑,小而深,呈密集状。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红山文化C形玉龙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良渚文化玉琮

  商朝玉器

  商朝由于对石制工具作了进一步的磨光和修整,使这些工具更加锋利和适用,特别是青铜工具的使用,使琢磨玉器的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能开出比较均匀而薄的玉片。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商代玉戚

  玉器雕刻风格在于穿孔以及雕刻的线条,玉器雕刻的纹路多是呈直线的,流畅利落,阴纹比较多,阳纹少。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商代虎形玉佩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商代龙首形玉觿

  在纹饰刻划上,商朝是三多三少,即直线条多,弯线条少;粗线条多,细线条少;短线条多,长线条少。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商代龙纹玉饰

  商朝精致的器物上运用双钩拟阳线的做工刻划,就是在器物上运用双线并列的阴线条刻划,以形成一条阳线呈现,俗称双钩线或双钩拟阳线。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商代象形玉佩

  西周玉器

  西周玉器的做工,在雕刻玉器的风格方面与商代有很大的区别,例如雕刻的纹路线条多为弯曲的,但整体雕刻工艺精致,琢玉的技法以及造型不断发生了改变。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西周人形玉璜

  重视对纹饰的布局,线条渐趋繁复,以略带弧形的线条为主,较多地使用长弧线。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西周夔龙纹璜

  尤其是西周中晚期纹饰的结构与雕琢方法,阴纹纹饰开始出现互相勾连,阴刻线一面磨成坡状,有斜刀的痕迹,俗称“一面坡阴线”。“一面坡阴线”是西周玉器的典型做工。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西周玉人首纹璜

  春秋玉器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春秋玉龙形佩

  春秋时代玉器的做工和前朝对比,有新的进步,更注重磨制。春秋纹饰在西周晚期出现互相勾连的基础上,出现了卷曲相连的纹饰,布局满而密,不留空白。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春秋青玉虎形佩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春秋 龙形玦

  战国玉器

  战国玉器刀工精细,器物边角垂直锋利,磨工精良,器物表面,尤其是阴线糟内光泽强烈。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战国龙纹玉璧

  孔洞内壁匀称光滑,极少见到因工具不力而残留的制作痕迹。主要是由于铁制工具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使琢玉工艺突飞猛进。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战国云纹玉环

  战国玉器半浮雕、透雕盛行,对动物形象的刻划,着意于眼、牙、爪等细部特征,于细微处见奇观,极力刻划出动物的本质特征。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战国谷纹出脊玉璧

  汉代玉器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汉代龙凤纹玉韘

  穿孔器物的孔洞内壁往往不够光滑,常留有拉丝痕迹。汉代的葬玉运用“汉八刀”做工。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汉代玉舞人

  “汉八刀”做工,不是代表整个汉代玉器的做工,而是仅指汉代“葬玉”的做工。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汉代八刀玉蝉

  汉代的“汉八刀”是指采用简练的线条进行刻划,运用推拓磨的雕琢技法,刀法粗犷有力,刀刀见锋,刚劲挺拔,线条无丝毫崩裂状和刀痕之迹。代表作品是玉猪、玉蝉、玉翁仲。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汉代玉握猪

  唐代玉器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唐代金镶玉发梳

  唐代玉器刻工精细,细线条多。特别在唐代带板上的人物,通身饰以短而密集的阴线。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唐代骑像人物玉摆件

  在动物的脚部、尾部也刻出很多的细线条,带板上采用减地法,即池面隐起做工,刻线带有绘画性。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唐代鸟形玉佩

  宋元玉器

  宋元时代玉器,由于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在玉器上也反映出民族和地方特色。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宋代云山双鹤纹玉饰

  这一时期的玉器非常的细腻,雕刻的器形也一般多为小件,而大型玉器比较少,由于该时代的书法、绘画尤为繁盛,故玉雕雕刻风格多比较注重形似以及神态的契合。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宋代花鸟纹玉佩

  南方刻工细腻工整,北方刻工刚劲有力。但整体来说,雕刻的线条总感细弱。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宋代云龙纹玉饰

  兽件的身上一般有上下对穿孔,且孔洞以方形为多,人物脸部的五官往往处于同一平面,且“八字眉”服饰上有浅细的“米字型”刻划。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元玉带钩

  到元代刻工一般粗犷有力,器表面往往留有钻痕和铊痕,还有险刀现象出现,抛光不甚讲究。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元代 玉卧马

  明代玉器

  明代玉器有了新飞跃,以扬州、苏州为中心,琢玉业开始大发展。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明代童子纹锁形玉佩

  刀工粗壮,浑厚有力,生动活泼,写生味浓厚,出现了浮雕、镂空做工,还有双层,甚至三层的镂雕。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明代菊花纹玉带扣

  器物表面玻璃光泽强烈,大件器物的表面也往往留有钻痕和铊痕。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明代嵌玉花金带扣

  清代玉器

  清朝玉器特别是乾隆时期,玉器工艺迅猛发展,是我国治玉史上空前繁荣时期。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清白玉双螭耳洗

  这时期玉器精雕细琢,形象逼真,大量巧作作品问世,刻划线条精细,磨光平滑,立体感强,花果的枝叶脉络雕刻明显,栩栩如生。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清白玉雕松鹤延年

  镂空、半浮雕、浮雕三种雕法盛行。其中以半浮雕和浮雕为主。嘉庆以后的玉器,其雕工慢慢趋向粗糙失真和呆滞。

  带你看懂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清青白玉雕刻八仙过海

  古人雕琢玉器没有现代工具的辅助,雕琢一件精美玉器极其艰难,正是这些艰难的过程体现玉文化的重要性,是中国玉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砣工” 是指古代至建国后七十年代前制玉的工具。在未有现代电动工具如电钻、电砂轮、电磨具出现以前,用皮带、木架、铁架支撑人制砂轮或磨具、及解玉砂组合而成使用的一种人工制作的半机械“砣具”,采用手把、脚踩并用。用此类工具制作的工艺就叫“砣工”。

  研究古玉的专家通常会以观察是否“砣工”制作为鉴定一个标准。目前仿古玉器,可以模仿造型、纹饰、图案,甚至伪造人工沁色(其实沁色是无法仿造的,因仔细研究很容易发现破绽),说到砣工制作工艺,更是无法仿造。因为砣工制作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等成本,急巧近利的仿古玉者是不可能花费那如此多精力、时间去制作廉价的所谓古玉。

  砣工制作的玉器,会在玉器表面留下“痕迹”,研究专家通常采用高倍放大镜观察,有以下特征: 第一点: “线条柔顺”,因砣工制作是用脚工带动皮轮,工具转动速度慢;手工把玉用解玉砂在砣轮下碾琢,线条是一点点形成,所以线条非常柔顺。 第二点: “线条形状两头尖、中间宽”,因砣具扁轮(砂轮)碾磨而成,就会出现此特征。 第三点: “线条边缘无毛碴崩裂”,因砣工制作速度缓慢,而现代电动工具以每秒约万转快速打磨使产生高热和强力震动,线条就会出现“崩裂、毛碴”现象。

  因砣工制作是采用砣具与解玉砂碾琢,或采用解玉砂碾磨玉器,其作用是碾琢线条和刨光玉器表面。于是就会留下自然的“解玉砂”痕迹。专家通常采用高倍放大镜观察,就可发现其特征:一是解玉砂制作的线条沟底粗糙、模糊,但却手感光滑。二是玉器表面“打磨痕迹”存在不规则的“乱线如杂草状的痕迹”及“长短不一的不规则杂痕”,但手感同样是光滑。目前出现的仿古玉器通常会采用“砂纸”随意打磨仿“解玉砂痕迹”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