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请了杨幂、迪丽热巴、蔡徐坤这么多流量,倒是好好用啊…

请了杨幂、迪丽热巴、蔡徐坤这么多流量,倒是好好用啊…
2019年09月15日 19:58 新浪网 作者 娱情Lab

  这是娱乐圈行动派——去酱 的第204篇《我去》

  今天,我想坐上地铁去天坛

  话说最近的综艺的有点迷啊,放假在家看综艺的去酱我很难受。

  之前跟大家聊过《一路成年》——徐锦江父子、梁家辉父女、苏见信父女、吴刚父子、李汶翰父子…嘉宾性格的性格不仅有意思相互间还能擦出火花。

  但节目环节却白白耽误了这么有意思的嘉宾,直接把“爸爸去哪儿”的低幼剧本拿来用↓

  搞得不仅嘉宾一脸疑惑,观众也是一脸疑惑。

  最近另一部新综艺《遇见天坛》也差不多是这个亚子——请最流量的明星,做着最没存在感的综艺!

  常驻嘉宾有冯绍峰、苗苗、黄明昊;三期的飞行嘉宾分别是迪丽热巴、蔡徐坤、杨幂、李治廷、Angelababy、张国立。

  这嘉宾单里不是流量明星就是综艺新秀,每个人都很有热点和看点,但节目开播了三期评分都出不来…

  请了这么多流量,为什么就没用呢…?

  先说一下,这节目上热搜的频率还是很高的,基本每一期都有一两条。

  但……没啥用。

  顶锅盖说一句,节目实在太无聊。

  明星自带话题度,但节目环节的设计感却太弱。

  就拿第一期来看吧,第一期的飞行嘉宾是蔡徐坤和迪丽热巴。

  这两位可以称得上是目前爱豆or演员里的大流量了吧?两位同框,连我这不是粉丝的都想康康了。

  那他们第一期在节目里都干了点啥呢?

  体验天坛的神乐署。

  第一个任务是按照“八音分类法”将这些乐器归位,至于这个规律“八音分类法”具体是什么,规则就这么寥寥几句。↓

  仔细一看是乐器架上写好了类别名称,让嘉宾自己猜测类别挂乐器上去。

  so,在接下来的七分钟里,去酱我就看到这些明星把各类乐器搬来搬去摆来摆去,主要交流就是“这个重,我们男生搬吧”,“别别别,你小心”。

  到了挂编钟的时候,节目组也不给提示,就让几个明星自己摸索着挂编钟…能理解这种“展示克服困难”的镜头存在,

  但编钟!是你摸索就能摸索的出来的吗???

  让一些乐理知识都没有的明星靠猜测去判断乐器类别、排定编钟顺序到底有啥好看的??

  换个游客也是这种一脸懵逼的效果啊??

  后来看他们实在搞不定,天坛的工作人员才上前讲解帮忙(了一下下而而已),

  正确摆放之后就是这些乐器的体验时间,反应嘛…大家除了鼓掌称赞还能干嘛呢?

  这个环节,除了工作人员讲解的那一点点知识,几乎没有可看度,但嘉宾们硬是录了两个多小时。

  可以,但没必要。

  后来蔡徐坤和黄明昊去制作了乐器。

  一进门工作人员劈头盖脸第一句就说“我来教你们制作”,没有任何环节上的过渡,没有什么任务上的形式,两个爱豆踏进这个门=做木工。

  同样的,两位的制作过程中没有讲解,根本看不懂他们手上在忙些啥,除了欣赏一下NPC的小合体,只能担心他们会不会划到手…

  最终任务中蔡徐坤迪丽热巴一起学习器乐、苗苗和黄明昊一起学习舞蹈、冯绍峰学习唱…

  也都是同样的套路,没人给他们讲解也没人给观众讲解。

  一切都在寡淡中度过…比任务低幼更可怕的是任务味同嚼蜡啊!

  请来这么多流量爱豆、话题演员有啥用吗?第一期播出的热度,还不如“蔡徐坤写真中穿的是乐师长袍还是太监常服” 的讨论大。

  从袍子颜色到胸前图案再到神乐署、和声署的区别…讨论了个遍。↓

  《遇见天坛》输出文化知识的方式也是蛮别致的…

  有句讲句,《遇见天坛》作为文化类节目,科普性是有的;

  关于天坛的各种小知识不少;

  画面上也是很赏心悦目的,能体会到属于天坛的内蕴与气魄。

  也能看出来节目组也是很想实现“寓教于乐”的,为了吸引观众加了很多年轻元素。

  比如特意安排了一个动画形象——讲解小神龙“小螭”,负责一部分旁白;

  还有明星上演的历史情境剧讲述历史故事。

  不时还有明星vlog穿插其中,都是比较年轻的语态。

  但…这些元素用在一起反而让整个综艺看起来乱乱的。

  整个综艺环节的大逻辑是——嘉宾是天坛实习生,去天坛里找老师傅们学习。出现VLOG还是比较贴合这个设定的,此时综艺用的视角就是“实习生”视角。

  但没几下那个二次元小神龙就出现了…也用“我”这个第一人称介绍天坛…

  到底想让我们观众带入实习生还是游客的视角啊说清楚先?

  同样是介绍历史,可可爱爱的小龙人介绍完,演员演清宫戏也开始介绍,而且演技嘛……差强人意。

  李治廷的皇帝不说词儿我也看不出是皇帝;

  杨幂眼神太过“凶狠”…

  只有扮相能看了。

  感觉现在很多文化综艺对嘉宾扮演历史人物存在误解啊?

  观众爱看这种形式,并不在于像影视剧的服化道,而是嘉宾同时处在在“历史影视”和“综艺”之中。

  比如《咱们穿越吧》里嘉宾们都是带着“角色”完成“和历史事件强相关”的任务的,是浸入式的。

  如果只是“演员在综艺里演戏”这么一个单薄的点,我们为什么不去看针对性更强的《我就是演员》呢?

  能看到《遇见天坛》企图把文化和娱乐结合在一起的想法,但是一点为之用心的感觉都没有:

  几个“实习生”需要用小游戏分出舞蹈、歌颂、演奏组;

  游戏规则很简单:

  5个人每人给中国五音“宫商角徵羽”设计一个动作,老师吹到哪个音就得做出相应的动作。

  此时不应该来一些辨音技巧吗?不应该来一些音韵学知识帮助明星理解发音和汉字命名的关系吗?

  没有,完全没有。

  上来就是明星们自己摆了几个无聊的动作,一轮淘汰一个人:

  答错了也没人讲解知识点,比大学老师期末划重点还敷衍。

  苗苗稀里糊涂地突然成为了冠军。

  文化没能和综艺形式良好结合,最终两个元素的呈现都大打折扣,既然如此直接拍纪录片不是更好吗?

  要想做好文化类节目确实是不太容易,既要保证文化的正确传输,又要保证作为节目的可看性…但并不是没有优秀的先例在前啊。

  请来了一水流量明星,想要依托明星的名气把传统文化知识传播给大众,但首先先把每个环节设计好不行吗?

  去酱温馨提示:如果你是个历史迷想要了解天坛,了解清朝祭祀文化,找记录片看效率来得更高,在北京的朋友有空带上身份证直接去实地逛逛都比看综艺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