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我是语文老师,我改不了我儿子的作文。”

“我是语文老师,我改不了我儿子的作文。”
2022年08月18日 08:29 新浪网 作者 牛娃成长记

  作者|童书妈妈

  马上要开学了,又要辅导娃写作文了。

  最近两年,教育部已经非常明确应试作文评分标准,那就是,一篇好作文必须说人话、说实话、说真话

  比起规规矩矩的套路作文,以后得高分的作文可能得更鲜活生动,更“野”。

  怎样培养孩子写说人话、说实话、说真话的作文呢?

  有一个语文老师做得非常好,她是公立学校的初中老师谢文华。

  在双减的几年前,她就给学生减了。

  原因竟然是:她给儿子改作文,儿子不服,造反了。

  受了刺激之后,她开始思考:怎样教孩子写作文,才能激发孩子的热情和内在力量?

  三思之后,作为语文老师的她做了几个大胆的改革

  她把全班学生的基础作文作业都免了,还鼓励学生开公众号当“大V”。

  结果怎样呢?孩子们在应试中、中考时取得好成绩了么?

  你对她的做法怎么看?欢迎在留言区讨论。

  以下是谢老师的自述:

  01

  儿子说作文就是我的孩子

  你没有权利修改

  1997年,我开始带初中语文,批改两个班140多名学生的作文是一项大工程。

  我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讨教学习后得知,学生的作文可以大致分为几类,每一类都可以设定固定的评语和修改建议,改作文的时候直接套用就可以了。

  照做后,我批改作业的效率提高了很多。

  2013年,儿子分到了我的班里,一次批改作文,我觉得他的构思和一些用词都不太恰当,就给他了一些建议让他修改。

  他执意不肯改,我俩起了争执,他放话说,“我的作文就像我的孩子,按照你的想法修改之后,作文就成你的了,跟我没有关系”,只有他本人才有权利决定是否修改。

  和儿子的争执戳中了我。其实,我之前一直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儿,写在学生作文后面的评语,大多数学生并不认真看,那些修改建议,他们从内心里恐怕也不太认同。

  而每次我改完两个班的作文,就像完成了一项大任务一般,心里只有轻松,没有快乐!

  作文看似越来越规范,越来越能应付考试,可是没有个性、没有温度、没有思辩,甚至从中看不到那个原本应鲜活的“我”。

  反思后,我想明白了:学生的作文,追求文笔优美、措辞得当固然重要的,但是那些写得不那么美,甚至让人读不下去的文章,也都是每一个孩子用心写下来的,两者的区别,只是他们对文字的把握水平不同而已。

  套话是死的,而文字背后的人却是鲜活而多彩的。一昧按照套路改作文,只会把孩子们推得越来越远。

  我下决心改变策略——不再按照“挑刺”的态度来看作文,尽量不给修改建议,而是试着挑出每个孩子作文中的优点,拿出来分享。

  渐渐地,我从一个学生作品的评判者变为了欣赏者、分享者。

  这样不修改作文,能提高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吗?

  02

  比欣赏名家作品更来劲的

  是分享孩子们的作文

  几乎每一节语文课,我都会利用投屏分享孩子们写下的好句子,有时还会选择几篇范文,像讲解课文一样分析欣赏。

  神奇的是,学习同学们的文章,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教材中的知识点,如成语的化用、各种描写的赏析,都可以从随笔中体现出来。

  比起教材上的名家作品,同学们的好词好句和写作方法学起来更来劲。

  小雅是一个非常文静的女孩,刚入学时,并没有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直到有一次她写了一篇不错的作文《初秋微凉》,我挑出了文中三处精彩的地方,详细地分享给了同学们,很快,这些优点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其他同学的随笔当中了。

  她非常开心地发现,“原来写作文这么有意思,原来我也可以写得很好”。找到了自信,她的作文也写得越来越好。

  后来我发现,孩子们从写作中受益的,竟然还有家庭关系?

  03

  换了5个班的“顽劣”青春期孩子

  通过写作

  让消防员爸爸回归家庭

  初中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大多数都不愿意和家长交流,亲子之间,往往是说不上几句话就“炸毛”了。孩子每天想什么,在学校里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烦恼,家长很少能了解到,更别说看他们的文章了。

  孩子每天的随笔,不仅仅是一份语文作业,更是孩子心灵的展露,父母应当是第一读者。我开了家长会,鼓励所有家长给孩子开公众号,把孩子的随笔编辑后发布出来。

  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孩子的文章也有了不同类型的读者,可以收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反馈。

▲谢文华老师朋友圈的日常。她每天都要在朋友圈和班级微信群里转发孩子们的文章,并摘录打动她的一段话。

  班里一个孩子晨晨非常调皮,因为太顽劣,没有一个老师能管住他,小学阶段光是换班级,他就换了5个,老师们提起他就头疼。到初一了,他上课时间还经常离开座位,课堂上也总抢着和老师说话。

  他的爸爸是消防员,工作特别忙,晨晨上小学的几年,爸爸一次都没有去接过他放学。爸爸有句挂在嘴边的话,“妈妈负责教育孩子,我负责赚钱养家”,即使回到家里,也很少操心孩子的事情。

  有一次作文,晨晨写了一篇《最美逆行者》的文章,他讲了爸爸冒险救火的故事,因为真实、生动,感动了班里的同学,大家都觉得他爸爸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

  我把文章转发给了晨晨的爸爸,他看了非常受触动,当时就给自己的儿子编辑了一大段话,算是写给儿子的第一封信。

  从那以后,父子都变了。爸爸推掉了很多应酬,回家的次数也变多了,隔三岔五还能下厨,这在之前是不能想象的。整个家庭都和谐了很多。

  晨晨也不再是那个“顽劣”的孩子,一直坚持写作,成绩也一直在进步,后来还考上了不错的高中。

  看到越来越多孩子的改变,我干脆做了一个别人看来非常大胆甚至“疯狂”的决定,那就是——连配套的基础训练也取消了。

  04

  学校有配套的基础训练,

  没有阅读的铺垫都是徒劳

  配合着语文学科的教学进度和目标,学校给我们发的有配套的基础训练,作为每天的语文作业。

  我试着自己做基础训练的时候,很惭愧地发现,80%的习题我都“做不对”。离开参考答案,我也很难给学生讲解题目。

  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发现,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做铺垫,做类似“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现代文的赏析类”的训练时,孩子们即使学会了分析一篇具体的文章,再换一篇,还是不会做。

  在浩如烟海的文本资料里,没有大量的阅读和写作感悟,做再多练习也是徒劳。

▲谢文华的班里,每月会利用一节课时间举行“一分钟推荐一本书”的活动。2019年,这个班被河南省教育局评为“书香班级”。

  一般来说,阅读量大,又会写作的孩子无论考什么都不怕。

  捋顺这一切之后,我做了两个决定:第一,每周抽出两节课,作为学生们的自由阅读时间;第二,取消所有语文作业,改成每天一篇随笔。

  随笔主题自定,如果没有内容可写,我给孩子们提了建议:可以开辟专档写作,比如“生活况味”“好书推荐”“谈诗论道”“热点点评”等。班里大多数的孩子都可以坚持每天写作。

▲入学两年,赵宇轩写了770篇随笔,写满32个笔记本。

  赵宇轩写够500篇文章的那天,他的妈妈在开心和感动之余,在其公众号上写了一篇长文纪念。一些爸爸妈妈甚至姥姥奶奶,在孩子们的带动下,自己也时不时写一些文章分享出来。

  随着随笔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孩子们的读者也越来越多,爸爸妈妈的同事、亲戚朋友、陌生人...很多人都会给他们留言、点赞、转发。

  有了更多读者反馈,孩子们有什么收获改变?

  05

  每天的读书、写作

  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的自然

  卞乙博同学坚持两年多,每天不间断地上传随笔到公众号上,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一些小学同学,关注他公众号的小读者中,陆续有10来人也开了公号开始坚持写文章。给他留言的读者,有鼓励他的,有和他交流写作心得的,还有看到他写的旅行笔记给他要攻略的。

  几乎每个开公众号的同学都有相似的经历。他们通过公开文章,结识了很多好朋友,感受到了自己的影响力,每天的读书写作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地自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同学们之间也会相互欣赏对方的作文,学习对方的写作技巧,他们交流的话题多了关于人生意义、社会热点的看法,孩子们之间也收获了高质量的友谊。

  因为大家看待对方都是抱着相互欣赏和学习的态度,班里打架、闹矛盾的现象几乎没有,同学们特别团结,无论是班级成绩,还是学校组织的红歌比赛、端午诗会、军训汇演等团体项目,班里的同学总能拿第一。

  为了鼓励大家写作,我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孩子把自己的作文排好版,打印成书,定了价,组织他们在学校的开放日进行售卖活动,其他学校的老师、同学也都可以来自由购买。

  学生张晓冰的自制书被校长看到后,推荐给了郑州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最终,她的随笔集结成书《恰少年》出版了。

▲孩子们把自己的随笔作文装订成书,在学校的校园开放日售卖。

  06

  能力迁移——

  从写作到写学科小论文

  各学科皆可入文

  写作文的过程是整理思想、梳理思维的过程。时间长了,一些同学会尝试写学科小论文,比如,把数学推理的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还可以写下物理化学中的发现、实验操作的程序,各类学科所学皆可入文。

  孩子们把这些学科的书面理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无形中就提高了,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2017年中考,我们班76名同学中,有43人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这个比例刷新了学校的记录,也影响了很多人。很多语文老师鼓励学生开公众号,推广写每日随笔,一些数学老师也开始呼吁孩子们写数学小论文。

▲那一届学生们的高考成绩也都不错,高考成绩放榜后,一些学生结伴来看谢文华老师,很多孩子还在坚持写。

  我知道,分数仅仅是阅读写作带来的附加作用。

  真正改变孩子们的,一方面是因为长期坚持的随笔作文,锻炼了孩子们的综合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最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家庭,还是师生、同学之间,孩子们都通过作文构建了良好的关系,良好的关系让他们情绪稳定,处理问题时会考虑多种解决办法。有了这些,无论是对于孩子们的学习,还是未来的人生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后记:

  如果说一个妈妈在家,不让孩子刷题,只提供阅读、写作的环境,孩子成绩好、考了好学校,很多人都会说:这是孩子有天赋,换个人也不行啊。

  但是,谢文华的实践让我们看到,文字表达绝不是少数人的天赋和特长,它应该是人人可以掌握的沟通与表达的方式。

  好的语文教育可以构建一个人的精神底色——独立完整的人格,能够自我表达,拥有与外界沟通、合作的能力。

  而背后的教育思想,却是更加引人深思的:

  第一、通过鼓励而非评价,让孩子更相信自己的力量;

  第二、孩子们通过文字,去改善了他们与他人的关系;

  第三、老师通过课堂习作分享,创造了一个理想的小世界:把竞争关系,变成了相互欣赏、支持与合作。他们从人际关系中得到的是力量和滋养,而非互相消耗。

  这才是真正让孩子学得更好、也生活得更好的深层次原因吧。

  当作业减负、取消考试排名、分班在一个个学校里实施,我们是否可以看到,与其害怕孩子躺平,不如期待在更多的教室里,可以有互相欣赏、支持和合作的环境,让孩子可以在充满温暖和力量感的团体里学习和成长。

  这一天,还有多远呢?

  童书妈妈三川玲,教育出版人、童书评论人、TEDkids智库专家、中国营地联盟理事,亲自下场看了5000+孩子作文的阅读写作教育者,致力于用顺应天性的阅读法与写作法让更多人爱上阅读,享受写作。著有《通往幸福的教育》和《孩子天生爱写作》(即将出版),儿童写作音频课《顺应孩子天性的写作课》(喜马拉雅)。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作文语文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