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弟子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对师父谯周是怎样记叙的呢?

弟子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对师父谯周是怎样记叙的呢?
2018年11月14日 22:23 新浪网 作者 品读百卷

  古往今来,中国人崇尚“尊师重道”、“恩师如父”和“不辱师门”,弟子对师父要毕恭毕敬、早晚跪安、聆听师训和遵从师命,对师父评头论足、弹射臧否乃是“忤逆”之罪,因此,弟子陈寿记叙和评论师父谯周,这一件事本身就“犯忌”。况且,谯周是三国末期极具争议的一个历史人物,赞颂他的人,认为他博学多才、仁人志士;痛恨他的人,认为他卖主求荣、苟且偷生,那么,陈寿是如何评价这样的一位毁誉参半、言人人殊的师父呢?

  

弟子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对师父谯周是怎样记叙的呢?

  

(《三国志》作者陈寿)

  谯周,字允南,生于巴西郡西充国县的书香门第,其父谯岍精通“六经(即《诗经》、《书经》、《礼经》、《易经》、《乐经》和《春秋经》)”、“六纬(即《易纬》、《尚书纬》、《诗纬》、《礼纬》、《春秋纬》和《乐纬》)”、图谶、占星和卜卦,对《尚书纬》的研究已是登峰造极,一时无出其右者。益州州府和巴西郡府皆征召谯岍入府为官、辅理政务,而谯岍一概不应、专心致志的研读圣贤书,益州州府无可奈何,只好名义上的赐予谯岍“师友从事”这一职衔。

  

弟子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对师父谯周是怎样记叙的呢?

  

(系出名门的谯周)

  不过,谯岍命薄福浅、英年早逝,谯氏一家也家道中落,拮据的寡母无力抚养年幼的谯周,就把他寄养于舅父的家中。日渐成长的谯周也越来越趋同于谯岍,子承父业一般的痴迷于古籍和玄学,即便家境贫寒、食不果腹,他也不想谋一实业、贴补家用,而是不易其志、不剃其趣的品读和钻研着典籍,每每心领神会、常常会心一笑,其专注的程度,已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弟子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对师父谯周是怎样记叙的呢?

  

(精研古籍的谯周)

  功夫不负苦心人,谯周对“六经”、“六纬”的研习和领悟已不逊于其父谯岍,特别是《书经》、《礼经》、《尚书纬》和《礼纬》,谯周了然于胸、融会贯通,已有独到之境。而且,谯周的通晓天象、预卜吉凶的才能也十分了得,但他并不热衷于此,只想顺乎天意、听天由命的生活。已值弱冠之年的谯周“身长八尺、体貌素朴”,生性素雅和淡然,并不讲究衣装和修饰,因此,他有一些其貌不扬。据《蜀记》一书所撰,谯周初次的拜见诸葛亮,诸葛亮和厅堂里的其他宾客见到谯周不修边幅的样子,一个个的忍俊不禁,谯周离开之后,司仪以无礼为由、要请离厅堂里讥笑谯周的人,诸葛亮说:“孤尚不能忍,况左右乎!(我都忍不了,更何况是他们这些人!)”正所谓“人不可貌相”,即便谯周貌不惊人、笨嘴拙舌,但他心如明镜、学识渊博,已是名声在外的大学者了。

  

弟子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对师父谯周是怎样记叙的呢?

  

(“六经”之一的《书经》)

  建兴年间,兼领益州牧的诸葛亮征召谯周,任命他为“劝学从事”,谯周素慕诸葛亮的贤名,欣然赴命、任职于丞相府。谯周对诸葛亮的知遇之恩铭记于心、感念肺腑,故此,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卒于五丈原,谯周在家里听闻了这个消息,不顾朝廷下达的“军情危急、禁止奔丧”的禁令,日夜兼程、快马加鞭的奔丧而去,哭拜于诸葛亮的灵柩旁。大将军蒋琬接掌诸葛亮的权柄之后,任命谯周为“典学从事”,总领和管理益州的公塾和学人。

  

弟子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对师父谯周是怎样记叙的呢?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蜀后主刘禅奢靡日甚、纵情享乐,常常金銮玉顶、劳师动众的出宫游山玩水,于民间相中了貌美如花、体态婀娜的女子就揽入宫中,为了招揽更多的美女而扩建后宫。除此之外,他还要修筑宴楼、美化林苑、增编乐师、物色歌伶等等,花销甚大、虚耗国库,不忍旁视的谯周上表劝谏,说西汉末年,篡汉的王莽兵败身亡,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玄和公孙述声势浩大、刘秀难以相抗,但是,最终刘秀重整山河、一统天下。之所以刘秀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从善如流、量才适用、勤俭朴素、赏罚分明,而刘玄和公孙述骄奢淫逸、尽失人心。谯周劝谏刘禅尊崇和效仿刘秀,而不是一天到晚的声色犬马。如此耿直的劝谏让刘禅怒从心头起,将谯周贬为“中散大夫”。

  

弟子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对师父谯周是怎样记叙的呢?

  

(昏聩无能的刘禅)

  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诸葛亮和姜维已是北伐十次、收效甚微,而蜀国已是民生凋敝、百业废颓、宦官弄权、离心离德,到了广厦倾颓、生死一线的边缘。朝堂之上,谯周和尚书令陈祗一番激辩,谯周认为蜀国要暂缓兵端、休养生息,陈祗不以为然,退朝之后,谯周撰写了《仇国伦》一文、直抒胸臆。《仇国伦》一文中,谯周阐明了小国应对大国的策略,“小国”应该广施仁政、惠及民生,显彰法度、恩威并施,息兵罢战、据险而守,待“大国”内生纷乱之时,再一击而破。若“小国”穷兵黩武,不亚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此《仇国伦》虽是有理有据,但争议颇大,一些人认为谯周的观点,无异于让蜀国坐以待毙。

  

弟子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对师父谯周是怎样记叙的呢?

  

(持续北伐的姜维)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冬季,邓艾和钟会率军偷入阴平、奇袭锦竹,成都的黎民百姓闻之色变,汹汹涌涌的逃奔山林和旷野,朝廷的诏令和守城的士卒也无法遏制逃难的民众。蜀后主刘禅惶惶不安,问计于朝堂上的群臣,群臣心知蜀国大势已去,要么建议刘氏皇族和满朝文武逃往东吴、投靠孙权;要么建议刘氏皇族和满朝文武逃往南中七郡,凭险而据、死斗到底。只有谯周一人谏言,说刘禅等人投靠孙权,实乃寄人篱下、早晚俯首称臣,曹魏吞并了东吴之后,刘禅又要归降于曹魏,既然不免一降,又何必投奔东吴、一辱再辱呢?蜀国已是腐朽不堪、无力再战,而且南中之人暗怀叛逆、不可托信,故此,逃至南中七郡也无济于事,真要殊死一搏,也不过是任人屠戮罢了,与其枉死千万人,还不如开城投降,至少是留一个“爱民”的美名。刘禅遵从了谯周的建议,归降曹魏、葬送汉蜀,因此,刘氏一族的香火得以延续、益州的黎民百姓免于玉石俱焚的灾祸,皆赖于谯周的力排众议,不过,谯周也蒙受了数之不尽的非议和辱骂。

  

弟子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对师父谯周是怎样记叙的呢?

  

(曹魏名将邓艾)

  东晋诗人孙绰认为,刘禅将罪责推诿于刘备、对曹魏俯首称臣,这是苟且偷生的行径,而建议刘禅归降的谯周,也是所行不义。东晋史学家孙盛也认为,“国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此乃天下之大义,而且罗宪屯兵于白帝、霍戈屯兵于夜郎,凭借蜀国的地理优势、姜维的大智大勇,蜀国尚可一战,故此,谯周的建议是欺君误国。明末思想家王夫之与孙盛的观点近似,认为谯周妖言惑众、污蔑姜维、谄媚宦官。此事争议极大、众口不一,笔者不敢妄议谯周的言行,还望各位看官一抒高见。

  

弟子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对师父谯周是怎样记叙的呢?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

  撇开谯周的是非功过不谈,弟子陈寿对师父谯周的记叙和评断,堪称中国史学家的楷模和标杆,不避忌讳、不饰溢美、旁征博引、袪糙取精、荟萃争鸣,竭尽所能的呈现史实,以供后人的研读、揣摩和评断。陈寿如此杰出的贡献,可以说不辱师门了。

  小考题:你认为谯周劝降刘禅是明智之举、还是欺君误国的惑众妖言呢?欢迎你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