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淞沪会战后,日本为要不要宣战而纠结,听到一则消息后,陷入焦灼

淞沪会战后,日本为要不要宣战而纠结,听到一则消息后,陷入焦灼
2020年12月23日 08:24 新浪网 作者 车讯新精选

  这个标题可能会让很多人有些纳闷,难道在淞沪会战的时候,中日两国还没有宣战?

  事实确实如此。

  1931年918事变爆发,日军占领东北,少帅挥师退入关内,国民政府没有向日本宣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入侵华北,国民政府依然没有宣战;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还是没有向日本宣战;甚至时间再推到4年后的1941年几乎全年的时间中,两国一直没有完成“宣战”这个动作。

  乍听起来,这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咄咄怪事,一个国家半壁江山都被对方占领,两国军队杀至血流成河,两国竟然还有保留外交关系,还没有宣战。

  

  特别是淞沪会战,两国投入军队上百万,恶战三个月,国军伤亡30万,日军也付出4万人的伤亡,但两国依旧保持外交关系。

  两国之间事实上彻底撕破面皮,但在台面上的态度还依然对对方都抱有“幻想”,没有彻底堵死。

  蒋氏政府内忧外患,在攘外安内之间徘徊纠结经年,希望能靠一定程度上的让步,换来国际友人的支持,敦促日本人停下脚步,以待实力增强,先谋国内一统,再行迫退凶顽。

  日本方面则想着,如何开出条件,让国民政府快速低头认输,达到控制中国之目的,他们的战争目标绝不仅限于东亚。

  淞沪会战结束后,南京一览无余,日寇三军士气高昂,摩拳擦掌,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南京,中国的首都,对于日本法西斯来说,还有什么比将太阳旗插上南京城头更叫人兽血沸腾的事?

  

  在战争中,占领了一国首都,等于是将该国国民的自信心踩在脚下,抵抗意志会被摧毁在即,任行践踏,迫其臣服,指日可待。世界近现代战争史上,一个国家首都被攻占,基本上就宣布国家亡国了,咸鱼翻身的例子凤毛麟趾。

  而且,淞沪一战,国军几乎全部德械军队精锐倾囊出动,在日军面前调度不善,损失殆尽,如果一鼓作气进攻南京,一定是探囊取物、轻而易举。

  可是就在日军自信心爆棚的时候,东京大本营陆军参谋本部的命令到了,这个命令像一盆冷水浇了下去,落了个透心凉。

  原来命令上清清楚楚写着:''停止进攻,将作战地域定为苏州——嘉兴一线以东,华中方面军的作战不得超过该线''。

  

  第十军司令长官柳川平助坐不住了,日本军人有服从命令的传统,但也有据理力争的习惯,他质问日本大本营为什么要发出这样一个奇葩的命令,简直是乱弹琴、瞎指挥,贻误战机。错过了一鼓作气拿下南京的机会,就会让被击溃的中国军队重新集结,得到喘息,也会挫伤日军的士气,“伤害”日本国民的爱国积极性。

  平心而论,柳川平助的看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中外战争史上因为一方优柔寡断被对方翻盘的事屡见不鲜。

  楚汉争霸的时候,项羽就是因为当年对刘邦手下留情,就被刘邦打到乌江边,自刎谢幕。

  当然这个比喻有点不恰当,因为楚汉相争是内战,日军在中国是入侵者。

  但道理是一样的。

  

  可是一个方面军司令官想到的问题,后方大本营难道就不会想到吗?他们面对唾手可得的南京,一样渴望,因为他们梦寐以求要征服中国。

  但问题是,军队一旦进攻一国首都,那就意味着向该国正式宣战。

  日军在918事变、七七事变和上海813事变中,都是采取寻衅闹事的方式找借口跟中国军队冲突,表面上还说的过去。

  可是要占领首都南京,在国际上就无法交代,就意味着必须要宣战。而主动宣战,国际舆论将怎么看?美英会不会对日本进行制裁?日本打仗至关紧要的战略物资供应会不会因此举被掐断?

  

  但是如果不宣战,日本如何向日本国民解释,如何进行全国总动员,如何将军队全部投入到中国战场,又如何让中国境内的摇摆势力看到“希望”,跟日军结盟?

  事实上,自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一直为此纠结,宣战不宣战,是个大问题。

  日本不宣战也不全然是因为害怕美英,主要是对蒋介石政府仍旧抱有幻想,希望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宣战,意味着和谈大门一直向对方打开,就有可能诱降蒋介石,让国民政府成为傀儡,实行最低成本的''以华制华''政策。

  淞沪会战中,国军出动全部精锐都一败涂地,领教了日军的战斗力,国军将士的抗战决心已经被打垮,士气低落。如今日军兵临南京城下,兵锋指处,任谁都知道将是什么结果,蒋氏说不定会就此屈服。

  

  因此当日军淞沪会战完胜的时候,日本政府掌握了分寸,日军并没有继续向停苏州、嘉兴进攻。

  这就等于把利剑高悬在你的头顶,给你一种压力,让你精神崩溃,磕头求饶。

  但是,中间无人事不成,必须要有人搭桥牵线,去充当调停人的角色,才能顺利实现本方目的,英美看他们并不顺眼,不愿意为虎作伥,那就找跟双方关系都不错的德国。

  清朝灭亡后的中国历届政府也跟德国始终保持友好的关系,袁世凯儿子就在德国留学,德国为中国军队培养人才,向中国出售先进武器,中国则投桃报李向德国出售工业物资。

  1937年10月21日,日本外相广田弘毅会见了德国驻日本大使狄克逊,希望德国出面充当调停人,说服国民政府跟日本达成协议,结束战争。

  德国也巴不得中日结束战争,德国可以在华获取利益,对于日方要求,德国外交部欣然答应。

  

  1937年11月,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跟蒋氏会面,转达了日本人的停战条件:国民政府停止一切抗日政策,共同防北,内蒙古自治,承认日本对东北、华北占领。

  蒋氏一听大为光火,明确告诉陶德曼:

  ''如果答应日本人开列的条件,国民政府没法向人民交代,政府就会垮台。''

  蒋氏的回复是:只要日本不恢复到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他就不会接受日本的任何条件。

  之所以国民政府也与日本“默契地”选择了不宣战,也是有苦衷,相对于工业化比较完备的日本来说,中国国内对战争最需要的武器供应方面,是一条绝对短腿,连最起码的子弹也需要大量进口,假如双方宣战,按照国际法,将对战争双方实行武器禁运措施。失去了进口武器的供给,日本人或许还能支撑3年,国民政府连3个月都很难撑得住。

  

  日本人自以为胜券在握,趾高气昂,他们觉得中国一定会屈服,会接受这个屈辱的条件,他们在耐心等待。

  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国民政府如此“不识抬举”,等来等去,等来的却是一个坏消息。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

  

  这则消息,无疑是在告诉日本人,一是我们决定奉陪到底,“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你们日本讲和。”

  二是即便你前进占领了南京,它也不过是一座“废都”,一枚弃子,毫无影响,我们仍然可以战而不宣,坐等国际形势变化。

  宣战?还是你们宣吧。我们有时间和空间,耗得起。

  日本的反应是极度焦灼、失望、困惑和愤怒,这意味着短时间内结束对华作战的计划很可能变成空想,他们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深陷大陆战争泥沼,这是他们曾经千方百计设想要避免的过程,依照日本此时的国内备战状态,他们还没有完成适应这个过程的准备。

  接下来,被“激怒”的日本法西斯的选择,是占领并血洗南京,想通过带给中国人民一个莫大的耻辱,摧折国人们的抗战意志。

  一场血雨腥风,悄悄向南京这个六朝古都千年名城袭来。

  

  中国向日本宣战的时间是1941年12月9日,此时距离日军偷袭珍珠港已经过去两天的时间,也比美国对日宣战晚了一天。

  此时距离1931年日本关东军挑起918事变,更是已经过去足足十年之久。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