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家已搬到景区旁——村级样本30例之新邵县白水洞村

家已搬到景区旁——村级样本30例之新邵县白水洞村
2021年02月20日 09:19 新浪网 作者 金台资讯

  2019年9月19日,环境优美的新邵县严塘镇白水洞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记者 田超 摄

  搬出大山,搬离贫困,搬进幸福。在新邵县严塘镇白水洞村,“搬家”是很多村民人生的“分水岭”:往前,贫穷、愁苦;往后,踏实、幸福。

  让成百上千的村民搬离故土,如何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春节假期过后,记者走进这里的集中安置点,实地探寻易地扶贫搬迁的“白水洞答案”。

  搬下山:两年多跨越半个世纪

  新邵县白水洞景区是国家3A级风景区。在邻近景区的杨柳山下、棠溪河畔,一排排白墙青瓦小楼依偎在青山脚下,新成一“景”。这里就是白水洞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安置了严塘镇白水洞和龙脊两个重点贫困村的126户40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1月16日,记者见到村民陈灿时,他刚返乡回家一天。集中安置点第35栋,推开家门,欢声笑语就溢出来了。

  陈灿说:“我们夫妻二人去年3月初出门,在广州打工9个月,收入8万多元,家里开销后还剩4万多元。”

  眼前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甜。68岁的父亲陈锡用则跟记者聊起了过往的苦。

  陈家原来住在海拔近千米的高寒山上。2014年以前,全家都住在已“服役”半个世纪的老房子里,7口人靠陈灿一人打工养活。15公里山路,弯弯绕绕,似乎走不到头。

  2014年,一场大雨后,陈家老房子没撑住。新邵县委、县政府迅速行动,修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白水洞村里住在高寒山区、地质灾害区、生态脆弱区里的贫困人口全部搬迁安置。

  2017年12月,挤在出租屋住了两年多的陈灿一家搬进新房。踩了大半辈子碎山石的陈锡用,心里终于踏实了。

  住得稳:上学、看病样样有保障

  搬出深山,能否住得稳?那时,陈灿三个孩子都在上学,大女儿读大学、二女儿上初中、小儿子念小学;母亲做过甲状腺手术,父亲有慢性支气管炎。

  白水洞村村委会主任曾庆武介绍,首先为陈灿减轻压力的是“雨露计划”:大学生一学期补助1500元、初中生补625元。

  陈锡用老两口关心的就医问题也有着落。在陈家入户门的墙上,贴着一张“新邵县严塘镇卫生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卡”,公布了家庭医生三人服务团队电话。陈老说:“医生定期上门体检,平时有什么不舒服,一个电话,医生就来了!”

  医保报销比例也比非贫困户高。2019年,陈锡用住院一周,“花费3000多元,自己只用交300元”。

  此外,安置点还成立了由6名贫困户代表组成的业主委员会,负责安置点矛盾调处;安排了专门的物业公司负责公共区域保洁;建好了便民服务中心,帮助群众代办计生、医保、社保等各种手续;还有基本设备齐全的卫生室、图书室、金融代办点等;离安置点不远,就是白水洞村中心地带,大型购物中心能满足基本生活所需……

  有奔头:工作陪读两不误

  隆冬,白水洞村曾家片区背后的山坳中,黄桃、红梨、黄金李等果树秃着枝条“猫冬”,十余个村民正在弯腰刨坑、施肥。

  这里是白水洞村月亮湖生态农林专业科技园,一个集水果种植、果蔬采摘、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项目。该项目由湖南农业大学乡村生态产业扶贫规划项目组指导设计,自2016年12月启动一期建设以来,就成了贫困群众的“聚宝盆”。

  易地搬迁,最终要致富,产业是“基石”。

  白水洞村临近白水洞景区,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有优势。村支两委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在调研之后确立了“以重点产业为引擎,以休闲农业为助力,以基础建设为抓手”的发展思路。其中,“重点产业”就是月亮湖生态园项目。

  “月亮湖对安置点村民进行委托帮扶,每人每年分红400元;在基地里务工,每天还有80元。”村委会主任曾庆武介绍。

  白水洞村还有100亩蘑菇基地、100亩富硒水稻基地及100亩南方苹果基地,为贫困户提供公益岗位、务工机会。村里还有两家服装加工扶贫车间。

  家住安置点31栋的危花红,去年3月经村里推荐进入扶贫车间。“以前在海南打工,钱没赚多少还顾不到家。现在一个月也有3000多元,工作陪读两不误!”说完,缝纫机声“哒哒哒”轻快响起。

  如今,脱贫群众有了新盼头:得益于政府在实施易地搬迁规划时的长远眼光——二楼住人、一楼做门面,县、镇两级政府去年引进了某品牌的“产学研”基地项目,今年3月将正式开业。届时,脱贫户又多了门面租金等收入。

  陈锡用觉得这两年身体好些了,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有意去这个项目应聘保洁岗位。

  ■采访手记

  眼光放长远 幸福才长久

  白水洞村易地扶贫搬迁的普遍性意义是什么?两天的走访调查和思考后,记者想到的关键词是“长远”。

  正是因为眼光放得长远,集中安置点在选址、规划和房屋设计上均体现出了科学性、合理性。靠近景区,就靠近了人气、产业和市场;腾出一层楼用作商业开发,就腾出了无数致富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选址选对了,“地基”铺好了,精准的产业规划和发展就会水到渠成。

  正是因为眼光放得长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才能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是圆满的终点,更是全新的起点。只有眼光放长远了,方向才能保持一致,终点时积蓄的能量,在新的起点才能形成更强大、更持久的推动力。

  在乡村振兴的新征途上,眼光同样要放长远,幸福才长久。(记者 卢小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