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云南古滇名城的一场艺文实验

云南古滇名城的一场艺文实验
2021年04月07日 09:19 新浪网 作者 巨裕谈体育

  不久前,从北京来到云南昆明的古滇名城休闲度假的李先生惊喜地发现:这里不仅可以有欢乐谷、湿地公园以及温泉山庄等常规项目,从他在养老小镇购置的公寓沿路而上,还能在山顶处看到与往年最不一样的景观——“九个太阳”(也称为《哪里有酒》)。这可是前段时间养老社区谈论的话题之一。

  当天在这里举办的“未来部落”交互艺文展上,AI技术与人工相结合的梯田不断变幻、令人眩晕,幽深的热带雨林光影重重、众鸟鸣啾,还有透明的屋顶建筑见证夕阳从山脚下的滇池一点点消失……融汇了原始文明和科技文明,由七彩云南·古滇名城联合艺文力共同举办的“未来部落”主题展览,以云南山地水系人文为载体,从云南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建筑风貌等角度切入,通过自然主义、新媒体艺术、大地艺术等形式,使古老文明与当代艺术对话,引发观者思考后疫情时代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沟通与融合……

  

展览开幕现场

  

  诺仕达集团董事局副主席&集团总裁任剑媚(右二),艺文力创办人汪莎(左二)与艺术家王轶琼、王茂、沈凌昊、In_K 、郭廖辉、策展人 ALEI 、展览主持人方照雪合影

  建筑《屋顶中游》

  走进古滇展场的南广场,位于展览入口的是曾旅居欧洲的建筑师郭廖辉的《屋顶中游》,直面滇池。建筑由西南云杉、半透明的双层阳光板和金属件构成,白色建筑与水中倒影相应,傍晚时分在夕阳的渲染下暖光斑驳。几何形叠加的建筑以古滇早期的建筑为灵感,屋顶式的外形,其建筑由架子支起而下方悬空。此时,“屋顶”既是边界亦是主体——建筑材料作为边界隔离了内外空间,主体屋内则成为介于房屋和长廊之间的空间。当建筑内部少有分隔,围炉、起居、休憩、饮食都在一个屋顶的庇护之下——可以说,人们栖居在屋顶中。面向山景的窗户和半透明的材料则巧妙地将空间内外的人和景联结起来,建筑空盈透气,人行其中亦可感受天地。

  

  

郭廖辉作品《屋顶中游》

  《屋顶中游》的地方性使场所具备了特殊的认同感。诺伯舒兹在《场所精神》一书中指出:“若不考虑地方性而想象的任何事件是没有意义的。”郭廖辉的作品置于山海环绕的广场,既唤起当地居民的身份认同感,又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提供在地性的体验,同时为后疫情时代人与人、人与自然间提供一种折中的相处方式。从自然之物到带着特殊文化属性之物,建筑的意义和诗意依附时空的变换而生发。

  口吐装置

  建筑是可观可触的物,而艺术家王轶琼的《口吐装置》则是以观念为主的行为艺术——以概念先行,口吐无形装置进行展演。杜尚曾说:“我喜欢活着,呼吸,甚于喜欢工作,我的每一秒,每一次呼吸就是一个不留痕迹的作品,不可见不可思,那是一种持续的快乐。”杜尚将生活过成了艺术,享受生活的每一刻钟,那么王轶琼口吐的无形装置蕴含着什么概念呢?

  王轶琼为版画出身,但并不拘泥于探索一种语言形式。他将“口吐装置”分为两个类型:文字装置和口吐装置。前者将语言概念视为先行核心,后者则以口语为探究的要点,其中的观念可从艺术家部落采风的过程窥探一隅。在采风期间,艺术家被部落人们的大笑所吸引。“笑”是人类日常的表情,艺术家却发问“为何而笑”。在艺术家呈现于摄影的表演中,被世俗常规认为是愉悦的“笑”的表情不一定与情绪相关。口吐装置表演的视频中,艺术家的嘴在动,手则演绎着各种姿态。而在一些观众看来,“说”这一行为被演绎成默片,观众所能听到的只是鸟声、风声或他人说话的声音,“能指”与“所指”由此脱离了正轨。

  

  

  

  

  

  艺术家王轶琼与云南当地人民一起完成的作品《口吐装置》是以观念为主的行为艺术

  著名观念艺术家索尔·勒维特曾说:“对于观念艺术而言,创作的想法(idea)和理念(concept)才是最重要的。当一个艺术家使用观念的形式,这意味着所有的计划和决定是在创作之前做出的,而实施只是不痛不痒的事情。”然而,在展览现场,在场的人或许错过了口吐装置的表演,多数人却仍能在视频影像中窥探作品的部分呈现。

  《NΦWHERE:一个不存在的空间》

  2号长廊区为新媒体艺术家In_K的《NΦWHERE:一个不存在的空间》。作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镜像构建的沉浸式影像空间,一个是影像空间外的雷达交互式LED影像。艺术家以无人机航拍云南景观,处理后交付于人工智能学习,具体的图像通过受训练的神经网络输出为光影粒子组成的抽象影像。此时,借由人工智能,艺术家通过科技转换现实景观,以此创造出沉浸式的、虚幻般的视觉空间。在沉浸式空间中,两边镜面扩大了视觉观看,绿色、黄色的梯田被抽象成光影粒子不断流动、变幻。艺术家由此将当地居民熟悉的景观陌生化、奇观化。

  

  

  新媒体艺术家in_k作品《一个不存在的空间》

  走出沉浸式展厅,LED影像呈现的是云南当地的梯田和土掌房,观者触摸屏幕并轻轻挥动,就能让影像瞬间变换图案。该影像为观众理解整个作品提供了较为具象的参照点,以此体会图像的在地性,亦使得艺术家的创作区别于其它营造无垠空间的沉浸式作品。创新基于对本土文化的理解,艺术家预言式的讲述道出了传承的模式和意义。

  《时间的剧场——光穿越一片雨林》

  3号空间的《时间的剧场——光穿越一片雨林》亦突出视觉语言和氛围的营造。以光在棱镜中折射出七彩颜色为基点,艺术家沈凌昊在黑暗的空间中置放了附带感光材料的七彩光板,营造光穿越丛林般的氛围。作品的互动性亦给予在场者新奇的体验。当观众来到装置前,间歇性的强光闪现后,观众的影子便留在了二维的屏幕上,延迟的影子在短时间的停留后消逝。当舞者与自己的影子共舞,展厅里呈现出鬼魅式的奇观,似乎唤起了古老的传说。由此,展厅里观众的身体与作品、记忆联结在一起。

  沈凌昊作品《时间的剧场》

  “新媒体艺术”何以为“新”一直有诸多讨论。策展人史蒂夫·迪茨提出新媒体艺术的三个分类,即“交互性”“连接性”“运算性”,三者任一或全部呈现。《NΦWHERE》和《时间的剧场》都以机器运作或科技材料为基础,在不同程度上让观众参与其中,以此通过作品将室内的人与云南土地的景观生灵相联结。这为未来部落的生存方式提供了一种参考,也让人思考未来部落的自然人文生态及未来人类与科技、与自然的关系。

  《哪里有酒》

  穿越丛林到达主会场,艺术家王茂以场域和云南民俗为基点,与太阳“合作”创作大地艺术《哪里有酒》。会场上分布着八个镜面不锈钢,傍晚时分,天空落日与镜中八个落日一同组成九个太阳的壮观景象。当年艺术家瓦尔特·德·马利亚在新墨西哥州荒野上以400根不锈钢杆引来闪电,王茂则邀请太阳“住进”了滇池的圆形镜面。圆形比喻回归和团圆,九个太阳巧妙增添了神秘的神话色彩和关于日神的想象。作品名称引用了谚语“哪里有酒哪里醉”,由此添了几分诙谐。神话与民俗相遇,宏大与日常相融,“天作”之合的九个太阳在彩云之南诠释着人与自然共生的关系。

  

艺术家王茂作品《哪里醉》

  

艺术家王茂作品《哪里醉》

  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驱动力之一,“未来部落”展览不仅仅是对云南少数民族族群的展现与诠释,更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维度的追寻。展览当天的活动上,“新民族音乐发起人”阿朵,“书籍设计师、发现最美世界的慢生活实践者”朱赢椿,“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巡边员”岩聪获颁第二届家园守护者。这体现了主办方对于家园守护、生态保护、旅游示范区等方面建设的担当。

  据了解,“七彩云南·古滇文化旅游名城”是展览主办方诺仕达企业集团积极响应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承建的重要项目。自2013年动工,2015年起古滇艺海大码头、古滇精品湿地、樱花谷等22个子项目先后建成营运,2016年,被国家旅游局、国家环境保护部联合授予“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称号。在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2019年我最喜欢的云南旅游景区”大型线上评选活动中,以66万票排名第一,荣获“我最喜欢的云南旅游景区”,初步实现了项目作为昆明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新地标的目标,在产业支撑、环境改善及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示范效应逐步释放。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克服各种困难,积极举办多项文化活动推动旅游目的地建设,以文赋旅、以旅彰文,逐渐积聚起品牌效应。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