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知名国画家张丹与邵华泽先生访谈录—追忆国画大师张正恒

知名国画家张丹与邵华泽先生访谈录—追忆国画大师张正恒
2021年01月21日 09:35 新浪网 作者 球赛体育

  前言

  张丹: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张正恒先生之女。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理事。作品曾参加美国旧金山华人艺术中心联展。太平洋艺术联盟联展。2019年上海南北名家书画邀请展。自幼跟随父亲张正恒先生研习中国画。199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1998年在中国美术学院进修,师从于刘国辉,王赞、吴宪生等先生。2008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读博,师从张立辰先生,薛永年先生。

  知名国画家张丹以下正文部分:

  访谈对象 :邵华泽,1933 年 6 月生于浙江省淳安县。现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曾任第二军医大学哲学教师,解放军报社副社长,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共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2001 年九届四次会议起)、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中将军衔。我国著名的理论家和书法家、摄影家。

  访谈时间:2015年 5 月 29 日

  访谈记录:张丹(张正恒先生之女)

  北京的五月正是最美的季节,在暮春与初夏的交替之际,我拜访了父亲生前的好友、人民日报社前社长——邵华泽先生。

  宾主落座,交谈甚欢,我与邵华泽先生不禁追忆我的父亲张正恒。邵华泽先生从信封中拿出他写好的两幅字,一幅是纪念张正恒先生的题词,一幅是为《画如其人:张正恒研究文集》一书的题签。我由衷感谢邵华泽先生接受采访,并为题词写书名。邵华泽先生的书法艺术尊重传统而不拘泥于成法,用笔古朴、稳健,富于创新,具有篆隶风骨、楷行神韵,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力求适我性情,独自成家,耐人寻味,反映了时代精神风貌。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生前曾经作词称赞邵华泽的书法:" 书,真草随心笔自如,天作纸,云物卷而舒 " ;" 书,巨细咸宜艺最殊,山岳重,腕底变通途 "。

  

  张丹与邵华泽先生合影

  

  国画大师张正恒先生

  张丹 (以下简称张):邵先生您和我爸张正恒的交往,主要发生在 20 世纪90 年代,请您谈谈对张正恒先生的总体印象好吗?

  邵华泽(以下简称邵):我和张正恒先生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认识,以后有了较多的接触。当时,我在人民日报社任职,第一次相互认识是经过朋友介绍,他到我家里来作客。他比我年长一岁,应该说是同龄人,又都是知识分子。所以我们之间是文人的交往,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公务比较忙,都是他到我家里来,我印象中没有去过你们家或他的工作单位。我们虽是很好的朋友,几乎没有一起出去游览过,他来看我,大部分时间聊聊天,交换一下各自的艺术见解,谈书画创作,谈艺术界的思想倾向、风气,偶尔也谈及国家的形势;有时他来提点问题要我谈谈看法,或者遇到事情需要我给他出点主意。

  我对张正恒先生印象很好。对他的为人,对他的作画以及他的画论著作,印象都很深刻。首先,他是个爱憎分明、是非清楚、为人豪爽的人,我是很喜欢和这种类型的人交朋友的。其次,他的绘画作品,我认为有他自己的特色。画如其人,他的作品也是气势雄浑,笔墨苍劲,结合南北两派之长,以写实、朴拙的风貌示于画坛,雅俗共赏。

  20世纪 90 年代中,他的《中国画要论》一出版,就送给我一本。这是他多年从事绘画,教学、研究工作的总结,是他发自肺腑的对艺术的思考。我经常看,而且很自然地同我的书法创作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我认为他谈的绘画理论,也是在谈书法,在谈中国传统艺术,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听说这本书在书画界很有影响。在他的画论里面,字里行间都体现他的人格,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真挚热爱,有着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对师长,他非常尊重;对画理,他又有自己的见解 ;对于已经很有名望的大画家,他也指出其艺术上可以讨论研究的地方,甚至也敢于当面向人家提意见。我想,不管对这些意见别人怎么看,但他是经过思考认真负责地说出来的。我也听他说过这样的意思,即出于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良知,为启迪后学着想,在学术观点上应该敢于直言。这与有的只说好不说差的评论家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对书画艺术有很多共同的理解,比如说他强调尊重传统,又要食古能化,而不是食古不化,要有所突破,要敢于想前人没有想过的,画别人没有画过的。这些观点我是很赞同的。

  张:您们在艺术上观点比较一致,多年来坚持弘扬传统文化。

  邵:是的,在艺术上我们的观点很相通,我认为他的人品、格调,表现在他的绘画作品上,他的待人接物上,直接体现在他的画论上。都充分显示出他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一个有自己风格的、又善于坚持自己风格的人,我想这与他工人家庭出身、自己也当过工人很有关系吧。

  张:是的,后来我父亲的学生回忆起来,我父亲教给他们的传统基本功,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对他们后来的绘画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么下面一个问题,请您谈谈书画同源,以及你们是怎么认识这个问题?

  邵:书画同源是中国艺术的特色,中国绘画、中国书法都是我们的国粹,都是世界上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书画同源有很多解释,书法和绘画作为艺术有类似的特点,从它们的创作理念,作书作画的材料、工具等等,都有相同点。两者的产生和发展,都同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张正恒先生非常重视书法,经常强调绘画的人一定要懂书法,在他的书里,有很多关于黄宾虹、潘天寿先生以书入画的例子。他的绘画,落款的时候也很讲究,他是非常严谨的,既讲究题款内容,也讲究书写的用笔、韵味,也很讲究章法。过去大画家的全面修养中,书法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也是从这个路子走出来的,是按照传统文化发展的要求走出来的。可见,他是严肃对待书画同源的问题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书法的功底,是谈不上有上乘的中国画的笔墨的。

  

  张正恒1995年作品山水扇画面(潘天寿、邓白、诸乐三等大家为作品题跋)

  张:对,您们的观点也就是坚持中国书画的写意精神。只有深入理解传统,才有可能创新。

  邵:比方说要坚守传统这一条,他是坚定不移的。传统里面有很多精华的东西,不是很容易掌握的。坚守传统不是按某一个模式,去死板地复制。真正传统的东西,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观点、艺术方法、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等的概括,中国书画的传统是中国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艺术哲学观上的,只有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精神中核心的部分,才能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你父亲在书里有一段话讲得很精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学古又学今天,古为今用。各家各派都要学,凡是好的东西都拿来,然后经过自己的筛选与熔铸,再结合自己观察自然之所得,创造出新的高水平的画法来。做到众妙攸归,集诸家之大成。只有这样的画才能做到蕴藉深厚,耐人寻味,百看不厌。”

  张:1997 年纪念潘天寿先生 100 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在北京宣传得很成功。这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我父亲当时很出力,也经常请您帮忙,您能谈一下当时的情况吗?

  邵:是纪念潘天寿诞辰 100 周年,我知道他是潘天寿的学生,他对潘天寿老师是非常崇拜的,我对潘天寿也很敬仰。作为浙江人,是以有潘天寿这样的大画家为荣的。那么当时他来跟我谈,要参与组织一些纪念活动,还要写文章。我说这很有意义。表示需要我做什么,我会尽力支持。我从文艺部了解到,那次纪念潘老 100 周年诞辰,各方面都很重视。当时我是人民日报社社长,我跟文艺部的同志交谈过,纪念活动要好好宣传,从发扬我们中国国画的艺术传统,繁荣新时期文化艺术的高度来宣传。潘天寿先生是一位旗帜性的、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绘画艺术本身也是时代的高峰。他的艺术理念、理论,再加上那么多卓有成绩的弟子来传承,这些成就都要充分反映出来。由于这次活动规模比较大,规格比较高,人民日报下了功夫,用的版面比较多,其他许多媒体也都做了宣传,影响是很广的。

  

  张:当时潘老的声望不像现在,他在浙江和华东地区比较有名,在全国还没有那么高的知名度。主要是靠那次大型、全面的纪念活动,在全国才有这么大的影响,当时我父亲就是完全表达对潘老的敬仰。潘老生前对父亲也很好,很照顾,允许他到家里去看他画大画。虽说后来有很多潘老的弟子,但能允许到他家里看画的学生,真是不多。

  邵:是的,潘老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张正恒算是潘老的嫡传弟子了。对这次活动,张正恒那时是全力投入的,搞了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办研讨会,发行邮票、邮折等。他自己还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很有分量的《民族艺术家潘天寿》的文章,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潘先生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就。我为什么知道他全力投入呢,他那时给我的电话比较多,这个方案行不行啊?那个怎么弄啊?需要找谁呀!(笑着说)我说:你是全力以赴啊!

  过去中国画分南北两个主要画派,北方的画派对南方的画家了解得不够。这次纪念活动和宣传相当成功,对提高人们对潘老的艺术、理论的了解和认识有相当大帮助。

  

  张正恒发表于人民日报的文章,纪念潘天寿先生

  张:1996 年之后,我父亲给国家行政学院主楼的最高会议厅的走廊上画了一幅大画,据说当时是您介绍他去画的,您有什么印象吗?

  邵:这幅画我有印象。当时有人托我,为行政学院找画家画一幅画,是行政学院新楼刚刚落成,需要装饰用。我跟张正恒先生说了,也考虑到他年岁比较大,画这么大的画有没有时间和精力,能不能接受?我是尊重他的意见的。他没有怎么犹豫,就说这个事情我来做吧!于是我就回复了人家。行政学院里边有专人跟他联系,请他去画画。

  张 :是的,好像还有全国各地来的其他画家,具体不太清楚。

  邵 :我估计那个时候没什么经济观念,也没有想过要给钱,他也没提报酬就去画了。

  

  张正恒 《群山交响曲》(国家行政学院藏)

  张正恒与张志和同志在国家行政学院合影。张志和同志是行政学院安排和张正恒接洽绘画工作的负责人。

  张 :是的,就有一张收藏证书,我们家里也没有意见。我父亲认定的事情,就由他自己来决定。他画好之后,没有马上拍照。因为还需要托裱。最后他们裱板上墙了,这张电子照片,是他去世后,我请北京出版社的朋友拍摄的。

  邵 :印象中有两条:一、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二、他画好以后,院校方面都很认可,并且挂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他的艺术作品得到大家的好评,他很高兴。那时他年纪也不小了,画一幅大画是很不容易的,这是他的一种奉献精神,这种精神,也体现我们老一辈艺术家传承下来的高尚品格。这幅画应该也算是他的巅峰之作了,他对大画不会处理得很复杂,构图比较简洁,但是一看,精气神都体现出来了。那种大气磅礴的气势,从画面中喷涌而出。

  张 :我非常喜欢我父亲画的远山,这幅作品的远山画得如同仙境一样。无论是色彩运用、笔墨运用,都是胸有成竹,表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雄壮、肃穆之美。

  邵 :所以说是“精心之作”,凝练大气,可以说是给我们国家的艺术宝库,添加了一件重要作品。我非常钦佩你父亲对艺术创作一贯的严肃和执着的态度。启功先生同我谈书法的时候曾讲过,书法不是杂耍,不是表演,书法是艺术,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才能做好,我想中国画也更是如此。

  张 :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感谢您对我父亲的真挚友谊。您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成就让我非常钦佩。跟您交谈,也好像上了一堂关于作画,作书,为人修养的大课,真是获益匪浅。今后,我们要多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