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为什么没有四轮车

古代中国为什么没有四轮车
2019-12-11 16:03:48 每日影视精选475

古代中国为什么没有四轮车

(殷墟博物馆里的马车模型)

古代中国为什么没有四轮车

(《清明上河图》里的太平车)

古代中国为什么没有四轮车

(农村公社时期的四轮太平车有时会被改装成婚车)

北宋太平车虽大,却只有两个轮子,从没出现四个轱辘的太平车。《东京梦华录》写得明白:“(太平车)有箱无盖,箱如构栏而平,板壁前出两木,长二三尺许,……车两轮与箱齐。”说明那时候的太平车有车厢,无车顶,车辕长有两三尺,两个车轮跟车厢等高。《清明上河图》上也画有几辆太平车,用四匹骡子驱动,骡子在前面拉着,驾车的车夫在骡子屁股后面赶着,车轮子一左一右,仍然只有两个。

太平车是载重量很大的货车,货车最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平衡。两轮货车靠什么平衡?只能靠后面的轮子和前面的牲口。假如装货的时候没有分配好重量,车头太重,车尾太轻,牲口会“吃重”,下坡的时候能把牛腿压折;如果车头太轻、车尾太重呢?上坡的时候会撅起来,很容易翻车。要想解决太平车的平衡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再给它加上两个轮子,把两轮货车变成四轮货车。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老祖先几乎从未将两轮车发展成四轮车。早先秦穆公驾着神话般的豪华马车巡游天下,他的马车是两轮的;后来慈禧乘坐平民的马车仓皇出逃,她的马车还是双轮的。先秦墓葬中倒是出土过一些四轮车,但都是礼仪用品,并非生活当中实用的交通工具。

四轮车在古代中国之所以不流行,主要是因为四轮车的驾驶和乘坐都不舒适。第一,它比两轮车更颠簸;第二,它比两轮车更难拐弯;第三,在黄土路为主的古中国官道上,四轮车更容易陷入泥泞而不可自拔。

对我们现代人来讲,想让四轮车变得舒适并不困难,只需要加装减震装置和转向装置,以及把官道修成硬化路面即可。但是我们的老祖先在这些细节问题上表现得比较笨拙:从秦朝到清末,中国的车辆上一直没有出现避震器和方向盘,中国的官道一直都是黄土铺路,晴天漫天沙,雨天遍地泥。每一个帝王都没有想到让工匠发明悬挂减震,每一个统治者都没有兴趣斥巨资修筑石板官道,因为伟大的中国人发明了轿子,这使得帝王们的屁股永远不必为了颠簸而担忧。

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四轮车终于流行了起来,从河南到河北,从鲁西到安徽,平原地区农村公社的太平车几乎全都变成了四轮车。

我生于八十年代,我出生的时候已经没有农村公社,但是我见过农村公社的遗迹:太平车。在我家老宅的院子里,在我姥姥家的院子里,在我三姑家的仓库里,都存放过已经退役的太平车。那是用榆木、槐木或者枣木打造的平板四轮车,车厢极矮,车身也不高,大约两米来长(含车辕在内),一米五宽,高度不到八十厘米,离地间隙却有三十厘米,四个大轮子尤其惊人,轮子的直径几乎跟车身一样高,外径差不多三十英寸,比号称“越野之王”的悍马H2的轮子还要大得多。

太平车的轮径比汽车大,轮胎却没有汽车宽,也就是现在山地自行车的标准。严格讲,绝大多数太平车根本没有轮胎,它们的轮子全是用木头和铁来制造的,轮轴是木头,轮辐是木头,轮毂还是木头,只有轮毂最外面包了一层铁。这样的包铁车轮压在地面上,能把干硬的泥土压出一条浅浅的沟辙,行进起来阻力极大。迄今为止,我只在山东一家民俗展览馆里见到过一辆使用橡胶轮胎的太平车,据讲解员说,那辆车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出产的,彼时橡胶轮胎早就在全世界普及,唯独在中国农村仍然奇缺。

当时中国农村最缺乏的是现代工业,最不缺乏的是劳动力。在农村公社时期,在我的豫东老家,几乎所有的太平车都摆脱了畜力,全靠人力拉动(留着牲口耕地和打场)。我听我爸描述过人拉太平车的场面:四个男劳力、四个女劳力,八个人分成前后两排,每人肩膀上都勒着一根长长的缰绳,负责拐弯和刹车(大锅饭时期的四轮太平车仍然没有转向装置,无法拐弯,难以刹车,必须有一两个人在后面紧跟着,靠打楔子、拽车厢等方式来实现刹车动作和转向动作)的“车长”在后面喊号子,大家一起使劲,把笨重的车子拉向笨重的未来……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实时热搜

更多>>
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车型

更多>>

竞争力对比

更多>>

购车帮帮忙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精品原创

阅读排行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