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司马光砸缸世人皆知,可你知道他救的是何人?难怪老师不肯说明

司马光砸缸世人皆知,可你知道他救的是何人?难怪老师不肯说明
2021年02月25日 15:34 新浪网 作者 袖子看娱乐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的这句诗是他一生品格的真实写照,刚正不阿,坚守正义,从不随波逐流。

  在上学期间,我们我们都听过“史家两司马”的名号,这两司马就是指太史公司马迁和编纂《资治通鉴》的司马光。《资治通鉴》虽然没有位列二十四史之一,但是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丝毫不下于历朝历代的正史。司马光也凭借这部史学巨著在史学界永远刻上了自己的名字。

  但是,我们最先认识司马光却并不是因为《资治通鉴》,而是因为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司马光砸缸》,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在课堂上学习过这个故事,很多孩童都熟读能背。但是我们在读这个故事的同时,却一直忽视了一个问题——被司马光救的这个小孩是谁?

  

  首先,我们不防回到司马光这个故事本身说起。

  司马光砸缸及其争议

  司马光砸缸最初载于宋人的笔记小说,从情节上来说这个故事并不复杂。

  相传司马迁小的时候和同伴一起在庭院中玩耍,其中就有一个调皮的小孩子不小心掉入了盛满水的大缸里面。周围的小伙伴看见这种情况都吓坏了,一哄而散。只有司马迁临危不乱,在旁边找到了一块石头砸破了大缸,放出了大缸里的水,里面的孩子因此得救。

  中国的小孩子往往在刚启蒙的时候,就从父辈或者老师那里知道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赵丽蓉老师在1989年春晚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里,也利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制造了一个人们喜闻乐见的笑点,从此“司马缸砸光”就成了历代春晚的一个名场面。

  

  但是,近年来,却有人对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提出了质疑。因为根据史料记载,司马光砸缸之时是七岁,那么玩耍的同伴应该与他年纪相仿,因为年纪太小爬不了缸,年纪太大的时候可以自救。

  而质疑者认为如果一个水缸能将一个七八岁小孩困死在里面,那么必然是一个高度接近一米的大缸,但是按照宋朝的生产水平,能否造出如此体积的大缸却是一件存疑的事情。因为根据现有发现的文物显示,宋朝时期制造的最大的水缸高度也不过是70厘米。

  但是,同样有学者认为司马光砸缸的事情不是虚构的,不过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瓮。缸和瓮在用途上差不多,都是盛水或者装酒的,但是在形状上缸是开口的,而瓮是收口的,因此瓮的制作工艺难度比缸要小很多。

  而且,《宋史》中的记载也是“光持石击瓮破之”。而从现实的角度考虑,瓮的烧制工艺难度小,根据“请君入瓮”的历史典故可以知道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有可以容纳成年人的瓮了。而且瓮的瓶口紧缩,似乎也可以更好地解释司马光不从上面救人,而采取用石头击破瓮的方法。

  

  总之,无论从文字记载还是实物证据来看,司马光砸瓮都比司马光砸缸更符合历史真实。只是到了后来瓮渐渐被人使用得少了,而瓮和缸的用途又相差无几,所以说法才变为了司马光砸缸。

  其实,如果想要证明司马光砸缸的事情并非虚构,除了从司马光砸瓮的角度解释之外,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找出司马光当年救的那个小孩。

  被救的小孩

  其实,无论史料还是传说中,都没有记载被司马光救的那个小孩是谁,但是光山县的一本家谱却弥补了这个空白。

  根据光山县上官家族的家谱记载,他们祖上有一个叫上官尚光的先人便是蒙司马光搭救的那个小孩。在上官尚光被司马迁救出来之后,上官一家十分感激,不仅准备了重礼前去感谢司马光,还到处宣扬司马光这一果断机智的举动。所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能够流传如此之广,其实也有上官家的功劳在内。

  

  而且,根据家谱的记载,上官尚光在成年之后也进入了仕途,并且也成为了北宋的宰相。但是,上官尚光成为宰相只是家谱里的说法,在正史的记载中,并没有一位叫做上官尚光的宰相。

  但是宋承唐制,往往设置多名宰相相互制衡,而且在分散宰相权利这一块,宋朝比唐朝相比可谓是青出于蓝,不仅设置了枢密院和三司使来分散宰相的军政和财政大权,还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所以,上官尚光可能只是众多宰相机构的一个属官,而后人为了美化他才把他说成宰相。

  但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上官尚光在成年之后也一直没有忘怀司马光对于自己的救命之恩。他在移居城西龙堤南坡之后,特别修筑了一座亭子,并且将这个亭子取名为“感恩亭”,以此来纪念司马光的恩德。

  总之,司马光少年机警,砸缸救人,上官尚光感恩终身,设亭以纪,这应该成为一段历史上传唱的佳话。但是为什么如今流传的故事当中只有司马光救人的前半段,而没有上官尚光感恩的后半段呢?

  

  其实,我们在问为什么上官尚光没有流传的时候,或许应该先问另一个问题,司马光砸缸凭什么可以流传千古?

  司马光砸缸流传的原因

  司马光砸缸的确体现了他的果断机智。但是他终究只是一个七岁的稚童,为什么古今的宣传家都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力宣传呢?这或许要从司马光本人说起。

  我们都知道,在传统观念里,司马光算是一个各种意义上的标杆和楷模。从仕途上讲,他官拜宰相,功成名就,从学术上讲,一部《资治通鉴》足以让他名垂后世,千古不朽,从品德上讲,他私德无亏,是端方君子。

  所以,古今宣传家如此热衷于宣传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正是因为司马光本人的伟大,再加之小时就有果断机智,临危不乱等优秀品质,这个故事就更加拥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

  

  弄清楚了为什么司马光砸缸能够流传千古之后,那么上官尚光为什么被遗忘就很好理解了。因为在历史长河之中,上官尚光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如果不是他家的族谱之中还记载他被司马光所救,修建感恩亭的事情,恐怕他的生平事迹早就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不复可闻。

  也正是如此,上官尚光的事迹才一直不为所知,哪怕是有一些知道了,因为上官尚光没有什么“国民知名度”,也不会有人大肆宣传,所以自然就没有流传下来,没有流传下来的故事,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自然也就不会讲了。

  其实,像上官尚光这样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并不在少数,相反,能够经历大浪淘沙,一直流传到如今的故事才是真正的少数。

  结语

  苏轼曾经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其实,被滚滚时间长河淘洗过滤掉的不仅仅是人物,还有这些人物身上的故事,也都永远沉在了江底,不能被后人听闻。就像上官尚光一样,或许可以,却也的确无可奈何。

  

  不过,这也能从侧面说明如今能够流传下来,依旧能够被我们听见的故事,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所以,我们在走进这些经典的时候,一定要怀着敬畏的心理,去接受道德和智慧的启迪。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