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那些年,关于素质的断想

那些年,关于素质的断想
2021年05月06日 11:37 新浪网 作者 饭饭妈妈育儿小致

  

  那些年,关于素质的断想

  黄自宏

  在当代国内的教育之中,虽然有着明显的进步与改观,但不容忽视,应试教育的成分还是占着较为明显的成分比重。

  其实早在千禧年前后,当年全国的高考尚未扩大招生时,那时候,从上到下都是“唯分数论”。

  那时全国各地的高中教室中,随处可见的是一群戴着啤酒瓶底一样厚实浑浊眼镜的学生,拼命强打着精神,以“头悬梁、锥刺股”“时不我待”的精神在刻苦学习。在那个年代,“素质教育”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海市蜃楼,闻所未闻。

  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高中生涯从90年代末一直延续到千禧年,身体力行见证了那个“唯分数论”的学习时代。当年普通班级的高考升学率不到20%,一些重点班级勉强达到三成左右。

  

  于是,那个年代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居多,近视的偏多,体质体能弱的偏多,语言表达能力弱、交能能力差的偏多……

  大约伴随着新世纪之后的几年,大学扩招这个政策放开之后,“素质教育”才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

  所谓“素质”,也不光是仅仅针对学生而言,其实对于每一个社会层面存在着的个体人而言,都是客观而普遍存在着的,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一种展现和博弈。

  至于一个人素质的衡量标准,我想更多则是取决于个体自身的最短板的那个部分,也就是“木桶原理”的真实内涵和无情揭示所在。

  在实践层面之上,素质则是和一个人的思维、情商、毅力、勇气、执行力密不可分,简而言之,就是在光怪陆离、芸芸众生的现实生活和高强度、快节奏、压力竞争很大的工作之中,在撇开多年以前的知识学历之后,自我学习和提升的那部分综合能力。

  在当今社会,“高素质”并非空穴来风或者口号装潢,而是当代人才竞争的核心指标,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底气和实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