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在马嵬驿,李隆基根本舍不得杀了杨贵妃,幸亏此人一段话

在马嵬驿,李隆基根本舍不得杀了杨贵妃,幸亏此人一段话
2020年10月30日 12:05 新浪网 作者 阿信解说叮当

  在历史上,有名的宦官虽然很多,但大多名声恶劣,专断弄权,贻误国事。高力士,若是从唐玄宗李隆基的角度来看,无人能比过他,“力士当上,我寝则稳。”这句评价相当之高,说明李隆基无比信任他。若是从国家大局看,他只能说是“褒贬参半”了。

  

  都知道,一场安史之乱改变了唐朝的历史。之后,李隆基以太上皇的身份回到了长安,而当年和他一起出逃四川的杨玉环,据说,在马嵬坡自缢身亡了。但杨玉环被赐死,高力士可以说是最后的那根“稻草”。

  当初,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造反之时,诈称奉唐玄宗旨意率领部队讨伐逆臣杨国忠,便很快杀到了长安城。之后,唐军节节败退,李隆基只好逃亡。结果,来到了马嵬坡时,将士们突然哗变,要求斩了杨国忠。

  其实,从因果关系来看,将士们的要求并不过分。因为,安禄山不是真的要推翻李隆基,而是要打倒杨国忠。自然,杨国忠父子没有好下场,而杨玉环亦没能幸免。在这些将士看来,杨氏一门如此权力滔天,自然离不开独宠后宫的杨玉环。

  若不是她蒙蔽了皇帝李隆基的双眼,李隆基能重用杨国忠?

  

  但是,李隆基哪舍得杨贵妃死,得到杨贵妃真的很不容易。

  虽然,后人都以爱情伟大为题材,说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但事实上,李隆基是抢了自己儿子李瑁的老婆。当年,李隆基的爱妃武惠妃去世以后就很是消沉,“后宫数千,无可意者”,于是,就有人进言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

  对此,高力士自然知道皇帝的心思,于是,建议杨玉环先离开寿王府出家,再进皇宫。照理说,当年是高力士促成了李隆基和杨玉环这一对儿,为何到了马嵬坡,将士们都嚷着要杀了杨贵妃时,高力士反倒也赞成了?

  如果从大局的角度来说,高力士做得极对,若这时候不能平息将士们的怒火,事态有可能没法得到控制。要知道,皇帝的安危和江山社稷排在第一,至于贵妃,就像当年一样,走了一位武惠妃,不是来了一位杨贵妃。

  因此,高力士知道现在最主要的就是控制局面,所以,他才力劝李隆基:“陛下不能为了一位女人,不顾全大局呀......”

  

  可以说,高力士是李隆基身边极具分量的人物。不过,他并没有像其他宦官一样,利用这份信任和偏爱,做一些专权之事。即便如此,大家在得知他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之时,还是会想尽办法和他交好,希望高力士能在皇帝面前多美言几句。

  就说几位和安史之乱有着直接联系的人,如:李林甫、杨国忠及安禄山,之前都和他交好。后来,这几位都得了高位,尤其是安禄山,还成了杨贵妃的干儿子。也许,高力士没有直接插手朝政,但唐玄宗晚期重用的这些人,真的都是祸国殃民的主。

  也许,在高力士眼中只有主子,所以,他才会如此为李隆基着想。

  其实,高力士的家族背景并不差,但由于犯事,他年幼就入了宫,很得武则天的喜爱。可以说,年轻的高力士是时常陪伴在武则天左右的,算得上是左膀右臂。但伴君如伴虎,只要有一点错误,就会被赶出宫。最终,高力士由于犯错,被武则天赶出了皇宫。

  之后,他被高延福收为养子,才改名为高力士,重新得到了武则天的重用。李隆基上位后,高力士尽心侍奉李隆基,很得李隆基的信赖,主仆一路相随。但俗话说的好,站得越高,摔得就越重,安史之乱后,高力士的风光也走到了头。

  由于种种原因,高力士被发配到了黔中道,直到遇到大赦的时候,才被放了回来。但不幸的是,高力士在听闻李隆基驾崩的消息后,悲伤不已,吐血而亡。

  

  正因为高力士早早跟着李隆基,很了解皇帝的心思。所以,他才会在皇帝情绪低沉时,建议皇帝接杨玉环进宫。而这事无论放于民间还是皇家,或者从伦理角度来说,都是不可思议之事。但是,在高力士看来,只要皇帝开心,其它的都不重要。

  此外,前面不是有皇子娶父亲妃子的案例吗?只要杨玉环不再是寿王妃,那么,就没人可以说三道四。看高力士后来做的很多事情,一切都是以李隆基为中心。哪怕后来李隆基成了太上皇,不再有实权,他依旧不离不弃。

  也许,高力士在向李隆基举荐一些人时,并没有过多考虑这些人是否能堪当大任。因为,在高力士眼中,只要皇帝满意,他就没有做错事。可能,这就是幼年的遭遇带给他的启示,尽量满足皇帝的需求。

  不过,当马嵬坡兵变后,他不能再任由皇帝护着杨玉环了,他看的比皇帝明白,逃亡在外的皇帝,还需要这些将士的保护。因为,兵变弑君的故事,历史上有很多。在这个特殊时刻,用一个杨玉环换得将士们对皇帝的尽忠,比什么都划算。

  

  也许,杨玉环在高力士眼中,其作用就是用来满足皇帝某种需求的工具,让皇帝开心罢了。如今,杨贵妃成了众人眼中的罪人,那就该舍弃。不然的话,这把火就会烧到李隆基的身上。而这是高力士不能容忍的,他的皇帝,谁也不能碰。

  参考资料:

  【《高力士外传》、《旧唐书·本纪第九》、《资治通鉴·唐纪四十》】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