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鲁迅为何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看看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

鲁迅为何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看看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
2021年01月20日 00:21 新浪网 作者 历史龙元阁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香火不灭,渊远流传,中华文字承载了巨大的作用。现如今很多的国学爱好者纷纷呼吁恢复一部分繁体字的应用,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使用繁体字的民国时期,有一位大人物竟然说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此人不是别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一位名垂千古的文学家,他所写的文章至今被大家传颂。最初,鲁迅先生是学医的,还曾经去往日本留学学习医术,但是后来却弃医从文,很快便在文坛之上有所建树。但就是这样一位写出优美、犀利文字的文学家,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这就是为何呢?

  鲁迅先生所生活的年代,社会存在诸多的矛盾,大部分民众不识字,风气不开,各种封建社会的理论深深束缚着民众的思想。看过鲁迅先生《阿Q正传》《孔乙己》等作品的读者都能看得出来,鲁迅先生用一支笔犀利地批判出当时社会的弊端以及民众的愚昧。而在他看来,中国儒家文化的思想束缚性很大部分来自于汉字。对于汉字,鲁迅先生可以说是又爱又恨。

  

  1931年,日本的铁骑侵略东北三省,东北地区沦为日本殖民地,愤怒不已的鲁迅先生在临终前说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句话。鲁迅先生因为国土沦丧而痛心不已,他深知,如果中国的民众再不做出改变,中华民族必将陷入深渊!

  但是纵观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想要启发民智是何其的困难!当时的中国贫弱不堪,广大老百姓挣扎在贫穷的边缘,连穿衣吃饭都是问题,哪里有钱去接受教育,启发民智?

  另外,曾经的繁体字学起来太过艰辛,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繁体字的确对民众的学习具有很大的束缚性。并且几千年来的儒家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性太大,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这也是当时很多人批判传统文化的理由,也是鲁迅先生批判汉字的理由之一。可以说,鲁迅先生批判的并不是汉字本身,而是汉字的繁复难学,对文化的普及是一种阻挠。

  

  鲁迅先生还曾经说过提倡汉字拉丁化,也就是用拉丁字母拼写来代替汉字。这样做会让汉字学起来便捷很多,只有学习便捷了,才会让更多的人学习到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此外,鲁迅先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也跟当时的文坛所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有关。

  辛亥革命之后,自由解放的思想在文坛兴起,胡适等一大批文人开始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知识的普及。在新文化运动中,大量的文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极大的抨击,现在看来难免有些偏激。但是在那样一个环境下,鲁迅先生说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样偏激的话,也就不奇怪了。

  

  其实中华文字之优美,尽人皆知,中华文化若没有汉字进行传承,恐怕早已断绝,所以废除汉字是万万不可的。那怎样才能做到两全其美,既能让汉字传承下去,又能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让更多的人学习文化知识呢?国学大师钱玄同先生曾经提出过对汉字系统进行一些改良,尤其是加强白话文的推广,这样民众们在学习文化知识时,就不会再感到晦涩难懂。

  

  这的确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新中国成立之后,汉字系统改良的事宜也便提上了日程。当时的中国百废俱兴,全中国四亿八千万同胞,文盲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一个文化素养如此之低的国家,想要发展,一定是困难重重。那么消灭文盲,普及文化知识,就刻不容缓了。汉字系统改良成为提高识字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经过诸多学者的研究,才有了现在大家普遍使用的简体汉字。相比于繁体字而言,简体字书写更为简单,更有利于民众学习。后来还推出了汉语拼音,辅助汉字的学习。1956年,简体字开始实行。文盲率也因为汉字的改革,以及教育资源的普及而迅速下降,从百分之八十以上下降到了百分之四以下。

  

  汉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首先是一种工具,用于文化交流。如今很多国学爱好者想要恢复繁体字的使用,无非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喜欢汉字的美感。但想要繁体字大面积的普及,恐怕这个目标很难实现。

  参考资料:《汉字和拉丁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