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双通道”政策来了,“灵魂砍价”的抗癌药在药店就能买!医保同样报

“双通道”政策来了,“灵魂砍价”的抗癌药在药店就能买!医保同样报
2021年05月11日 14:25 新浪网 作者 财健道

  文 | 尹莉娜

  编辑 | 杨中旭

  创新药入院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是2021年“两会”热点民生话题,也是医药行业高度关注的痛点问题。

  3月8日,《财经》/财健道在《“两会”热议:纳入医保报销的创新药,为什么在医院买不到?》一文中做出了独家报道,引发舆论热潮,多家主流媒体跟进报道。另据多位知情人士透露,文章发表后,中央部委高度关注,多次召开相关座谈会探讨解决方案。

  仅时隔两个月零两天后,5月10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联合公布《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这是自国家医保谈判实行以来,卫生、医保双部委首次就谈判药供应保障落地问题公开联合发文,也是医院+药店“双通道”模式首次正式被提到国家层面予以推广。

  从《指导意见》内容来看,四川省“分类管理、同等支付、严格监管、动态调整”的经验做法被逐一采纳。而从四川省先行试点的数据来看,双通道药品在医院和院外药店(DTP药房)的供应比例分别约为20%和80%。院外为主,意味着此番“双通道”政策扩围后,国内DTP药房迎来利好。5月11日上午,益丰药店、一心堂、大参林、老百姓等A股相关企业均呈现2%-5%的明显上涨。

  01

  “创新药入院难”是如何由痛点变为热点的?

  今年1月 一则新闻报道显示,江苏无锡某患者发现,听从医生“指示”,自费50多万元、从医院全资所有的、位于门诊一楼大厅的院外药房买的药,原来都在医保目录中。无奈之下,患者把医院告上法庭对簿公堂。

  明明是医保报销目录内的药,为什么在医院却买不到,必须在自费药房购买?经过国家医保谈判大幅砍价的创新药,在医院为何迟迟难落地?对此,《财经》/财健道在今年2月,即“两会”前夕举办了“创新药准入机制探索闭门座谈会”,邀请多位医疗卫生界知名专家及学者就此展开了深入探讨。

  座谈会上,北京医院原院长王建业、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姚树坤、北京同仁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弨等大三甲医院资深人士道出了其中缘由,一方面,受药占比、总额控制、次均费用、品规数量等考核指标影响,医院进药时顾虑重重;另一方面,全国实行药品零加成后,医院药房从“利润中心”变为“成本中心”,谈判药不仅价格昂贵,在储存和使用等各环节要求也很高,成本的重担令其望而却步,没有进药动力。

  作为医疗界全国政协委员,王建业和姚树坤双双在“两会”期间递交了相关提案,姚树坤在《关于畅通1类创新药快速准入医疗机构机制、提高患者可及性的建议》中指出,在那些“进得了医保,却进不了医院”的药品中,不乏许多1类新药位列其中。而1类新药,是指注册申请阶段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包括化药、中药和生物制品),其往往是临床急需的“救命药”,也是核心制药技术,其中也包括不少安全性和疗效性更好、价格远低于进口药物的国产创新药。这就使得,“救命药”纳入医保形同虚设、医保谈判走了过场。

  针对上述讨论,3月8日,《财经》/财健道在《“两会”热议:纳入医保报销的创新药,为什么在医院买不到?》一文中做出了独家报道。文章发表后,中央部委高度关注。据多位知情人士透露,三天后,国家卫健委即针对文章内容组织了一场“创新药入院难”座谈会,之后一个月内,国家医保局系统亦组织了两场相关座谈会。

  随后的两个月里,多家主流媒体和行业媒体也纷纷对“创新药入院难”现象进行了报道,使之成为现象级热议话题。

  02

  “双通道”模式如何保障药品供应?

  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各方讨论中,四川省的“单行支付管理、双通道供应”模式被频频提及,业内将其看作较为先进的创新落地方案。国家医保局相关人员也在“两会”期间赴当地调研,据《财经》研究员了解,国家医保局对这一模式给予了肯定。

  而这一方案最初在成都先行试点,后向全省推广。4月,《财经》研究员前往成都深入采访得知,早在2016年,当地自主开展针对26种重特大疾病药品的医保价格谈判时,便遇到了进院难的坎。

  为此,成都将谈判药中价格昂贵、适应症明确、有长期门诊使用需求的重特大疾病治疗药品实施单行支付管理,并将部分有专业服务能力的院外特供药房(DTP药房)纳入医保定点机构。针对单行支付药品,医保报销不分门诊、住院,不设起付线,无论在医院或定点特供药店买药,都按照统一标准给付。

  在针对当地医保部门、医院、药店、行业协会及患者等的走访和座谈中,看到了较为清晰的保障谈判药落地的“成都模式”(详见报道《创新药入院难?成都破题!8.5亿医保基金支付国家谈判药》):

  一是,以患者为中心而非以医院为中心,既要尽量为医院从中各项考核指标中“松绑”,减少创新药入院的阻碍,也要将部分院外DTP药房纳入医保,分担压力,目前单行支付药品在医院和院外定点DTP药房的供应比例约为1:9;

  二是,在给予前述宽松的报销政策同时,对药品使用过程严苛监管,其出台了详细的“五定”管理办法,即定病种及用药标准、定医疗机构、定责任医师、定供药药房(DTP药房)、定实名患者,并配有相应的电子信息化系统进行监管。对于院外DTP药房,成都市医保局建立了一套常态化的定点DTP药房准入、退出和动态管理机制,实行协议管理。

  而此次国家层面出台的《指导意见》中,上述“分类管理、同等支付、严格监管、动态调整”等做法均被采纳,政策解读文件中也直言要梳理总结四川等经验做法,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具体而言,其中明确指出:一是对谈判药品进行分类管理,重点将临床价值高、需求迫切、费用高的药品纳入“双通道”管理;二是明确定点零售药店遴选的原则和程序,适度竞争、有进有出动态调整;三强化监管,防范风险,以处方流转为核心,落实“定机构、定医师、可追溯”等要求,实现患者用药行为全过程监管;四是对于纳入“双通道”管理的药品,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施行统一的支付政策,保障患者合理待遇等。

  而在5月10日国家卫健委联合国家医保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医疗保障局医药服务管理处副处长王怡波也受邀出席分享了当地“双通道”政策的实施情况:

  目前,四川省共有单行支付药品认定机构198家,认定医师6210名,治疗机构1063家,治疗医师9018名,供药医疗机构276家,供药药企117家,供药药店143家。

  仅2021年3月,四川全省单行支付药品报销2.56万人次,药品费用1.71亿元,医保支付1.09亿,单行支付药品医保基金支出约占了谈判药品总支出的80%,单行支付药品中80%的由院外定点药店供应。

  03院外DTP药房火了,未来有哪些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创新药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处方外流、双通道供药等政策的加持,直接面向患者提供专业处方药销售和服务的DTP药房逐步兴起。

  以《财经》研究员实地调研的四川成都为例,2016年成都单行支付管理政策刚开始试点时,全市仅有唯一一家DTP药房,新政实施4年后,当地具有一定规模的DTP药房已达数十家,其中符合医保局特殊管理药品供应机构管理办法的35家药房已被纳入医保定点机构。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DTP委员会统计了全国DTP药房市场中,17家头部会员企业的营业数据,其2020年销售金额共计超341亿元。而根据《DTP药房专题研究报告2021》,2015年我国DTP药房销售额为80亿元.也就是说,5年时间翻了4倍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超20个省、市、自治区已经出台了“双通道”供药政策。此次《指导意见》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更多地区实施双通道政策,这将大大利好DTP药房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受此利好消息影响,11日开盘,A股上市的DTP业务相关企业,包括益丰药店、一心堂、大参林、老百姓等均呈现2%-5%的明显上涨。而在此之前,其均因1季度短期业绩承压而连续几日下跌。

  与此同时,由于双通道政策往往DTP药房作有较高的定点准入门槛规定,如门店占地面积、药品品种规模、储藏及冷链运输能力、电子信息化能力等,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而从药房经营主体的类型来看,中国医药物资协会DTP委员会统计的全国TOP15企业中,批零一体化企业占66%,互联网医疗药房占21%,传统线下连锁药店占9%,其中全国性和区域性企业分别占9%和4%。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DTP委员秘书长张小平在5月10日举办的第四届中国DTP大会上谈到,当前市场格局中,国药、华润、上药三大系DTP药房在规模上依旧领先,但增速放缓;区域DTP连锁门店数量普遍偏少,但相对获得大病保险、医保双通道定点资格的较多。

  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医疗DTP药房呈现强劲势头。TOP15中的3家(圆心、思派、邻客)市场规模均在10亿元以上,增长率超过100%。此外,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也在进军这一领域。据京东健康药京采终端负责人庞兴伟透露,目前其在全国开业的线下零售门店已超过100家。

  “互联网巨头的入局给行业带来了新的刺激。”一位业内人士谈到,“大家都很好奇,他们是怎么做的,会不会有一些新的打法。”

  而张小平则在会上指出,不论任何类型的DTP药房都必须向专业化药房迈进,专业化和网点数将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为《财经》研究员)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医保两会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