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一碗绿豆面 缕缕家乡情

一碗绿豆面 缕缕家乡情
2021年01月24日 20:11 新浪网 作者 体育讲坛

  文/ 图 田 华 罗启君

  1月4日,天微亮,凤凰县阿拉营镇黄合社区的刘恩兵推开家里的门,紧了紧衣服,接过妻子杨春花递过来的扁担,挑着一副担子出去了。碰见熟悉的人,他都要笑呵呵的招呼一声“来家里吃面啊”。

  刘恩兵说的面是凤凰的特色小食,绿豆面。过年前,凤凰家家户户都会做绿豆面,犒劳辛苦一年的自己和家人。对他们而言,绿豆面不仅仅是一种味道,还是一份记忆,一份传承,一份乡情。

  绿豆面,因其名字,被很多人误以为是由绿豆制成。事实上,绿豆面是由大米和各种时令蔬菜制作而成,因呈豆绿色,故被称为绿豆面。在黄合,人们习惯用蒸的方式来制作绿豆面。

  杨春花是做绿豆面的掌勺师傅,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有三十多年的绿豆面制作经验。早年,每逢黄合赶集,杨春花就在集市上卖自己做的绿豆面和凉粉。杨春花的手艺好,她做的绿豆面,口感细腻有韧性,深受顾客喜爱。

  做绿豆面工序多,常常是几家人一起做,或者互相帮忙。这不,听说刘家做面,不仅村里人来帮忙,还有几个人专程从吉首赶来。

  舀 浆

  前天,杨春花就将大米洗净浸泡。昨天晚上,又择好洗净了青菜香葱等绿叶蔬菜。今天又起了一个大早,做起了最后的准备工作:刘恩兵在泡好的大米中加入切碎的青菜,打磨成米浆; 厨房里,杨春花在灶膛里生起了火,在大锅里架上蒸屉。院子里,来帮忙的邻居架起了竹竿,摆好桌椅板凳,预备好簸箕和竹篮。

  天亮了,准备工作也完成了,锅里的水开始沸腾,蒸屉上升起了冉冉蒸气。依照调味、蒸面、晒面、切面等制作流程,蒸绿豆面就正式开始。

  烫 面

  杨春花将打好的米浆混合均匀,给蒸盘刷上一层菜籽油,倒入一勺米浆,摇晃蒸盘,让米浆均匀地布满整个蒸盘。揭开蒸布,放入蒸盘。在蒸屉里,流动的米浆逐渐黏稠结团,表面也更加光滑细腻,变得富有弹性。

  要做好一碗面十分不易,米浆的浓稠程度和蒸制的时间关系到面的软硬和韧性,时令蔬菜的选择关系到面的香味和颜色,各种调味料的加入,适量则是画龙点睛之笔,反之则可能弄巧成拙。而要掌握其中的奥秘,非十数年的经验不可。

  切 面

  杨春花凭借经验,估摸着时间,将蒸盘从蒸屉中抽出,连带着蒸盘一起端到院子的竹竿上,抓紧晾晒。紧接着又回去蒸第二盘,趁着蒸的时间,上一盘已经蒸熟,又可以晾晒了。以此往复,不停地忙碌着。

  晒 面

  其实,制作绿豆粉的每一个过程都十分重要。就拿晾晒来说,晾晒的时间太短,切面皮的时候容易粘在一起,太长,切面的时候容易断。而这一切,全凭经验。

  最后,将冷好的面饼叠放整齐,切成五毫米左右的,挽成把,绿豆面的制作程序才算完成。

  但要吃绿豆面还要经过最后一道程序,煮面。把绿豆面放入开水里烫煮至绵软,捞出放进准备好配料的碗中,配料丰富可以有肉末、香肠、牛肉等,简单的可以是各种酸菜,以及酱油、胡椒等各种作料,最后倒入几勺骨头汤,一碗香喷喷的绿豆面就热腾腾地上了桌。用筷子挑起碗中的绿豆面,晶莹剔透,爽滑顺口。

  尝 鲜

  绿豆面除了煮,还能炒。自家腌的腊肉香肠,或切丁或切片,下热锅翻炒,待油香四溢,依次放入萝卜干,放入绿豆面翻炒均匀,肉的咸香渐渐融入豆面,加上萝卜干的干脆,让人口水直流。

  如果等不及,面饼刚刚出锅的时候就可以趁着热气,包上酸菜、辣酱等尝鲜。不过这个时候还不能称为绿豆面,只能称为绿豆饼。

  凤凰蒸绿豆面的文化,黄合是一个缩影。过去,蒸绿豆面在村里是一件大事,需得左邻右舍的人来帮忙,一起把握节奏、掌控时间。绿豆面,加上腊肉、香肠、糍粑,就是过年必备的食物。

  时至今日,黄合也鲜少出现家家户户制作绿豆面的盛景,杨春花说,希望能够理清绿豆面的历史,让这门传统工艺继续传承下去。

  时光流转,对很多凤凰人来说,无论走多远,无论身在何处 ,绿豆面不仅是街头独具风味的一道小吃,更是代表着家、代表着根的缕缕乡愁。

  来源:团结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hynet0743@foxmail.com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