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工薪家庭的叹息:素质教育,若是负担更重的应试教育,我宁愿不要

工薪家庭的叹息:素质教育,若是负担更重的应试教育,我宁愿不要
2021年04月13日 11:31 新浪网 作者 萌宠治俞师

  教育,对国家来说是实现发展的内在力量;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决定着发展方向和生活状态。

  很多年来,考试成绩始终是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在教育中最在乎的东西。为了能提高一分,你永远想象不到学生和家长们会多努力。因为一分之差,你也想象不到可能与全国多少人拉开差距。因此很久之前就流传这样一句话:分数是学生的命根。

  应试教育苦不堪言:除了分数什么都不重要

  (一)家长不得不唯分数作要求

  “你只要考试考好了就行,其他的什么都不要管,什么都不许做”。这句话尤其在笔者上学的时候,是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对子女的要求。以至于造就了很大一批极端的“实用主义”。

  但凡是跟提高成绩没有直接挂钩的课外书或者日常劳动,家长都不允许学生接触,很多人真的成长为除了考试什么都不会的人。

  (二)学校不得不唯分数做标准

  更无奈的是,也有很多学校引导家长只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优良。从根源上来说,学校和老师也有着诸多无奈。因为用成绩和升学率来衡量学校和老师,是比较简单、直观和相对公平的。

  上级部门跟学校要升学率,教师评优看成绩。而素质这个概念,没有具体和绝对的衡量标准,在考核学校和老师教育水平的时候太空泛,实施起来难度很大。所以我们对分数的重视和执着,不可能轻易改变。

  (三)素质教育加快步伐

  不过教育也在随着时代发展变化,应试教育填鸭式的方法,给很多学生带去了痛苦,并且磨灭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就如那句话:剪断翅膀却要求我飞翔。目前,改善教育中只拿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问题,已经被提上日程。

  素质教育似乎开始离我们更近了。很多地区已经在中小学先进行了试点,加大美术、体育等传统印象里不重要的学科的地位,本来是引导学校改良教育理念的好事,可为什么一些家长反而叹气了呢?

  工薪阶层感叹:素质教育似乎只是负担更重的教育

  首先,学生无法真正减负,增加考试科目后反而更累了。

  因为传统里的学习科目仅仅以文化课为重,对审美观和陶冶情操方面十分缺失,所以现在倡导全面发展,美术、音乐等艺术类科目也作为考试的项目。因为学生体质变差,所以增加体育成绩的分值来鼓励学生锻炼身体。

  初衷倒是很好,然而现实中,只要是考试就必定给学生们带去压力。现在学习好几科文化课之余,又增加了其他科目,学生们并不能因此松懈,轻轻松松地去“陶冶情操”和锻炼身体,反而负担更多了。

  其次,学生又多了需要补习的项目,家长的钱包又变薄了。

  考试意味着有竞争有淘汰,为了学生能跟上,在考试里取得好的成绩,天赋一般的同学不在校外补习是不现实的。素质教育提倡全面发展,但现实是工薪家庭的钱包不允许。

  像普通的学习班,补课费用已经是不少的开销。如果再掀起了美术热、音乐热,这种艺术类的培训费用更是让普通家庭难上加难。

  一些工薪阶层的父母会很无奈:如果素质教育只是更贵的教育,那我只能希望回到应试教育了。到底素质教育该注重哪些方面的培养?普通家庭怎么尽量帮助孩子全面发展?教育界的一位名人是这么看的。

  俞敏洪谈教育,这些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第一,是学生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健康是一切的前提,在课业负担如此重的情况下,我们学生的身体素质远远不如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就拿学生的睡眠这个基本的事情来讲,80%的学生都无法保证。心理问题更是这些年来在青少年里越发严重的问题。

  第二,积极乐观地生活。曾几何时,我们是用“无忧无虑”来形容年少时期的,但现在你会发现,连很多小学生都变得老气横秋,对生活失去了乐趣。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每个阶层、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一个积极的心态。

  第三,独立生存的能力。无论是应试也好,素质也好,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实现成长,变成一个能够自强自立的人。如果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与现实生活脱节,即便上学时成绩优异,轮到需要独当一面时就会发现“学而无用”。

  【笔者寄语】对于素质教育这个话题,是社会各界包括专家、老师、家长长期热议的问题。到底怎么做能比较好地帮学生减少应试带去的负担,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今日话题:你会担心素质教育带来更多的压力吗?

  可以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跟大家一起讨论。(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