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有一特产堪称白色黄金,配方却被法国间谍盗走,结果损失惨重

中国有一特产堪称白色黄金,配方却被法国间谍盗走,结果损失惨重
2021年01月17日 09:24 新浪网 作者 动漫江湖百晓生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提起瓷器,想必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这曾是古代中国的特产之一,最初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瓦”。瓷器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到唐宋时期,制瓷业迈向繁荣,瓷器的烧制技艺日臻成熟,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官窑瓷器,几乎代表着当时的最高工艺水平。

  

  ▲大英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青花瓷器

  作为中国特有的发明之一,瓷器虽因精美而备受世人喜爱,然而由于其材质易碎、体积较大,因此早期并未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将瓷器大量运至西方。直到宋元时期,海上贸易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瓷器开始通过海上运输出现在欧洲市场。对于那些用惯了粗糙的木质、铁质器皿的欧洲人来说,精致典雅的瓷器自然让人眼前一亮且爱不释手,他们称这种精致优雅的瓷器为“白色黄金”。很快,中国瓷器开始流行于欧洲上流社会,他们将中国瓷器视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中国瓷器也成为待客礼仪的一部分,那些没有拿出中国瓷器来接待客人的贵族会被认为“不上档次”。

  

  ▲欧洲贵族所使用的餐桌及餐具

  为此,欧洲人每年都要花费大量金银从西亚地区进口瓷器以满足当地的消费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欧洲人进口瓷器的地方不是中国,而是西亚。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海上航线仅至阿拉伯一带,东西方贸易几乎被奥斯曼帝国所垄断。这也就意味着,欧洲人需要花费更高的价格从奥斯曼人手中购买瓷器。为减少成本,欧洲人尝试开辟新的航线。事实上,寻找直接从中国购买瓷器的道路成为了欧洲人开辟海上冒险的动机之一。同时,欧洲大量瓷器需求也促进了中国瓷器的技艺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便是中国瓷器的代表——青花瓷。明朝时期由于海外大量的需求,各种瓷窑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使明朝青花瓷的烧制技艺完全成熟起来。

  

  ▲烧制瓷器的窑炉

  尽管开辟出了新的航线,但欧洲人仍不甘于依赖进口来获得瓷器。从公元16世纪开始,欧洲人就开始了对中国瓷器的仿制,著名的意大利美利奇家族就是代表之一。只是他们从未成功过,上流社会依然使用中国出产的瓷器,那些仿制的瓷器就连穷人都不肯多看。关于瓷器的烧制技艺秘密,核心显然在于釉料配方。欧洲人为了得到中国瓷器的烧制配方,曾派遣过两名间谍,两名间谍均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华活动,其中一名叫克鲁兹,打探到了青花瓷的烧制过程信息;另外一名叫昂特雷柯,他通过讨好康熙皇帝获得了在景德镇的传教权,完整的生产配方也因此不幸流于海外。

  

  ▲使用瓷器的欧洲贵族

  不过仅是配方的流出,还没有对中国瓷器形成威胁。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为此特地建立了一座瓷器工厂,但仿制水平仍然难以达到中国的瓷器水平,如何烧制出可与中国瓷器媲美的成品,仍然是摆在欧洲人面前的难题。这时,一位叫波特格尔的炼金术士扭转了局面。他原以行骗为生,利用人们对黄金的渴望,向贵族们宣称自己能从其他贵金属中炼出黄金。待贵重金属骗到手后,他便溜之大吉。在欺骗萨克森公爵时,他被当场识破,不过由于侯爵手下烧制瓷器的大师缺少人手,波特格尔这才免于一死,被公爵遣去给大师当助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发生了——这个被拉去做壮丁的死囚,最后居然烧制出了达到中国水平的瓷器,就连大师本人都望尘莫及。

  

  ▲法王路易十五画像

  原来,这位死囚烧制瓷器也颇费了一番心思,他当时所在的麦森地区有大量高岭土矿,波特格尔就地取材,再加上其他原料,在克鲁兹、昂特雷柯所获的情报的基础上,历时四年进行无数次试验,最终在公元1771年烧制出了温润洁白的瓷器。直至今日,麦森地区依然是世界重要的瓷器产地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烧制的瓷器,虽说达到了中国水平,但也仅停留在出口货物那一类里,最高级的皇家瓷器因为禁止出口,欧洲人倒也无此眼福。萨克森公爵获得这种方法后,本想保密并趁机垄断瓷器生产,却不料由于奥地利人从他那里挖走了不少工人,并借助他们的技术建立了自己的瓷器生产基地。

  

  ▲英式骨瓷茶具

  自此,瓷器的烧制不再是秘密,欧洲各地建立起瓷器工厂,中国的瓷器出口也从此时开始面临真正的打击。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中国的瓷器出口业遭到更严重的打击——英国人将瓷器烧制技术与先进的工业水平相结合,通过机器劳作来代替人工,不仅减少成本还提高了效率,短短几十年间,瓷器就进入了每家每户,甚至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与此同时,欧洲上流社会人群也将注意力放在了更为高档的瓷器上,他们不断改进技术与原料,创造出了骨瓷等新一代瓷器。就这样,原本发源于中国的瓷器,其生产水准却被西方人赶超,这实在令人唏嘘感慨。

  参考资料:

  《欧洲瓷器史》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