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全县三分之一农村劳力从事这一行 磐安来料加工产业年收入已近5亿

全县三分之一农村劳力从事这一行 磐安来料加工产业年收入已近5亿
2020年10月15日 16:11 新浪网 作者 浙江融媒体

  上世纪九十年代,磐安县农村劳力形成了“三个三分之一”格局:三分之一劳务输出,三分之一在家务农,三分之一从事来料加工。

  妇女能顶半边天,勇于探索的磐安妇女发挥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作用。27年前,她们从义乌引进了被称为“无烟工厂”的来料加工业;27年来,她们不断发展创新,来料加工业从小到大,目前已发展为从业人员4.5万人、年发放加工费4.9亿元的大产业,成为千家万户奔小康的有力支撑。

  花落磐安

  如果把来料加工比作一朵鲜花,那么,周爱珠就是那个最早的种花人。她是磐安县引进来料加工第一人。

  周爱珠是尖山镇斐湖村人,家中人口众多,日子过得相当艰难。23岁那年,周爱珠与同村青年周加成结婚,公公不幸患癌症,日子更加艰难。穷则思变,坚强的周爱珠决心用自己的双手撑起这个家,为此,她学会了所有农活,但收入甚少,日子还是那么难。

  1991年,村里组织到东阳花园村考察,周爱珠看到家家户户在织草席,就问花园村党支部书记有什么家庭副业适宜山区人做?得到的回答是到义乌寻商机。可对于只读了两年书、最远也就到过花园村的周爱珠来说,义乌好比天涯海角,但希望的种子已经在心底萌芽。

  过了两年,春节刚过,周爱珠带上女儿来到义乌。女儿那一身漂亮的毛衣引起了一位台湾老板的注意,对毛衣上的两个珠子挂件特别感兴趣,就问衣服是从哪儿买的?听说是周爱珠自己一针一线钩出来时,台湾老板顿时惊讶不已,她就让周爱珠试钩头花。看到周爱珠一学就会,台湾老板点头称赞,并让她带了500只头花回家加工。回到家里后,周爱珠叫来亲戚朋友一起帮忙,可她们压根不会,周爱珠只好自己一个人做。为了赶时间,她每天都钩到深夜,当把500只头花如期送到台湾老板手中时,对方十分满意,当场付给她200多元加工费。她高兴地对丈夫说:“200多元,抵过两头猪了呢,钩头花肯定能挣钱!”第一年,她赚了两万元。

  周爱珠做来料加工并非一帆风顺,历经曲折甚至差点倾家荡产。1994年初,她贷款5000元接了一位台湾客商的第五笔订单,十元一天请人做了一个月,结果因为质量问题被退货;还有一次,她把货物运到义乌,却被三轮车夫骗走了。这一年,她把前一年赚的钱都赔了个精光,还欠下了银行的贷款。台湾老板非常同情这位农村妇女,1995年又一次打电话,让周爱珠去接一笔头罩业务。这次,周爱珠领回原料后,发动30多人进行加工。有了前一次的教训,周爱珠严把质量关、时间关。靠着这笔头罩业务,周爱珠不仅还掉了银行的5000元贷款,自己还有500元的利润收入。拿着500元钱,周爱珠像拿到冠军的奖杯一样,一向坚强的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1995年底,周爱珠到丈夫工作所在地玉山镇发展来料加工。通过宣传发动,共有100多人报名参加头花技术培训,可培训完后只有两名妇女愿意为她加工头花。由于人力严重不足,她的业务无法按期完成。为了赶货,周爱珠白天在玉山手把手教妇女织头花,晚上赶回斐湖老家回收成品。尽管这样来回奔波,还是不能如期完成业务,结果又亏损了一大笔钱。再一次失败的教训让周爱珠明白,头花加工要稳定发展,关键要有一批有技术的从业人员。从此,周爱珠把重点转向技术传授。在她手把手的传授下,一批又一批农村妇女掌握了头花加工技术,一传十、十传百,一直传到千家万户,传到了安文、新渥等外区域乡镇。

  经过几年拼搏,周爱珠富了起来,在义乌买了店铺,在东阳买了房子。周爱珠很知足,因为头花不仅使自己生活富裕了,而且让许多人走上了脱贫路,每年有四五百人给她做加工,平均每年发放来料加工费120万元,还带出了二三十名来料加工经纪人。

  花开满园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说来料加工是一团火,那么我们还应该记住那一批举着火把奔走播撒的“二传手”。玉山镇铁店村原党支部书记周培光就是周爱珠带出来的好徒弟。

  见到周培光,她正在盘点今年的订单总额。“去年订单150万元,今年已经有近100万元了,超过去年已成定局。”她高兴地说。

  1999年,周培光和丈夫双双从国企茶场下岗,在最迷惘无助的日子里,镇里的驻村干部提议她去请教周爱珠,学做来料加工业务,这为周培光再创业指明了方向。1999年7月,周培光和同村的几名妇女跟随镇干部赴义乌参观考察来料加工。镇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来料加工,在义乌成立了“玉山镇来料加工办事处”,专门负责来料加工业务接单,并安排周培光驻守义乌。

  “走遍了半个义乌,那时候都是穿旅游鞋,四个月穿破了三双鞋。”现在回想起来,周培光仍不胜唏嘘。2000年,38岁的周培光和一位义乌老板碰巧结缘,两人商定一起创业:周培光负责制作加工,义乌老板负责原料和产品回收。两人第一次的合作堪称完美,20万元的订单如期高质量完成。后来合作不断升级,周培光还与十几家企业建立了固定的合作意向。第一年周培光交出了发放来料加工费120万元的成绩单,她自己也赚到了20万元利润。

  周培光创业的脚步遍及磐安县各乡镇,她叫丈夫骑着摩托车载着她四处送货收货,加工业务供不应求,带动了县内多个乡镇来料加工业的发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头花加工因为无污染、不受天气影响、可以顾家又赚钱等原因,深受男女老少喜爱,来料加工发展如雨后春笋、势不可挡。

  安文街道朱三莲,发展了16个加工点、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年发放加工费190万元;冷水镇残疾妇女陶新花,带动两三百人致富,帮助十几名残疾人就业,基地还建到了江西、贵州等地;玉山镇韦利丹,11年承接业务上千单,带动了上百个家庭脱贫……来料加工像一场接力活动,把这盏“致富灯”传送到了千家万户。2007年,全县来料加工业产值突破一亿元,人均增收600元。

  花好梦圆

  “哈喽,大家好!欢迎进入我的直播间……你们看,这件礼品衣服还有小丑连体舞台衣都是我们自己加工制作的。我们是专门承接礼品装和舞台服装的,各位老板有需要的话欢迎随时联系我噢!”在县城芭蕉坞小区一加工点内,苗族姑娘王海琴身着少数民族服装,正拿着手机给粉丝直播介绍他们的加工产品。

  王海琴是磐安县少数民族联谊会副会长,记者去采访她时,她正在帮她的好姐妹李红艳宣传产品和招募员工。李红艳是一位云南彝族姑娘,2003年嫁到磐安,2008年做起了加工地板鞋的活儿,今年3月,李红艳重拾来料加工业务,招募了十多个少数民族妇女,目前,她的加工点已有20多万元的产值。

  来料加工蓬勃发展的同时,手工速度慢、代加工利润低、加工人员报酬少等弊端日渐显现。为了提高来料加工的效益,磐安县来料加工经纪人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行机械化生产,用电车代替手工;开展产品设计,提高附加值。陈秋仙是双峰乡的一位来料经纪人,电车已经更新换代了两次,从平车向电脑缝纫机发展,现在有电车80台。电脑缝纫机线头不用手剪,效益比手工高出一倍,比平车高出30%。

  卢仙娟是冷水镇来料加工经纪人,她已经从加工点的粗放式管理走向了企业化的精细化运作,企业聘请了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业务从简单接单走向了根据顾客需求自主研发。这样一来,企业利润提高不少,也可以给员工更高的工资,还可保证质量。

  来料加工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近年来,磐安县财政每年拨出150万元左右资金扶持来料加工业发展;出台低收入农户从事来料加工奖励政策,共有88名低收入农户享受到了9.3万元的政策补助。相关部门多次举办来料加工大比武,多次带领经纪人到各地参展,让大家互相交流,互学互比,对接客户,增加订单。2012年成立了县来料加工服务中心,2013年成立了来料加工经纪人协会,提供信息咨询、技能培训、帮困解难等各项服务。县妇联还牵头成立来料加工经纪人资金互助会,筹集股金290万元,2019年共有26人贷款680万元解决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

  小产品做出大市场。来料加工业已成为磐安县农村增收致富的一个大产业。

  值班编辑:叶梦婷

  值班主编:杜羽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