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钱塘江丨看见良渚 良渚看见

钱塘江丨看见良渚 良渚看见
2021年01月17日 07:17 新浪网 作者 浙江融媒体

  编者按:领略良渚文化,展示文明风华。浙江日报联合浙江省文联、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一同开展“为良渚代言 看最美良渚——文艺名家走读良渚”采风活动,感受美丽洲渚的神奇力量,体味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精神。本期,我们继续刊出名家采风作品,包括散文、绘画、书法等,以飨读者。

  从繁华都市进入良渚遗址,顿觉空阔庄肃。迎面飘来远古地域的神秘气息,弥漫几许苍茫。观光车载我们在数十平方公里的良渚遗址公园漫游。车行和缓,时而转着圈。我这是触到年轮了。

  五千年良渚遗址,亦是周岁新生儿。201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主流学术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著名考古科学家科林·伦福儒勋爵明确肯定:“中国早在五千多年前的良渚社会就已经进入了早期国家文明阶段。”

  村落、河流、城墙、坡坝,祭坛、宫殿、墓穴、数不清的系列玉器……这些遗址和文物,诠释着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个稻作农业国家的权力、信仰、秩序、等级、规模等。我无意探究这一文明的起始缘由。却时时因此心浮漫想。

  那古城墙堆土层的最底层——垫石层,地貌原始粗陋。但石块结构之间尚有整合痕迹。形状各异、棱角错综的石块拼对得规则有序。这块千古“地基”让人觉得垫石层不可能天然生成。土石之间,“人”迹赫然显现。仿佛远古社会“打工人”近在咫尺。胼手胝足,成群结队,搬扛夯砸,负重劳作。遗址“硬盘”浓缩五千年背影。凝望之际,令人生叹。

  反山11座墓葬中心的12号墓,从随葬玉器数量和品级,可看出墓主至高无上的“王”者地位。琮王、钺王、柱形器等玉器上雕琢的完整神人兽面纹、高达6件的玉琮、658件玉器……它意味社会礼制和贵族名分制的初步形成。这是文明的起源特征之一,但亦可窥见原始的财富占有和等级森严。不由联想起千百年以创造和掠夺为主线的财富史。阶层有别、贫富悬殊古今已然。物质文明毕竟无法等同精神文明。于此感慨,人类精神文明跋涉,何以山高水远,道阻且长。

  通往“权力中心”的莫角山宫殿遗址的红木板栈道,被冠名为“朝圣之路”。路径宽阔,拾级缓缓,可行至十多米远的宫殿原址。遥想当年,文明国度雏形初成。拥有规模宏大、功能齐全、规划合理的都邑、城墙和水利系统。良渚君王站在这里俯视王土,豪气中生,志得意满。当然,后来的历史证明,文明不是摆设,不是道具。文明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必经之路。

  所以,走游良渚,终究不是观光旅游,不是看碟赏剧品展览。这里没有浮光掠影,没有一览无余。墓穴里一颗最小的玉粒都已长满世纪。视觉深邃,惟见历史隧道幽光明灭。

  甚至,对“遗址”这个词也陡生异想。觉得自己在使用遗址、文物、废墟这些词语时,是否过于惯常,略显轻慢。

  是啊。五千年的良渚在这里。而我们,五千年后,在哪里?我们和良渚,谁是废墟,谁是遗址,谁是文物。谁呢?

  登临莫角山宫殿遗址高台远眺,长空无际,烟云依稀。深秋的旷野冷落清凄。芦花飞舞,绒白似雪,飘落无声息。

  屹立于世界发展史册雄踞C位的,永远不会是宫殿、皇冠,更不是神灵。而是文明。

  其实,我们游走良渚遗址的同时,又何尝不在接受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注目。

  仰望良渚,是一种诗意。

  对视良渚,是一种哲学。

  此刻,良渚看见我这张经历过庚子年艰难焦虑疲惫的脸。2020年这张脸,也许最能折射一场威胁社会文明的危机。面对吞噬人类生命的新冠之疫,地球至暗。整个世界倾力挣扎,奋力拼搏,无有畏缩。

  一位躺在中国武汉方舱医院里的新冠病人,安静捧读。那份病魔威逼下的从容淡定,得到世人钦佩和赞美。“读书哥”捧读的,恰是一本论述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著作。长夜晦暗,祈迎曙光。此番意境,良渚深谙。

  五千年良渚遗址留给后人的文明长卷,涵义深远明晰。续写这种深远明晰,则是现代人的责无旁贷。

  今日地球,文明前景不甚完美。世界向往和平、纯真、博爱、清正,却同时与暴戾、杀戮、欺诈、腐败并存。走过2020年的我们,因奋斗者、量子计算、嫦娥五号……这些闪光名词而振奋,却也无须避忌,人类文明的朝圣之路,不会直线顺进。步履时有断续、迂回、停顿,甚至蹒跚踉跄趔趄。远古和现代。沉睡与苏醒。历史长河绵亘蜿蜒,源流通汇。最终向前。时空有知。良渚看见。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