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武义:这10个请了“外援”的民族村,将迎来哪些机遇?

武义:这10个请了“外援”的民族村,将迎来哪些机遇?
2021年04月15日 12:15 新浪网 作者 浙江融媒体

  4月14日,在武义县畲族“三月三”风情旅游文化节上,启动了金华市统一战线助力民族乡村振兴“同心·聚力”结对授牌。全市各民主党派市委会、统战社团与全市20个民族村达成“1+1”组团式结对共建,将用5年时间,通过产业提升、项目帮扶、文化传承等方式,推动乡村振兴。

  作为省13个民族工作重点县市之一的武义,此次有10个村参与结对,占了一半。这些村分别是:柳城畲族镇周处村、柳城畲族镇青坑村、柳城畲族镇下圩村、柳城畲族镇江下村、桃溪镇种子源村、桃溪镇锦源村、新宅镇柘坑村、大田乡白衣坑村、坦洪乡西畈村、坦洪乡塘齐村。

  记者留意到,这些被选中的村,大都具备一定的村庄规模,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但存在“造血”能力不足、地理位置偏远等问题,仅靠自身条件难以持续发展。因此,有针对性地请来“外援”,与对口的商会、行业协会等团体结对,可以使资源配置更合理、发展空间更大。

  请“外援”这招不算新鲜,奈何管用。比如曾是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枇杷村”锦源村,几年前与中信银行杭州分行帮扶结对,依托银行平台多、人脉广的优势,不仅打开了在杭的枇杷销售市场,还引得很多杭州人周末过来采摘游。光采摘游一项,一年便给村民额外增收超10万元。到2020年,武义全县少数民族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已全面消除经济薄弱民族村。

  别以为民族村发展只是“一亩三分地”的事,各级政府部门其实都非常关注。3月份,省发展改革委、省民宗委下发《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里面就指出:持续加大对口工作力度,助力对口支援地区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助力对口帮扶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说一千道一万,此次结对,究竟能给村庄带来哪些好处?

  根据结对行动实施方案,结对单位将结合各地实际,开展“项目、产业、医疗、文化”帮扶等活动,每个结对村每年争取不少于5万元。资金是一方面,结对单位和统战部门还会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经常性到结对村调研,帮助解决问题、补齐短板。

  通过结对,最终要达成以下目标:

  一是产业更兴旺

  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电子商务示范村,以及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景区村。

  二是环境更优美

  力争创建1至2家中国传统村落,培育1至2家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三是百姓更富裕

  力争50%以上的民族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

  四是文化更繁荣

  培养一批年轻的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承人,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有条件的民族乡村建设非遗传承基地和民俗文化展示馆。

  五是民族更融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氛围更加深厚,民族乡村的法治智治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方案同时明确了各方的主体责任。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确保乡村振兴各项政策在所辖民族村落地落实;市县两级统战部门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保障参与各方联络畅通;结对单位要整合自身特色资源,“一村一策”精准开展帮扶活动。

  需要提醒的是,结对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民族村要振兴,终究靠的还是自身奋斗,应该抓住这次机遇,在相互帮助中努力创造美好生活,让民族团结的“石榴籽”抱得更紧。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柳城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