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一个馒头1000元!山东“天价馒头”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一个馒头1000元!山东“天价馒头”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2021年01月26日 10:18 新浪网 作者 森森娱圈汇

  腊月到了。山东胶东,花饽饽车间里,一屋子五颜六色、造型奇特的花饽饽冒着热气。师傅们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刻,库存快卖空,订单排到年后。

  

  听到有人吐槽花饽饽就是馒头,一个1000多元太贵,正在揉面、做造型的师傅们都抬头,笑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回怼”:“介四胶东花饽饽,你嫌贵,我们还不够卖呢!”

  画中藏乾坤,一个馒头做一天

  山东烟台盖盖食品厂的上空,弥漫着饽饽的香味,小麦香混着牛奶、鸡蛋香袭来。

  车间的架子上摆满五颜六色的花饽饽,十二生肖造型正冒着热气,富贵花开、大红的“寿”字在金灿灿、白花花的小饽饽簇拥下,更加明亮喜庆。

  

  30多位花饽饽师傅们正忙得团团转,绕着面团大展身手,左手握锥、刀,右手拿笔、镊,不一会儿,面团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小动物造型。什么金猪、吉祥牛、飞龙统统小菜一碟,小葫芦、石榴花、老寿星也不在话下,真可谓“万千世界,尽在一团面中”。

  师傅们全是女工,年纪多在三四十岁,有多年制作经验,但上岗前仍需培训,短则半天,长则三日。

  

  为首的培训大师居然是个26岁的年轻人,正就揉面的手法、方向、遍数、造型亲授祖传功力,秘诀大概归纳为一句话:面团整体圆润,底部平滑,不能用劲过大把面揉死,也不能力度太小面没韧劲。究其奥秘,还需自行体会。

  师傅们谈笑间,只几分钟,小花、小兔子造型跃然眼前。围观者惊叹,40多岁的老师傅见怪不怪,淡定吐出过往大作:恐龙也能做。要不是忙,啥卡通人物都想试试。

  师傅们回忆,他们做过的造型最复杂的花饽饽,“特别大,龙凤造型”,需要两人做一天才能完成。

  

  牛年临近,这阵子,前来定制吉祥牛的客户是平日的两倍。师傅们琢磨着不走寻常路,研究起俄罗斯套娃,往大金牛肚子里塞进了萌萌的10只牛宝宝,送起祝福:开吃有惊喜,牛气要冲天。

  年年翻倍,年销500万

  看到“吉祥牛”造型成爆款,36岁的工厂负责人盖雅娉喜笑颜开,今年的花饽饽生意销售额又能翻倍了。

  300多年前,胶东人就制作花饽饽。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乔迁祝寿等重大场景,人们都会制作花饽饽用于祝福、纪念,走亲访友也会送花饽饽。2009年,胶东花饽饽成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10多年前,盖雅娉放弃了教师工作,开网店,风风火火做起花饽饽生意。那时,市场上,花饽饽花样不多、造型单一,白面团上塞几个大枣就行。春节前几天,她能卖出5万多元花饽饽。

  她和当地一家老牌食品厂合作,自己主攻运营、销售,销量连年增长。远在他乡打拼的胶东人喜欢网购花饽饽,要么自己吃要么送亲人,有人出国前也会买上不少花饽饽,在国外能吃上家乡味。

  

  两年前,市场上卖花饽饽的商家多了。她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人盯上花饽饽生意,看到眼花缭乱的造型,宅家修炼,研究起十二生肖形状,分析祝寿、生日、升学等各使用场景,要做出五颜六色的花饽饽。半年时间,她浪费了数不清的面。可惜,潜心研究的动物花饽饽,不是蒸熟后眼睛挂在了耳朵上,就是鼻子歪嘴歪,总之画面过于诡异。

  她不服:“想当年,我是最早在网上卖花饽饽的人,岂有做不出好看的花饽饽的道理!”一边在浪费面粉的道路上狂飙猛进,一边寻师招徒,还和老公投资数百万建了新工厂,誓将花饽饽生意进行到底。

  

  招到了花饽饽大师、工人后,生意逐渐步入正轨。买家在小店评论区纷纷晒出美照,写道:宝宝的周岁宴非常成功;96岁的老寿星很喜欢;连续几年给外婆买,她根本不屑奶油蛋糕;我家老太太,1948年南下至今,今年九十大寿花饽饽一出来,老太太很自豪地给大家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

  去年,盖雅娉和师傅们卖出了500多万元的花饽饽,笃定面中藏乾坤,饽饽财富来。

  1000多元一个,疯了么?

  胶东美食全网走俏,师傅们开心。但是他们也有烦恼,遇到不少质疑。

  

  造型复杂的花饽饽,一个售价1000多元。不少人说:“再好看,不过就是一个馒头;太夸张,老一辈看到这价格得气疯;让我学半个小时,我也能做出天价馒头,一年赚几百万!”

  盖雅娉和师傅们直摇头:“说得轻巧。”

  他们解释道:花饽饽制作过程中,要用小麦粉、鸡蛋、花生油、牛奶,不能添加防腐剂;需用南瓜、菠菜、胡萝卜、紫薯、红曲米等各颜色果蔬调汁和面。面团要经三次醒发,做造型时要考虑效率,若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成品口感大大下降。

  

  “手工花饽饽不比机器馒头一小时能做6000个,赶上年关,30多位师傅,一天忙活10个小时,最多只能做2000个小的花饽饽,平均每人不到80个。”工厂负责人说,最近还是有不少人定制花饽饽,发来卡通照片要做一样的造型,师傅们赶不出时间,差点急哭。

  

  与线下生意不同,网上卖花饽饽更操心:夏天温度高,物流运输时间长,产品容易坏;买家储存不当发霉了也不满;运输中偶尔遇到暴力分拣,造型被压塌,消费体验不佳。

  但是花饽饽师傅们看好这门生意,相信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无论远方的游子走多远,都不会忘记家乡味。

  这几年,胶东的规模花饽饽商家多了,威海市文登区还成立了花饽饽协会,不少花饽饽手艺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人走出国外现场制作花饽饽,传授中国面食文化;外国留学生走进当地花饽饽工厂,学习制作技艺。

  

  “这是舌尖上的美食,指尖上的技艺。”

  他们要守住中国传统文化,让非遗文化活在民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