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从开天辟地到共同富裕的百年史诗”

“从开天辟地到共同富裕的百年史诗”
2022年08月12日 00:00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许 颜

  8月6日上午,“红船精神 美在嘉兴——《红船启航》分享会”在嘉兴书展举行。军旅作家、《红船启航》作者丁晓平以线上视频形式向读者分享创作经历和感悟。嘉兴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杨自强以及党史专家、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教授陈水林担任分享会嘉宾,与读者畅谈《红船启航》。

  《红船启航》是浙江、嘉兴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传承“红色根脉”打造的文艺精品。

  在分享会上,丁晓平向读者深入讲述了《红船启航》的创作经历和感悟。

  回忆在嘉兴采访的那十天十夜,他说:“我很感激嘉兴之行,我采访了我想采访的,看到了我想看到的,听到了我想听到的,还看到、见识了许多嘉兴朋友都没有看到的宝藏。这些档案、文献、回忆录、传记等等,是我写作《红船启航》这本书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材料。”

  丁晓平提及,中国自古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史学家写史重史不重文,文学家写史重文不重史。这些年,他对自己坚持的历史写作,尤其是党史写作,探寻了一个道路,“就是文学、历史、学术的跨界跨文体写作,努力追求史文并重,达到文学和史学的统一,也就是说我的创作不仅要保证真实完整,还要生动形象。”

  从传播实践来看,历史写作的最大难点是如何在人人都知道结果的这个情况下,让故事依然保持新鲜和悬念。为此,在创作过程中,他不断地听录音、查阅档案,在思考中回味,在回味中构思,在构思中提升,将庞杂的史料转换为具有可读性的文字。

  “这本书就是为嘉兴,为南湖红船,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量身打造的。也可以这么说,这本书是我们党创建史的一个说明书,是南湖革命纪念馆的一个说明书。”

  在杨自强看来,《红船启航》这本书,写百年党史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乐章,写得扎实、精彩、厚重。

  丁晓平来嘉兴采访的那十天十夜,嘉兴作协是陪同的。杨自强在现场向读者分享了他陪同丁晓平在嘉兴采访的故事。

  “丁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风扎实。他就像一个军人在冲锋打仗那样来开展采访。”

  在嘉兴的十天十夜中,他们跑到嘉兴的县(市)、乡镇,开了五六个座谈会,采访了几十个相关的人,在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等查阅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工作量极大,节奏极快,充满了激情。

  丁老师采访的细致,也让做记者出身的杨自强印象深刻。“一个事情,他往往要有三四个信息源,而且往往是当事人的回忆、新闻报道、文献档案等各种渠道的都对上了,才放心。”

  “写纪实文学,都知道要老老实实不胡编乱造、踏踏实实不哗众取宠,丁老师确实做到了保证每个细节有它的来历,每段对话有它的出处。所以陪同丁老师采访,作为一个作家,我也是深有感触,受益匪浅。”

  早在《红船启航》初稿完成后,陈水林就读到了这本书。他在现场分享他读后的感想。

  陈水林说,阅读《红船启航》,深感文如其人。中共创建的史料、研究的资料、论文非常多,要搞清楚非常不容易。“《红船启航》所涉及的中共创建史史料比较全面,一些细节掌握比较到位,而且运用自如,说明作者很熟悉这些史料。特别是作者非常关注中共创建史研究和红船精神研究的最新成果,吸收了学界近几年对中共早期党员、南湖会议过程、开会日期、红船精神等研究的新成果。”

  陈水林同时点赞丁晓平选材有独到眼光,接地气。《红船启航》的下卷深入地挖掘、记录了三代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建设过程,记录了历经半个世纪以来南湖红船的复制、保护的过程,记录了红船精神提出、弘扬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果。“本书关注的、记录的大多是基层群众,有第一个为纪念馆建设捐款的初中女生,有第一代制造红船的老工人,有为几代南湖革命纪念馆建设呕心沥血的基层干部等等,读来会使人湿润了眼睛。这些都反映了作者眼睛向下,眼里有群众,心里有家国情怀的好品德。”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