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犁耧锄耙,四万件藏品记忆农耕岁月

犁耧锄耙,四万件藏品记忆农耕岁月
2022年08月25日 00:00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廊坊日报

  坛坛罐罐都有故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前农家生产生活用品、民俗物品成为人们缅怀时光的寄托。在永清县白雁口民俗收藏馆,陈列着4万余件老物件,留声机、老式自行车、黑白电视机……从生活用品到农耕用具,从钟表瓷器到老家具,每一件藏品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也展示着马振行三十余年的坚守。

  农民出身 钟情农具

  走进马振行的民俗收藏馆,仿佛开启了穿越之旅,瓷器、农耕用具、纪念章、老式乐器、旧书本等等,从小小的铜钱到宽大的老家具,从一楼到三楼的各个房间分门别类被装得满满当当。老物件虽然多,但是马振行对农耕用具情有独钟。他说:“虽然收藏规模越来越大,我最喜欢的还是农耕用具。我是农民出身,这些农具都是小时候家里种地用过的,过去种地才有饭吃才不挨饿。现在农耕都机械化了,很多年轻人没见过这些老物件,我想着多收藏些农耕用具,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农业历史。”

  一楼一进大门右手边的墙上挂满各式各样叫不上名字的农耕用具。这些老物件,对于生活在20世纪70年代的人应该比较熟悉。“比如说这个,四十岁的人都不知道这个是什么,这叫水耙,专门用在水稻田里。稻田浇完水以后,高低不平没法插稻秧,拴上牲口拉着,这个水耙它来回转着转着,把地给弄平了,然后再插秧,这个是在天津静海那边收来的。”马振行从墙上拿下水耙一边讲解一边演示操作过程,马振行是个农民,虽然生活忙碌,而收集民俗藏品的爱好,让他的生活多了色彩。随着藏品越来越多,家里放不下,便建立了民俗收藏馆,把这些藏品分门别类地进行展示。

  省吃俭用 积少成多

  马振行痴迷老物件收藏,还得从20多岁说起。“不上学以后,我就参加了生产队劳动。生产队解散以后,那些东西都分到户,实现机械化后,这东西大家觉得没用了就随便扔,那时候我看着扔了挺可惜的,就都捡回来收藏。”他说,自从大家知道喜欢收藏老物件后,去亲戚或是邻居家串门,大家就都把不用的物件送给了他,他收藏的物件越来越多。 慢慢地,他便开始痴迷收藏,只要听说哪里有老物件,都会跑去看看,收藏回来。马振行说,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这些老物件,有点钱就想投进去。粗略计算目前在收藏上已投入近百万。“我哪里有那么多钱,就是孩子们集点,自己挣点,我以前也干过临时工,挣点买点。有了钱了,就想着转悠转悠,我这准备过几天再出去转悠转悠,看着有收藏价值的,有合适的就收藏了,没有收藏价值的,看看也算开开眼。我想着继续收藏下去,用这个方法给孩子们留下一个记忆。”

  农耕生活 不能忘记

  “我爸不善言谈,他总说生活水平越好越不能忘本。这些老物件都是回忆,都是历史见证。一有时间他就给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教育不浪费,珍惜粮食。”马振行的儿子马宝林表示,在父亲看来,每一件藏品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都有着一段传承。父亲的身体力行影响着整个家庭,全家对收藏这件事都非常用心,只要听说哪里有老物件,都会带着父亲去看看,全力支持他做好收藏。

  收藏对马振行来说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传承。在他看来,每一件老物件都有专属的历史故事,都是沧海桑田、时代变迁最好的实物证明。他说:“今后我打算扩大收藏馆的规模,增加藏品的种类和数量,继续对外开放,让更多人通过民俗收藏馆认识艰苦奋斗的日子,通过对比让大家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拼搏。如果条件允许,会和学校、幼儿园等沟通联系,请孩子们实地参观,为社会多作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