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云南澜沧70年巨变:经济大提升 城乡大变化

云南澜沧70年巨变:经济大提升 城乡大变化
2023年03月31日 09:43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3月30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在昆明举行。澜沧县委副书记、县长罗爱平介绍,成立70周年来,澜沧县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了从贫穷到富裕,从百废待兴到产业兴旺,从物资高度短缺到产品极大丰富,从封闭落后到开放前沿的巨变,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历史奇迹。罗爱平从七个方面介绍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以来的发展变化。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70年来,澜沧县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953年,澜沧县地区生产总值仅924万元,2004年突破了10亿元,2019年突破了100亿元,2022年达到了142.83亿元,增长了1545倍。1953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有52万元。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财政收入加速增长,2022年达5.41亿元,增长了1039倍。

  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也迅速扩张,1953年,澜沧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仅68万元,2022年达44.92亿元,增长6604倍。2022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8亿元,比1953年的410万元,增长886倍。2022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03元、14107元,比1997年的3540元、1953年的49元增长8.7倍和286.9倍。今天的澜沧,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经济总量节节攀升,综合实力突飞猛进,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全面小康如期实现

  澜沧是由原始社会末期、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转化时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直过区”,曾是国家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澜沧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16554名驻村帮扶干部尽锐出战,中国工程院等171家定点扶贫单位和上海市黄浦区等社会各界鼎力支持,团结一致打出“组合拳”、打好“歼灭战”。2020年11月13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宣布澜沧县脱贫摘帽,全县15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7996户211173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实现整族脱贫,真正实现了全国“直过民族”区域最大、人口最多县“一步千年”的历史性跨越,与全国人民一道建成了小康社会。

  澜沧县成为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老达保民族文化助脱贫案例被选入联合国中国扶贫成就展,长期驻扎在澜沧开展科技扶贫的“农民院士”朱有勇被中宣部表彰为“时代楷模”。今天的澜沧,正在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接续奋斗,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产业体系更趋完善

  多年来,澜沧县坚持以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以市场主体培育为突破、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25.57:31.12:43.31。

  现代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粮食产量由1953年的4.5万吨增加到2022年的26.14万吨,增长4.8倍,2000年—2023年粮食产量实现23年连增,保持“国家级产粮大县”称号;甘蔗产量由1953年的136吨增加到2022年的124.7万吨,增长9168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53年的1174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59.68亿元,增长507倍。2022年,全县生猪存栏45.26万头,出栏50.32万头,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景迈茶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绿色工业发展壮大。工业总产值由1953年的15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47.56亿元,增长3万多倍。糯扎渡水电站投产发电,全县发电量由1957年的21万度增加到2022年的108.2亿度,增长5万多倍;精制茶产量由1976年的23吨增加到2022年的1967吨,增长84.5倍;白糖产量由1982年的1704吨增加到2022年的12.4万吨,增长71.8倍。白糖、酒精、水泥等工业产品从无到有,产量快速增长,2022年白糖产量12.4万吨,酒精产量4620吨,水泥产量145.3万吨。

  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成功创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接待旅游总人数由2013年的125万人次增加到2022年的640.1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由5.76亿元增加到67.34亿元。建成龙竹棚老寨、大歇场、左都、班利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被评为“云南省旅游强县”“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县”。

  电子商务飞速发展。2022年,85%以上的农特产品实现了线上销售,完成电商零售额9.06亿元。今天的澜沧,产业体系更趋完善,正向着“三产融合、多业叠加”的良好态势发展。

  城乡变化翻天覆地

  多年来,澜沧县聚焦整体重塑、全域提升,全面补齐“两污”治理、供水供电、市政道路等“软肋”,强力推进“两违”专项整治,双向发力改造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提速建设“美丽县城”“智慧城市”,高标准推进勐朗快乐拉祜小镇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

  澜沧景迈机场建成通航,思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5条出县交通主干道全部建成二级公路,所有建制村及95%以上的村民小组道路实现硬化,全县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居全市首位,成功申创为2022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瑞孟、澜孟、孟勐3条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双澜、景澜2条高速公路启动前期工作,澜沧江244界碑至临沧港四级航道建设工程启动实施,水、陆、空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构建。大力实施人饮安全和农灌用水为主的水利建设,2022年末,全县共有水库47座,总库容达9389.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43.7万亩。行政村光纤宽带、4G网络和重点区域5G网络实现全覆盖。今天的澜沧,城乡面貌迈入了旧貌换新颜的“快车道”,基础设施完成了从瓶颈制约到优势支撑的巨大转变。

  发展活力加速释放

  多年来,澜沧县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资国企、财税金融、教育卫生等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全面完成党政机构改革,发展活力充分释放。深化“放管服”改革,顶格落实减税降费等惠企利民政策,疏通服务群众的“中梗阻”,营商环境稳步向好,减税规模最高年度达9935万元,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激发,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96个。

  坚持以“一把手”招商带动全员招商,对招商项目全链条推进、全过程管理、全要素保障、全方位服务,一些知名企业投资澜沧、扎根澜沧,酵母制品生产线、冷链物流、数字蓝莓、千亩高标准蔬菜基地等项目稳步推进,“一园四片”工业园区成为招商引资主要聚集地和重要载体,累计引进省外到位资金426.85亿元。积极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交流合作,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67.5亿美元。今天的澜沧,发展活力加速释放,正成为投资热土、兴业沃土、创业乐土。

  生态底色不断厚植

  多年来,澜沧县聚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澜沧江流域生态防护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1211.61平方公里、退耕还林还草32.5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1.6%提高到70.1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清洁,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成功创建澜沧国家森林公园和17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129个市级生态文明村,景迈山申遗顺利通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现场考察评估。

  今天的澜沧,城乡天更蓝、水更清,山水之间充盈着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谐之美,一幅山水和谐的秀丽画卷正在舒展,绿色名片更加靓丽。

  惠民成果更加丰硕

  多年来,澜沧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80%以上。教育事业实现优先发展,先后实现了“普六”“普九”、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由1953年的65所增加到2022年的244所,增长2.7倍。普洱职教分中心、澜沧上海新纪元第二民族中学、澜沧一中北校区等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增校舍面积96.47万平方米,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提高到86.91%、96.45%、87.95%,全国首创的“院士专家指导班”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树立标杆,依托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全力打造“一县一名校”。

  “健康澜沧”建设全面提速,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由1953年的4所增加到2022年的239所,增长近60倍;全县卫生机构床位数由1953年的15张增加到2022年的2219张,增长147.9倍。完成县第一、第二人民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县中医医院等新建扩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实现标准化建设,依托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县第一人民医院,52项新技术以及整形外科、儿童先天畸形整形修复中心等科室实现从无到有。全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6.25%。

  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22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乡(镇)文化站20个,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活动120场次,观众达5万人次。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5.4万册,总流通1.1万人次。拥有各级非遗项目62项,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3个,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52名,非遗传习馆(所)、传习基地19个。话剧《农民院士》等优秀剧目在全国巡演,舞蹈《摆出一个春天》登上春晚舞台,“摆”出了澜沧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摆”出了澜沧民族文化绚烂的春天。

  民族团结坚如磐石。自治县成立以来,全县各族人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推动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澜沧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积极促进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阿朋阿龙尼”“扩塔”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节日,各族人民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功创建“第三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今天的澜沧,各族群众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纽带更加牢固。(张华 澜沧县融媒体中心供稿)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