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从贵州“惜字塔”说起

从贵州“惜字塔”说起
2023年10月13日 00:00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贵州日报

  

  龙里县巴江惜字塔。(图片来源:网络)

  

  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乌当惜字塔。(图片来源:《贵州省志建筑志》)

  

  下司镇惜字塔。(照片提供:文廷花)

  林浩

  今年,到黔东南下司古镇游玩,在阳明书院旁,我们被一座略有斑驳的白色石塔所吸引,导游介绍说:“这座塔称为‘惜字塔’。古人有‘敬天惜字’的习俗,他们不要的手稿不能随便丢弃,要放到惜字塔里进行焚烧。这是对文字和先贤的一种尊重。”

  在文字的起源上,中国和古埃及是最早的。大约都在距今5000年至4000年左右。尤其汉字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组成,其演化发展始终维持着原始的描画与刻符内容。只是在发展过程中,在原有文字构成上加以种种组合,以求形成更多的文字。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文字集中了中华民族的大智慧,所以过往的士大夫也好,平头百姓也好,都曾将文字奉若神明,惜字如金。无论是刻于竹片,书于纸上的文字,都不能随意舍弃,乱放乱扔。否则将被视为对文字的大不敬,必遭众人鄙视。这鲜明地反映出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文字的高度敬畏,并由此衍生出对知识的无比尊重。这一点,从全国各地广泛建有并保存下来的大量惜字塔,便可得到充分证明。

  惜字塔,仅从名字看,就知道是珍惜文字的意思。惜字塔当然也就是教育人们珍惜文字的塔,也许有的人会把它和藏经阁、藏书楼之类的建筑联系在一起。其实不然,中国古代的惜字塔并不是用来藏书的,反而是用来焚烧字纸的。字纸,即有字而弃之不用的纸。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则更具灵性,因为知识会让人开昧,必须恭敬对待。

  据有关文献记载,最早的惜字塔始建于宋代,宋朝是古代文学之高峰时期之一,整个社会崇文抑武。当时,官府专门规定,凡写有文字的纸张,如果不要了,不能随便丢弃,更不能践踩,必须送到专门的地方焚化,因而惜字塔产生并被大量建造。惜字塔是古人“敬惜字纸”理念的一种体现,有多种称谓,台湾地区称为圣迹亭,川黔一带称为惜字塔、字库、文风塔或文峰塔,岭南客家地区多称敬字亭。这种塔多以石块砌成,多修建于交通干道,比如两条路的岔路口、桥的两端或河的两岸,方便行人过路之时焚烧字纸。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惜字塔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惜字塔虽然是焚烧字纸,但实质是以神明恭敬的方式对待知识。为了教化人们敬畏知识,还有一些故事和民间传说。在明代小说家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对字纸非常爱惜,凡是见到地上有遗弃的字纸,都会恭恭敬敬地捡起来烧掉,即使是沾了粪秽的字纸,他也捡起来用水洗干净,烘晒干后用火烧掉。他一直这样做了很多年,终于感动了上苍。有一天,他的妻子即将临产,梦见孔圣人来对他说:“汝家爱惜字纸,功甚大。我已奏过上苍,遣弟子曾参来生汝家,使汝家富贵非常。”不久,妻子果然生下一子,因为想到孔圣人之梦语,就给儿子取名王曾。后来王曾连中三元,官封沂国公。周围的人听闻后,都争相效仿。

  黔南首府都匀市的文峰塔,是贵州知名的文化古迹之一。《贵州省志·文物志》载:文峰塔“原名文笔塔,在都匀市龙潭西岸沙滩上,原为五层木结构,建于明万历年间,后垲,仅存塔基”。清道光十九年(1839),里人陶廷杰、知府陈西桥等集资在原基重建。“光绪三十四年(1908),剑水暴涨,冲毁东、西、北三面塔基,塔身开裂。”民国2年(1913)曾有人集资维修,并在原碑旁立《补修文峰塔记》石碑一面。1982年,贵州省文化厅和黔南州政府拨款维修,恢复原貌。1985年11月经贵州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贵州省境内究竟有多少惜字塔,迄今尚无专项统计,但从已知及保存下来的惜字塔来判断,凡明朝中期省内已具城市雏形之地,皆可能建过惜字塔。

  贵阳现存保护得较好的惜字塔,是坐落于乌当区东风镇长头堡村到鱼洞峡分岔路口的惜字塔。《贵阳市乌当区志》载:“(塔)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1941年重修。坐南向北,通高10米。五层六角攒尖顶砖石构……其余四面分别镌‘过’‘化’‘存’‘神’四个大字。”该塔今为乌当区文物保护单位。

  龙里县洗马镇巴江村康家寨组的惜字塔,建成于清朝道光26年(1846),塔身高4米,由大青石堆砌而成,整座塔由塔基与塔庙构成,庙中央供奉造字始祖仓颉雕像,侧面的雕栏上刻有晚清福泉、龙里巴江等地名士的题词。

  有“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称的下司镇,嘉庆十三年(1808)被辟为商埠,民国时发展为闹市,因其与都匀市、麻江县毗邻而成为黔东南重要物资集散地。由此看来,下司惜字塔的出现,正是贵州各民族文化长期交往、交流与交融的产物,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过程的重要见证。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