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做大林业产业 汇聚发展动能

做大林业产业 汇聚发展动能
2024年10月15日 00:00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右江日报

  做大林业产业 汇聚发展动能

  ——百色农林集团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做大林业产业 汇聚发展动能

  ——百色农林集团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近日,记者来到百色农林集团林木收储地,只见处处层峦叠嶂,一片翠绿映入眼帘,满山绿树迎风挺立,枝叶沙沙作响。

  今年以来,百色农林集团全面融入市委、市政府打造千亿元林业产业战略部署,创新提出“五大发展战略”,其中做大林业是该集团公司的主业之一,即依托储备林项目优势,积极探索林业和碳汇金融化、市场化、项目化、资产化路径,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蹄疾步稳推动林业产业发展,逐步实现汇“绿”生金。

  党建“红”赋能生态“绿”,收储流转收获新成效

  百色市是广西乃至全国重要商品林和特色经济林种植区之一,林木面积大,分布范围广。百色农林集团作为市级国有资本投资平台,承担着百色市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的使命任务,负责整合百色市辖区及周边林业资源规划投资建设及运营、百色“国储林业基地+林产品产业园+深加工”体系建设等重要工作。

  “村民林地东一块、西一块,进山道路崎岖,要想掌握全市各地林木信息,实现大片收储、整片收购并不容易。”谈及初期的收储工作,百色农林集团下属国储林公司办公室主任岑沅霖介绍道,“我们通过组建17支党员攻坚先锋队,深入12个县(市、区)对全市拟流转林权开展森林资源核查和资产评估工作,建立信息库。同时,采取现有林移交、造林移交、青山移交等方式促进林权流转,收储工作有了很大成效。”

  据统计,目前国储林公司通过收储整合各县(市、区)分散、零碎、偏远化的林地,再引入公司专业化运营,推动林地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经营。目前已完成全市林地林木收储18.51万亩,流转近20万亩,为市本级财政带来直接收入约2.91亿元,有效带动县域林业由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转变。

  长期奔走在山林间,党员攻坚先锋队队员们的脸庞被晒得黝黑。“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只有到山间林地多走多看多沟通,才能及时掌握林木信息,更好地完成收储工作。”除了协调项目推进,与负责林调的同事下乡进山查勘划线、与当地的林农大户洽谈也成为了国储林公司党支部书记何政的日常工作。

  增绿护绿筑屏障,多措并举助力生态美

  走进集团位于右江区老山林场国储林项目范围的林地,满目苍翠,绿树如盖,刚种下的一棵棵树苗新芽初露,挺拔通直,长势良好,嫩绿的叶片上还凝结着晶莹的露珠。

  “今年以来,我们已经成功培育了2批林木良种共计60万株,实现了育苗业务零的突破。”据百色农林集团下属良种种苗繁育中心负责人介绍,百色农林集团依托集团下属良种种苗繁育中心,大力开展中幼林抚育、现有林改培、补植补种优质树种等行动,进一步筑牢生态基础扩绿增绿。

  据了解,百色农林集团今年已完成造林面积2.9万亩,首次实施油茶新造林158亩,实施“桉树+油茶”混交新造林320.1亩,完成森林抚育3.79万亩,预计2024年将完成抚育4.3万亩,集团下属的林场、收储的多片林地林分结构更加优化。

  百色市属国有企业重组以来,百色农林集团充分利用百色市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优势,加快探索开发“储备林+林下种养”“储备林+生态旅游”“储备林+碳汇”、林木加工等发展新模式,助力百色林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

  百色农林集团立足“防”,注重“备”,全方位打好森林防火“组合拳”,相继出台《森林防火应急预案》《森林防火管理制度》等12项制度,推动森林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同时,在集团内部抽调140名人员组建17支森林消防巡查小组,结合国储林各项目点实际,多次组织开展消防应急、防火宣传等主题活动,统一为各项目点消防站采购配备消防设备。据统计,各林地累计完成林区防火隔离带建设及清理83.42公里,防火林道维修44.35公里。

  探索林地经营新模式,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为推动实现企业发展成果更加惠及项目当地群众,百色农林集团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林农”的多方合作共赢模式,充分发挥资金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对林地林木进行精准经营管理,鼓励当地有威望、有实力的林农大户主动参与林木收储养护工作,吸引林地周边村屯群众就近参与营林抚育、林木采伐、日常养护等生产经营活动获取劳务收入。

  “我们现在不用外出打工,到村里的林地当护林员、伐木工、施肥员,比外出务工还挣钱。”谈起今年的收入,那坡县平孟镇国储林项目点北斗村村民开心地说。

  据了解,国储林项目启动以来,百色农林集团先后为收储林地辖区村民提供劳务1.2万人次。下一步,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该集团公司还将把项目资金中的捐赠部分用于支援当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改善当地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振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