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青年导演的“秘籍”:网感

青年导演的“秘籍”:网感
2024年10月31日 00:00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天津日报

  文化观察

  青年导演的“秘籍”:网感

  本报记者 张钢

  从胡玫、高群书、丁晟到宁浩、陆川,导演因作品被吐槽而产生不满情绪,与观众互怼现象日渐增多。同时,以申奥、戴墨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导演脱颖而出,他们拍出的《孤注一掷》《三大队》等,在票房与口碑上更胜一筹。究其原因,是因为作品带有网感,将互联网思维带入电影创作并将二者平衡,成为吸引年轻观众的关键。

  近期与观众互怼的导演有两个共同点:都是“50后”至“70后”的资深电影人;在电影领域都取得过辉煌成绩。彼时,他们作为专业导演大量吸收海外电影的成功经验,并形成自己的鲜明风格,拍出的电影深受观众欢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观众的迭代,作为观影主体的年轻观众眼界变宽,欣赏口味日渐提高,审美多元化,加之短视频的盛行,这些导演的老套路便显得过时,陷入自我重复的困境。以《749局》为例,从未拍过科幻题材作品的陆川,将自己年轻时的工作经历搬上银幕,但因逻辑叙事混乱而无法让观众共情,观众早已对主打视效的好莱坞电影失去兴趣,该片却去模仿其桥段,且因为资金原因视效不佳,令人大失所望。

  申奥、戴墨等青年导演成长在网络环境下,对互联网思维的敏感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去年暑期档大热的《孤注一掷》将视角瞄向境外电诈,选用网上热点事件占尽先机,“反诈宣传片”的话题自带流量。影片上映前,宣发部门充分利用网络,将影片片段以短视频方式分发,突出视觉性强、矛盾冲突明显的故事内容,打出“多一人观影,少一人受骗”的主题词,让该片未映先红。最终,影片通过精彩的剧情,讨论度极强的话题,令作品取得高票房和上佳口碑。

  让作品带有网感,将互联网思维带入电影创作,是目前青年导演的作品赢得观众喜爱的“秘籍”,也是诸多资深导演作品与观众产生疏离的主因。电影与网络的差异主要源于媒介的不同,相互融合并非易事。天津电影公司经理梁煜表示:“电影的展现方式是影院所营造的被动凝视的观看环境,而流媒体时代观众观看影视作品主要依赖手机、平板电脑等尺寸更小的屏幕,同时媒介技术赋予观众主动操控影像的权力,可以自由选择暂停、快进,为吸引观众注意力,微短剧要用缩短高潮间距、精简故事时长等方式应对媒介技术与环境的变化。目前青年导演的大热作品都是悬疑题材,原因就是他们做到了网络与电影的融合,在故事层层递进的发展中,将碎片化的桥段有效连接,更符合年轻观众的欣赏习惯。此外,利用网络上的短视频平台做电影宣发,也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途径。进入网络时代,那些资深导演并不是自身在退步,而是在思维、审美、表达等方式上跟不上年轻人的节奏。电影是大众艺术,需要满足各群体口味,对于年轻观众来讲,那些具有网感的作品更受欢迎。”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