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清末电力就已经传入中国,为何我国还点了几十年的煤油灯?

清末电力就已经传入中国,为何我国还点了几十年的煤油灯?
2024年12月19日 11:42 新浪网 作者 老张说史

  

引言

  现代社会,电力已经成了最重要的驱动能源。一个国家全年的发电总量,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出这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炽热的太阳在晚上潜藏于黑幕之后,以微弱的月光照亮人们回家的夜路。

  而进入现代社会后,电灯替代了太阳照亮了夜晚,从而人们开始有了夜生活。在如今,电灯是最不稀缺的常用品,当我们抱怨于电力中断导致了无聊时,殊不知以前的人能有一盏电灯都是很困难的事。

  

  

一,民国未能普及电灯使用的原因

  在民国时期,电灯也是稀罕物,能够拥有一盏也是奢望。民国时代其实就已经将国外的发电厂引进来了,但为何普遍还是用煤油灯而不用电灯?其中有何缘由?人类能够进入现代社会,有现在如此繁华的现代文明,法拉第这位大科学家功不可没。

  法拉第在 1831成功实现电力的应用,从此人类进入了电力时代。中国内地的第一座电灯厂是在上海投入使用的,电厂被命名为乍浦电灯厂。当然这并不是国内第一次开始应用电力,第一次还要追究到清光绪五年。

  那时上海沦为殖民地,在这里第一次用上发电机是为了讨好美国总统。虽然当时的中国拥有了电力,但使用权要经过当时的殖民者的允诺,并且电价随意被操控,这样的话殖民者就能利用自由调配电价的权利,来疯狂收敛中国民众的财富。

  

  由于电力才传入不久,中国人民对此认识尚浅,没有实力过硬的人才。高昂的电费让中国人民入不敷出,被迫无奈选择以煤油灯替代电灯。即便是在最早接受现代过的沿海一带,电力的使用也不频繁,且断电情况频繁。

  电力始终是新鲜玩意儿,过了好奇期人们开始冷静下来,考虑使用煤油灯与电灯的性价比。最终还是退而求其次选择传统煤油灯。电灯是有其先进性,但在应用上却存在大量的现实问题。没有完善的电网建设,电力供应的不足,电价长期虚高的情况,迫使当时的中国人民选择落后的煤油灯。

  使用电力的高峰,在清朝灭亡前夕达到了高峰。当时全国上下八十座电厂,总计全年发电37000瓦。民国时代虽军阀割据混战,但他们知道电力是个好东西,是在逐渐进行电力普及的。根据统计,在抗日战争前,中国年发电量达到44.5亿千瓦。

  

  但后来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让电力设施遭受了大毁灭。就此中国电力事业一下子掉队了,到八十年代以前都没恢复正常情况。

  

二,煤油灯登上历史舞台

  煤油灯见证了抗战时艰苦卓绝的历史岁月,煤油灯在人们需要时登上历史舞台,又在八十年代电力普及后黯然退出历史舞台。煤油灯制作方便且便宜,在那个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生存的需要会激发人们的潜力。

  煤油灯还是挺耗费材料的,尤其在那时经济发展不好,于是人们提倡节约精神。例如能做的农活白天尽量做好,不拖延到晚上,就能保障煤油灯的节约使用。煤油灯的燃烧会产生黑炭,炭会阻止火焰继续燃烧。因此人们需要时常注意煤油灯的情况,及时挑走黑炭。

  

  同时对于煤油灯的外罩,需要做及时的清理,如此才能保证灯光的亮堂。清苦的日子,让人欲望降低容易满足。煤油灯的使用,极大程度方便了那时孩子功课的练习。煤油灯成了一代人的时代记忆。

  那时候时间很慢,大家簇拥在煤油灯下,被照亮的脸庞多么地让人印象深刻,亲人在一起的生活多么温馨。九十年代中期,农村用电开始方便起来,煤油灯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来开始有电视,人们簇拥的地方也从煤油灯前换成了电视机前。

  煤油灯小小的一个物品,它并不如何伟大,但于那个时代的人有着非凡的意义。小小昏黄煤油灯,照亮了人们的生活,照亮了孩子的梦想。它见证了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给一代人留下了回忆。

  

  

总结

  从前文我们也能了解到,电灯在民国没有普及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总结起来,一是因为基础设施不完善与电价过高,二是战争摧毁了绝大部分仅有的电力设施,三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行,难以承受过高的电价。电灯与煤油灯的兴替,见证了时代的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新疆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