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4年2次脑梗,因为喝多了它!致癌、毁血管、发胖

4年2次脑梗,因为喝多了它!致癌、毁血管、发胖
2020年09月08日 19:53 新浪网 作者 药师心语

  最近有这么一则新闻:

  武汉的唐先生平时最喜欢喝各种饮料,很少喝白开水,26岁时就被查出了三高,甚至还发生了一次大面积脑梗,幸亏抢救及时才捡回了一条命。

  出院后他很快忘记了医生的叮嘱,还是整天拿饮料当水喝,结果前段时间再次突发脑梗,虽然又一次被抢救回来,却落下了肢体无力和吞咽障碍的后遗症。

  医生介绍,像他这样年轻的患者,四年内发生两次脑梗是非常少见的,而原因就和他喝过多的含糖饮料有关。

  类似的案例不止这一起,去年夏天,江西的一个年仅14岁的孩子居然也突发脑梗,医生判断和他总熬夜以及爱喝饮料关系密切。

  

糖之危害

  甚于吸烟,堪比毒品

  

  爱喝含糖饮料,只是摄入糖分的一种途径,在生活中,有很多食物都含有很高的糖分。而糖能带来甜蜜感,甚至让人们吃“上瘾”。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过23个国家的人口死亡原因,就得出一个令世人惊讶的“”的结论。嗜糖之害,甚于吸烟

  这项调查还提示,长期嗜高糖食物的人,他们的平均寿命比正常饮食的人要缩短10~20年。

  

  快乐摄影班

送你一份免费手机摄影学习资源,速抢,仅剩117份!小程序

  在去年2月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了一篇《砂糖的毒性真相》。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了:

  “糖瘾是双重作用。

  一方面,糖分影响体内荷尔蒙,使大脑无法发出饱腹的讯号,越吃越多吃上瘾,肚子饱了都还想继续吃;

  另一方面,糖对体内激素的影响,还表现在会使大脑不间断发出要摄入糖分的讯号,就像烟瘾一样,吃糖的人会越来越爱吃糖。”

  结果就是,越吃越上瘾,越上瘾越吃,最终吃出很多身体上的毛病。

  

  1口糖和19种病的关系致癌、毁血管、发胖…

  

  近年来,中国人对糖的消耗量居高不下,吃糖的危害还没有被更多的人认识到。2008年,有调查显示,每个中国人在这一年里吃下了19.6公斤的糖,相当于每天吃了50克糖。

  与30年前相比,中国人的糖摄入量整整上升了5倍。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调查了23个国家人口的死亡原因,得出结论:嗜糖之害,甚于吸烟!这项调查还提示,长期嗜高糖食物的人,他们的平均寿命比正常饮食的人要缩短10~20年,并提出了“戒糖”的口号。

  过量摄入糖可导致多种疾病,医院的各个科室都有它的“身影”!

  1.心血管内科:诱发高血压

  

  一般我们认为,高盐饮食和高血压紧密相关,然而美国心脏病杂志曾发文称,高糖饮食也会引发高血压。高血糖水平作用于下丘脑的某个关键部位,会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2.内分泌科:肥胖

  糖进入到人体后,一部分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分解,供应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另一部分也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合成糖原储存起来,以备急用。但是人体合成糖原是有上限的,再多的糖就会转化成脂肪储存到体内,久而久之引起肥胖。

  3.内分泌科:糖尿病

  吃糖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但高糖饮食可以出现短时性血糖增高,加重胰腺胰岛负担;高糖饮食又可以导致肥胖,容易导致胰岛素相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大大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

  4.内分泌科:影响身高

  过量的糖分摄入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抑制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孩子缺乏生长激素自然长不高。最好多吃粗粮杂豆、蛋奶果蔬等天然食物,并养成定时进餐、吃好正餐的习惯。

  5.消化科:易患胆结石

  糖摄入过量会加快胆固醇的积累,造成胆汁内胆固醇、胆汁酸、卵磷脂三者比例失调,而过多的胆固醇又会形成胆固醇结石。另外,糖过多还会转化为脂肪,促进人体发胖,进而引起胆固醇分泌增加,促使胆结石的发生。

  6.妇科:易得阴道炎

  当女性摄入糖分过多时,多余的糖通过尿道(尿液)代谢。由于糖呈酸性,整个尿道周边酸碱环境发生变化,打破平衡。如果经常过量吃糖,就容易引起阴道内菌群失调,念珠菌大量滋生,它们在外阴、阴道、尿道口周围生长、繁殖,导致念珠菌性阴道炎。

  7.妇科:增加子宫癌风险

  据《每日邮报》报道,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与那些很少吃甜食的女性相比,每周吃甜食2至3次的女性,其患子宫癌的风险会增加33%。如果每周吃甜食三次以上,患子宫癌的风险就会增加42%

  8.妇科:促进乳腺癌发展

  女性甜食摄入过多会促进乳腺癌的发展,因为大量的摄入甜食,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就会增加,而早期乳腺癌的发生正需要大量的胰岛素,这样就会促进乳腺癌细胞的生长繁殖。

  9.优生科:影响后代健康

  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喝两杯含糖饮料的孕妇,相比那些怀孕期不喝含糖饮料的孕妇,她们的孩子在7岁至9岁时,患哮喘的风险要高出60%以上。

  10.骨科:易患骨质疏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进食大量糖或碳水化合物,会消耗体内大量钙、镁、钠等,体内钙的不足使肌肉硬化和张力减弱,调节血压的机制紊乱,大量钙被中和,又能让骨骼脱钙而出现骨质疏松症。

  11.风湿免疫科:引发痛风

  糖过量易导致人体内源性尿酸的形成,而尿酸过高,就很容易引发痛风,痛风很折磨人。美国调查显示,大量喝甜饮料的人痛风的发病率比不喝甜饮料的人高出120倍。

  12.皮肤科:易长皱纹

  糖分会与皮肤中的胶原蛋白结合,削弱胶原蛋白对皮肤的修复和再生功能,导致皮肤过早出现皱纹和变得松弛。研究表明,50~70岁的人如果血糖水平增高,会让他们看上去老了5~7个月。

  13.皮肤科:易长痘痘

  甜食里含有大量白糖、黄油等,会被机体转化为脂肪存储起来,导致分泌更多的皮脂,堵塞毛囊也会加重痤疮。

  14.牙科:易长龋齿

  经常吃糖又不及时漱口,极易患龋齿(蛀牙)及多种口腔疾病。

  15.营养科:容易厌食导致营养不良

  如果吃糖太多,会影响孩子食欲,其他营养素势必摄入减少,导致体内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均缺乏,极易造成营养不均衡。

  16.眼科:助长近视发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甜食中的糖分在人体内代谢时,需要大量维生素B1帮忙,并降低体内钙的含量。维生素B1对视神经有养护作用,其含量的高低会影响到视神经的状态。而钙是眼部组织的“保护器”。经常大量进食甜食,眼睛不仅易疲劳,还会助长近视。

  17.神经内科:影响智力

  日本科学家发现,甜食吃得多居然会影响人的智力!而在2012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学家也进行了一项大鼠实验,首次揭露了长期高果糖饮食会使大脑迟钝、学习记忆能力下降。

  18.神经内科:影响情绪

  有传言说甜食可以让人心情好。但现在可能要让你失望了,糖吃多了,只会让你情绪更糟。有专家指出,甜食摄入过多,会在体内积累过多的乳酸,还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精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爱哭闹、好发脾气,出现各种情绪异常,这被称为“甜食综合征”。

  19.心理科:易导致抑郁

  精制糖和精制糖水化合物会消耗改善情绪的B族维生素,使情绪调节功能受到影响。发表在《英国精神病学杂志》的一项针对3400多名中年人的调查发现,膳食中含糖类等加工食品太多的人,患抑郁的风险可能增加58%。

  

“我平时不怎么吃糖”

  不!你是吃了很多隐形糖

  

  看到这儿,很多人确实明白些糖吃过多的危害了,但是还会在暗中庆幸“我平时不怎么吃糖!”

  但实际上,你可能不是直接吃的糖,而是吃了很多隐形糖!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提出:每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限制在25克以内。

  其实我们每天不知不觉摄入的糖量早已超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比如,喝一罐330毫升的可乐,就能摄入约35克的糖;喝一瓶430毫升的果汁,就摄入约45克的糖;几块甜饼干含糖约10克;吃100克雪糕,其中可能就有近20克的糖……

  在正常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之外,我们吃零食、吃甜点,喝奶茶、可乐、果汁,这些食物中都隐藏着大量的糖类。

  

控糖,刻不容缓!

  不直接吃糖,识破隐形糖!

  

  糖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活动的主要能量来自于糖,我们离不开糖类!但是,任何事都有个限度,凡事超过了就过犹不及。

  除了尽量少的直接吃糖,有一些减糖、限糖,识破隐形糖的方法,送给到大家:

  

  • 少喝甜饮料、乳酸菌饮料;

  

  • 少喝果汁,尽量吃新鲜水果,因为水果榨成汁后,大量的营养都被破坏了,喝果汁就等于喝糖水;

  

  • 每天吃甜食限制在50克以内,比如喝了一瓶可乐或者吃了一小块蛋糕后,就不要再吃其他的甜味食品了;

  

  • 喝牛奶、咖啡、豆浆时尽量不放糖;

  

  • 购买饮品、食物时多看配料表,葡萄糖、蔗糖、果糖、乳糖、麦芽糖、蜂蜜和玉米糖浆都属糖类,越是排在食物配料表前边的成分,其含量就越高;

  

  • 打着“低糖”和“无糖”标签的食物,尤其要要注意;

  

  • 烹饪时少做红烧、糖醋之类需要大量放糖的菜肴,饮食清淡,还有番茄酱、烧烤汁之类的调味品,含糖量也是比较高的,要控制用量。

  想不到,这甜蜜的糖,里面真的包裹着无数颗隐形且致命的炸弹!

  从今天开始,少吃糖、远离糖,并把文章发给更多朋友,让更多人远离“糖衣炮弹”的伤害!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