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孩子“恐物理”?让 读读顾迈男为丁肇中写的传记

孩子“恐物理”?让 读读顾迈男为丁肇中写的传记
2020年04月17日 05:02 新浪网 作者 新华每日电讯

  刘秀芝

  人类社会迄今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每一次都给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再证明科技具有强大的力量。可以看到,不论过去还是现在,科技一直促使世界发生变革,一直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这三次工业革命中,物理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角度来说,物理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物理学是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重要来源。

  因此,在现代公民的科学素质培养中,物理学具有重要地位。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速发展的智能时代,青少年应多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的相关知识。而了解和学习物理知识,缓解物理学习畏难情绪,可以从阅读有趣的物理学家传记、了解科学家故事开始。比如从阅读《丁肇中》这本传记开始。

  丁肇中是杰出的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他与美国里希特教授因几乎同时发现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即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而同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一个用中文发表诺贝尔奖获奖感言的华裔学者。《丁肇中》一书是原新华社高级记者顾迈男女士撰写的,她用激扬、优美、流畅的文字,以时间为序,记述了丁肇中的成长经历和奋斗历程,他的故国情深,还包括他的父母、婚姻、社交和性格,为我们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丁肇中。

  梁启超曾说:“能够永远流传于世的,除了伟大的人性,就是思想的光辉。”一个人青少年时期所读的书,如果曾在他心中播下一粒种子,未来就有可能改变他的一生。青少年读《丁肇中》一书,益处多多。

  少年时代,丁肇中在异常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一直刻苦自学;在台湾成功大学读书期间,全身心地用功读书,心无旁骛地学习;20岁来到密歇根大学求学,仅用4年时间就同时获得数学和物理学硕士学位,并在两年后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这在大学的历史上是罕见的;执着追求,勤奋工作,38岁时寻找到J粒子,并因此在40岁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又因在物理领域的杰出贡献,接连获得美国政府劳伦斯奖、美国工程科学学会Eringen勋章、卡斯贝里科学奖;如今年过八旬,仍然日夜奋斗在科研第一线……丁肇中教授这样的人生榜样,会是青少年一生的动力,在失落时给予人力量,在得意时提点人谦虚。

  丁肇中的奋斗历程表明,诺贝尔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经过长期艰苦卓绝奋斗得来的。寻找J粒子非常艰难,丁肇中曾用一个耐人寻味的生动比喻来说明其困难程度:“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在雨季的时候,每秒钟也许会降下100亿个雨滴。假定其中的一滴雨,有不同的颜色,而我们又非找到那一滴雨不可……”从1967年开始,年轻的丁肇中以不迷信权威、对待实验极端认真负责的精神,和助手们一起夜以继日地工作,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睡觉的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最终,他们排除万难,通过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工作,到1974年11月,终于用实验证明了J粒子的存在。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丁肇中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总是不停顿地从一个科学高峰迈向另一个科学高峰,一直奋斗在科学真理探索的征程上,先是主持开展了规模空前的L3实验,后又在近60岁时开始了AMS(阿尔法磁铁质谱项目)计划……

  于他而言,对科学真理的探索是永无止境、充满乐趣的。丁肇中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他用实际行动对“奋斗即幸福”做了最好诠释。新时代是实现梦想的时代,青少年应树立远大志向,并为之努力奋斗,在奋斗中找寻乐趣和谋求幸福。

  这本书也有助于拓展青少年的科技视野,激发科学想象。我们正处在技术爆炸的年代。每一天,我们都可以从媒体上看到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代表科技前沿的技术名词: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5G网络、虚拟现实、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基因编辑等。这些名词到底代表着什么样的新科技?这些科技与我们的生活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联系?青少年在对高新科技好奇的同时,也有一些畏惧和恐慌,因为对科技前沿知识缺乏了解,也缺乏了解的渠道。《丁肇中》一书在讲述丁教授科技成就的同时,也为青少年科普了相关的物理科技前沿知识和术语,比如正负电子对、J粒子、重光子、胶子等,又比如为什么J粒子的发现这么重要,大型电子对撞机(LEP)有何用途,AMS计划的科学使命是什么,等等。青少年读《丁肇中》,不仅可以拓宽知识视野,也能在阅读中真正理解丁肇中,通过科学想象,与丁教授一起经历科学真理探索的全过程,培养对科学的亲近感。

  《丁肇中》是一本有趣有料有益的名人传记。他的故事将唤起青少年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他的科学精神将激励青少年去思索,去实践,并引导他们向更高的层次去努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