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西宁蓝”是怎样炼成的

“西宁蓝”是怎样炼成的
2020年06月05日 03:57 新浪网 作者 新华每日电讯

  本报记者解统强、李劲峰

  “澄澈的蓝天和雪白的云朵相互映衬,特别低,特别透。”这是不少外地游客来到西宁后的惊艳感受。但很多人不知道,“西宁蓝”背后的艰辛和努力。

  近年来,地处青藏高原的古城西宁,大力开展工业减排、产业升级、清洁替代,推进植树披绿、智慧降尘、环境美化,空气质量逐年提升,连续多年位居西北省城前列。

  令人心旷神怡的“西宁蓝”,正成为幸福西宁的又一张城市名片。

  风卷“沙满城”

  夏日的清晨,行走在西宁南川河畔的麒麟湾公园,休闲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一大早出门,穿过郁郁葱葱的树林,大口呼吸蓝天白云下的新鲜空气,是市民张永胜每天的“幸福时刻”。

  西宁平均海拔2200多米,属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大陆性气候,雨热同期,日照较强。气象专家介绍,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对光的散射和吸收作用没有低海拔地区强烈,这就使蓝光的穿透力更强,让天空更蔚蓝。

  “但过去西宁的天空,并没有这么现在这么蓝。”张永胜说,“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西宁市地势是两山夹一城,过去光秃秃的南北两山水土流失严重,大风一起就卷起沙尘,遮天蔽日。

  “我们的大气污染物主要以大颗粒的PM10为主。”西宁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余学英说,大风扬沙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和周边污染物输送,加上地形条件影响等因素,致使城区PM10浓度不断升高。

  一方面,高原风力大,卷起沙尘漫天飞。同时曾经因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污染物增长,加上燃煤锅炉的浓烟、激增机动车的尾气、城市建筑工地的扬尘,导致大气污染。

  另一方面,受青藏高原河湟谷地的狭长低洼地带的地形影响,气流沿较低地势从河湟谷地东西两个方向进入市区,导致沙尘等污染物在西宁聚集,不易消散。严重时,西宁市一年中空气质量不达标天数接近100天。

  让高原古城天更蓝,成为近300万居民共同的呼声,也是这座城市必须破解的难题。

  污染“大减排”

  二氧化硫,排放超标!

  通过在线监测,去年5月,西宁市环保部门发现青海江仓能源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一个焦炉烟囱排放口二氧化硫出现持续性超标排放,超标幅度超过30%。

  执法人员随即进入现场核查,发现是焦炉窜漏所致,随即责令企业采取补漏措施,立即整改,尽快实现达标排放,并罚款10万元。江仓能源超标排放的查处案例,也成为西宁市近年来铁腕惩处各类违规排污的缩影。

  减少违规排放,必须惩处治标,也需技改治本。仅去年以来,西宁市整合投入各类资金30亿元,投入包括江仓能源焦化厂有机废气治理、华能西宁热电超低排放改造等项目,从源头减少工业废气污染物排放。

  经济结构调整中,西宁市将包括青海桥头铝电股份有限公司5台火电机组等在内的一批产线、产业坚决关停,重点聚焦锂电、光伏光热、高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大力推动发展美丽清洁产业,替换传统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现在,西宁锂电池产业达到全国总产能三分之一。

  走进西宁市甘河工业园区,大片的翠绿、嫩绿、深绿映入眼帘,这片原本工业废气排放的重灾区摇身变成了美丽公园。园区改造中,西宁市舍弃每年170多亿元的工业产值,将6540亩的工业用地用于建设园博园。

  老旧社区内,一排排煤房结束历史使命,被拆除改成花园庭院。今年春节,西宁市城西区祁连山铜矿家属院83岁老汉罗彩芹,终于告别使用20年的铁煤炉,接通供暖天然气。罗彩芹家40平方米的小屋里,新装的暖气片让屋内暖意融融,“通暖后不仅屋里舒服,也不用隔三岔五就下楼背煤啦”。

  利用青海清洁能源丰富的优势,西宁市大力推进实施“煤改电”“煤改气”,推广纯电动车应用。先后划定166平方公里的禁煤区,五年累计完成上千蒸吨“煤改气”任务,成为我国北方燃煤锅炉率先“清零”的城市。市区新增和更换出租车、公交车,全部使用纯电动车,未来四年内,城区公交线路全部由纯电动车运行。

  一系列减排举措,让西宁大气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近5年来,西宁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污染物减排量分别达33%、39%、84.1%。PM2.5、PM10、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浓度较2015年分别下降10%、26%、42%。

  绿衬“西宁蓝”

  实现“西宁蓝”,既要减少排放,也得治理扬尘。过去30年来,西宁市重点开展南北两山绿化,采取划片承包、广泛参与等方式,在半干旱气候、湿陷性黄土中,破解“种棵树比养孩子还难”等诸多挑战,“两山”森林覆盖率从最初的7.2%,到现在提升到79%,

  “通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5%,实现从缺林少绿到绿水青山的逆袭。”西宁市副市长陈红兵说,目前“高原绿”已实现对西宁“一芯两屏、三河六岸”整体生态框架的全覆盖,“绿水青山正变成我们的金山银山”。

  据测算,仅“两山”披绿每年可滞尘超过7.5万吨,比1989年滞尘能力提高了7倍多。余学英说,随着森林覆盖率的提升,西宁年扬沙日数从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每年7天左右,到近十年减少到平均每年不到2天,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高原绿、河湖清,也更加倒衬出“西宁蓝”的美。污水管网收集,中水回收利用,穿城而过的湟水河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水环境总体状况优。城内沿河而建的大块湿地、城区遍布的各类花园中,清澈水面倒映蓝天白云,形成水天一色的一幅幅山水画卷。

  工地与道路管护不善,也是城市扬尘飞舞的主因。“城中区一个建设工地扬尘颗粒物浓度超标,请马上安排检查和整改。”站在西宁市智慧化建设工地监控管理系统前,工作人员发现一处监测数据异常后,马上发出指令安排处置。

  类似智能化手段,让西宁在提升城市治理智能化过程中,不断提升城市清洁度。目前全市建筑面积过万平方米的工地,都要在车辆进出口和扬尘产生区域安装监控装置和喷淋系统。道路扫地清洗、喷雾降尘实现全覆盖,市区机械化清扫率达93.6%。

  一系列减排、添绿、降尘举措中,“西宁蓝”正悄然回归。2019年,西宁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连续5年来,西宁空气质量排名居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前列。

  “西宁蓝”正成为“幸福西宁”的最美底色。现在漫步在西宁市的街头巷尾,花团锦簇的城市道路林荫、鱼鸟共生的湿地公园,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构成最美的“西宁印象”。

  “过去西宁漫天‘灰’,让我们在外地亲戚与游客面前都‘灰头土脸’。”市民张成庆说,现在西宁城到处都是蓝天碧水美景,着实让大家“扬眉吐气”,“更有脸面、更有信心欢迎八方游客,来感受美丽西宁。”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高原青海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