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孔子故里追寻千年“小康”梦

孔子故里追寻千年“小康”梦
2021年06月15日 02:57 新浪网 作者 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济南6月14日电(记者张武岳、张昕怡)孔子诞生地山东曲阜尼山镇,一座72米高的孔子像无声矗立。在他目光所及的范围内,一个小村庄正循着古代先贤们所描述的“小康”图景,将美好向往变为现实。

  当记者走进尼山镇鲁源新村村民李祥英家中时,发现她家有些特殊:三层的别墅小楼,好几个房间被精心布置一番,改成了民宿。“俺村现在真不孬,经营民宿两天挣的钱,就能赶上过去种粮食一年的收入,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李祥英笑着对记者说。

  当地村志表明,鲁源村所在地,旧时称昌平乡。春秋时期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此任鲁国昌平陬邑大夫。

  过去,由于地处山区和水库库区,村里缺乏支柱产业,村民长期以种粮和外出务工为生,收入有限。“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小康’是什么,当时想都不敢想。”村民冯长玉对记者说。

  孔子像所在的尼山圣境景区为鲁源新村奔向小康带来契机。

  2019年,该村实现整体搬迁和统一规划,2800余人搬进了788套新房。部分村民住进乡村新居后,将部分房间装修成民宿,满足了景区游客在附近住宿的需求。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村里不少民宿都会住满。开民宿、办农家乐、在景区做讲解员……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吃上了“旅游饭”。

  李祥英的儿子在距离村子不远的邹城市工作。“儿子刚上班,买房购车都是我‘资助’的”。李祥英说,夫妻俩不再为生计奔波,还能帮儿子置业,日子越过越好了,这是自己眼中的“小康”。

  “除了发展民宿外,村里2018年底就成立了物业管理服务公司,专门为尼山圣境景区提供物业管理、保洁保安和用工服务。”鲁源新村党总支书记刘承彪介绍,现在物业公司走上正轨,吸纳了100多名本村村民就业。

  在儒家思想中,“小康”指的是人民富裕安康的社会局面。《礼记·礼运》记载:“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是谓小康。”

  古往今来,中国人一直在追寻“小康”社会。在鲁源新村,“小康”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富足。

  行走在村中,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村里的文明卫生示范户的大门上都有一副木质楹联。村妇女主任孔凡玲介绍:“这是邀请书法家为村民书写的,把家风融入楹联中,潜移默化影响村民的行为方式和村风民风,激励大家向示范户学习。”

  在村里的孔子学堂,记者与村民们一起聆听了一堂由儒学讲师带来的课程。这堂课通过多个历史故事和现实案例,引导村民树立勤劳致富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理念。“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授课和交流,用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力量,引领社会新风尚。”儒学讲师王娟说。

  闻弦歌而知雅意。2000多年前,孔子的诞生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儒家思想历久弥新,跨越千年照进现实,也映射在鲁源新村村民奔小康的道路上。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