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科学用眼 防控近视

科学用眼 防控近视
2020年04月01日 22:32 新浪网 作者 独孤虹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近视人数多达6亿,据统计,大中小学生近视比例为:小学生45.7%,初中生74.4%,高中生83.3%,大学生则高达87.7%,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青少年近视现象已呈低龄化且近视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除源于先天因素之外,和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用眼习惯也存有相当大的关系。

  为切实加强新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了很多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比如教学用书及家庭作业使用电子版不能超过30%;小学二年级之前不能布置家庭作业;每月调整学生座位,每学期调整学生课桌椅高度;严格组织全体学生每天上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监督并纠正学生不良读写姿势,确保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等。相信,随着《方案》条例的逐步落实到位,我国青少年近视率肯定能得到有效控制。

  

那么,近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

  科学用眼 防控近视

  要弄懂什么是近视,首先要对眼球的解剖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眼睛的结构类似于我们常见的照相机,光线透过照相机镜头,聚焦在底片上,形成多彩的图像。眼睛也有镜头和底片,在眼睛放松的状态下,外界的平行光线经过了眼睛的“镜头”(角膜、晶状体、玻璃体)之后,聚焦在“底片”(视网膜)上,这种屈光状态就称为正视;如果眼睛在放松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过眼睛的“镜头”后聚焦在“底片”前面,这就是近视。

  科学用眼 防控近视

  根据现有的研究,近视眼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环境、遗传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我们很难控制,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后天环境因素的干预,降低近视发病率,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保证青少年每天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

  其次,是限制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及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能够诱发近视,或者快速加深已经有的近视度数。

  

科学用眼 防控近视

  

那么,青少年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或使用方式不恰当造成近视,又该怎样避免呢?

  科学用眼 防控近视

  首先,使用电子产品时,电子产品不能离眼睛太近,应保持电子产品的高度与视线在同一水平上;避免长时间低头或者抬头看电视或电脑;

  其次,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要保证室内光线充足、柔和;另外,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要控制,每半小时,应该让眼睛休息5-10分钟,太小的宝宝,尽量少用电子产品。

  由于人们在使用电子产品时,眼睛一直处于紧张状态,除了会对视力发育产生影响,眨眼次数也会明显降低,这样,眼球表面的泪液会减少,就可能出现眼睛酸涩、胀痛、怕光、发痒、发红、有异物感等症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干眼症和视疲劳现状,所以,避免青少年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非常重要。

  已经得了近视儿童青少年,随着生长发育,近视度数大多会有加深,所以,家长应帮助孩子努力把近视的危害降到最低,遵循医生建议,采取科学的方法延缓近视发展的速度。

  科学用眼 防控近视

  对于近视的孩子,我们建议,每三个月做一次视力检查,采取医学验光,并测量相关的眼生物学参数,包括眼轴长短,角膜屈光力等等。依据这些检查数据和孩子的验光度数,家长可带孩子到专业的医疗配镜机构给孩子佩戴合适的眼镜。需要强调的是,若眼镜度数不合适,是会加快孩子近视发展速度的,所以,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能随便跟别人换眼镜戴。

  大于600度的近视称为高度近视,高度近视除了看近物不清楚外,还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及严重的眼底病变,包括眼底视网膜脉络膜的大片萎缩,黄斑变性、眼底出血和眼球过度生长而形成的后巩膜葡萄肿等,高度近视患者发生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的可能性也较正常人高很多,且极可能引起严重不可逆性视力丧失。所以,应尽可能降低青少年的近视度数,防治近视并发症。

  

科学用眼 防控近视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度数的增长速度呢?

  科学用眼 防控近视

  首先应从生活习惯和用眼习惯上做起。家长要培养孩子正确的坐姿(眼睛距离书本一尺,胸前距离课桌一拳,指尖距离笔尖一寸),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走路、吃饭、坐车、卧床不看书;看书学习时,要保证房间有合适的光照度;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用眼卫生、饮食营养应均衡、应保证充足睡眠等等;

  其次,可使用一些特殊的眼镜和药物。目前,能够延缓近视度数发展的方法主要有低浓度阿托品滴眼药和佩戴角膜塑形镜。这两种方法,都需要到正规医院验光检查后,经医生评估方可使用,使用期间需要定期复查,以确保疗效、避免并发症。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建明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