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经济导报:“绿动两山”二十载,秀山丽水正青春

中国经济导报:“绿动两山”二十载,秀山丽水正青春
2020年08月06日 16:33 新浪网 作者 e媒体

  丽水风景正好。丽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湛蓝的天空、碧绿的湖水、青翠的山林、清新的空气、五彩的田野、美丽的城市、幸福的人民……”这是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丽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历史总是在千百万人的奋斗中铺开恢弘画卷。时针慢慢拨回,2000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复丽水撤地设市;同年7月19日,丽水市正式挂牌。迄今为止,丽水撤地设市已20周年。

  丽水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东南与温州市接壤,西南与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毗邻,西北与衢州市相接,北部与金华市交界,东北与台州市相连。丽水历史悠久,古称“处州”。1949年设丽水专区,1968年改称丽水地区,2000年撤地设市改称丽水市至今。截至2019年末,丽水市户籍总人口270.77万人,辖莲都区、龙泉市、青田县、云和县、庆元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其中景宁是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岁月无声,但又在真实地记录一切,见证一个区域的成长。于浙江丽水而言,有很多含金量很高的金名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摄影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气候养生之乡、中国天然氧吧城市、国际休闲养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优秀综治城市……这些都成为丽水的真实写照。

  天生“丽”质

  秀山丽水,天生丽质。丽水的森林覆盖率超过80%,生态环境质量连续16年居浙江第一;水环境质量列全国第15、空气质量列全国第7……

  绿色,是丽水的底色,是丽水的亮色,更是丽水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作为“两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丽水牢牢守住生态底线,创建百山祖国家公园,打造浙江最美大花园核心园,努力成为“高水平和高质量”的重要窗口。

  20年来,丽水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理念先行,一以贯之;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打造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城乡建设逐步加快,美丽城乡和谐交融,区域综合实力上新台阶。如今的丽水,正向着“成为全面展示浙江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成果和经验的重要窗口”目标阔步前行。

  2001年,丽水批准实施《丽水市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2008年,丽水市在全国率先编制发布《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14年,丽水市正式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20年,创建百山祖国家公园。

  丽水的天生“丽”质,在生态旅游业方面颇为明显。撤地设市初期,丽水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旅游业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来培育。近20年来,丽水旅游业一直呈高速发展态势。

  2005年,丽水全市只有1个国家4A级景区,而目前,缙云仙都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古堰画乡5A资源价值和景观质量通过省级评审。如今,丽水已经创成2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高等级景区数量跃升至浙江省前列。

  丽水乡村旅游大放异彩,以“丽水山居”为特色品牌的民宿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丽水市创建农家乐综合体模式”荣获“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奖”;2019年4月,“丽水山居”民宿区域公用品牌集体商标注册成功,成为全国首个地级市注册成功的民宿区域公用品牌。

  20年来,丽水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不断壮大生态旅游第一战略支柱产业,让文旅产业成为了丽水最大的经济增长点。2000年,丽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只有133.5万人次,而到了2019年,则达到了2000年的58.4倍,为7795.7万人次。全市旅游总收入也达到了2000年的127.9倍,为781.04亿元。

  丽水高标准建设“诗画浙江”鲜活样板,以及世界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打通了“两山”转换的新通道。随风凭借力,一举胜高楼。丽水也从浙江省旅游业发展起步最晚的地区之一转变为全省转型全域旅游、智慧旅游的新高地。2017年,丽水市九县(市、区)全部列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名单,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莲都区、景宁县已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

  20年来,丽水市以“绿”为底色,注重把生态环境优势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机融合,以“生态、休闲、养生”为主题,按照“市域景区化、乡村景观化、生活方式品质化、服务全程化”的思路,积极探索生态旅游业带动城市科学发展的新路子,让丽水真正尝到了旅游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建互荣的巨大红利。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天生丽质”的丽水,在绿色的大底色下还有着红色底蕴——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红色,并实现了“红绿”融合发展。

  丽水是浙江省唯一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区的地级市。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刘英、粟裕等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缔造了伟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近年来,丽水将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作为推动“红绿”融合发展的不竭动力,让“红色浙西南、绿色新丽水”品牌更加闪亮。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红色光芒映在绿水青山间,折射出点点金光。

  2019年2月,丽水市委召开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践行活动大会,提出以实际行动弘扬践行伟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让红色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为“丽水之干”注魂、赋能、立根。从北到南,自白云山麓跨瓯江前行。这座千年古城稳稳地向四周扩张,条条街道交织成网,幢幢楼房拔地成群,而后伴着山山水水,呈现出越来越现代化的容颜。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昔日陶渊明笔下如梦如幻的桃花源,如今却成为星罗棋布于处州大地的真实田园,旖旎风光随处可见。

  “两山”丽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20载筚路蓝缕,20载春华秋实,丽水提振“秀山丽水图自强”的精气神,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发展成就。丽水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6年位列浙江省第一,农民收入增幅连续11年位居全省首位,连续15年荣获省级“平安市”称号……2018年4月26日,中央领导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丽水多年来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所取得的成绩。

  20年来,丽水坚持绿色发展战略不动摇,表现在经济发展上,就是不断构建生态经济体系,为浙江省乃至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经济体系构建贡献了丽水经验。作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丽水交出了一张“两山”转化的优秀答卷。

  生态工业上,2014年,丽水在全省率先出台《生态工业发展负面清单》,对工业发展实行准入管理。同时,依据《丽水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明确全市1.7万平方公里区域内,95%以上的土地为禁止进入区和限制进入区,不再发展工业。对于工业存量,则严格依据环保要求铁腕整治。2015~2018年,全市整治“低小散”企业3200多家,每年减少重污染、高能耗工业产值100多亿元。

  摒弃“黑色GDP”,发展“绿色GDP”,丽水用不到5%的土地,交出了一份份亮眼成绩单:2019年末全市工业增加值448.7亿元,年均增长12.9%。规上工业企业由20年前的不到300家,增加到2019年的1112家。

  生态农业上,作为全国首个名特优新高品质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创建试点市,丽水立足绿色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新型生态农业富民产业,形成了菌、茶、果、蔬、药、畜牧、油茶、笋竹和渔业九大主导产业。2019年,丽水市九大主导产业产值达到122.3亿元。丽水农村电商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拥有“中国淘宝村”29个、“全国电商百佳县”7个,成为全国首个农村电商全域覆盖的地级市和全省唯一的农村电商创新发展示范区。

  公用品牌上,打造了全国首个地级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丽水山耕”从产品检测、标准生产、创意研发、产品精深加工、金融服务等方面,全方位解决农业主体在生产、流通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打造了“1+N”的全产业链一体化公共服务支撑体系。

  “丽水山居”,则是全国首个地级市民宿区域公用品牌。2019年,全市农家乐及民宿共有3765家,接待游客3609.5万人次,实现营业总收入37.6亿元。目前,丽水全市建成“美丽林相”1000万亩、“美丽田园”农业景观带28条、休闲观光农业区327个、A级景区村12个。全市共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2个,获得“中国最美田园”“中国美丽乡村”“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25张国字号“金名片”。“云和师傅”“松阳茶师”“缙云烧饼师傅”“景宁畲乡大嫂”“庆元菇乡师傅”等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品牌不断涌现。

  民生工程上,实施了滩坑移民工程、玉溪引水工程、水陆空交通建设;建设丽水中学、丽水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构建高质量教育;打造城区居家养老中心、农村老人食堂创新养老体系以及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处州公园、滨水公园等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还有城中村改造、下山脱贫安置点等为居民提供住房保障;通过两家三甲医院、城乡医疗体系(医共体)构建完善医疗体系;通过五水共治、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养老城市创建等,让丽水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撤地设市20年来,丽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及全省人民大力支持及自身努力下,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群众生活大大提高,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一个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新丽水已在浙西南大地上崛起。

  2019年,丽水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6.61亿元,是2000年的10.8倍,财政总收入达到228亿元,是2000年的10.62倍,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46437元,是2000年的17.54倍,农民人均收入达21931元,是2000年的5.83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1.6转化为2019年的6.838.754.5,从“二三一”结构调整到了“三二一”结构。

  当下,站在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重要历史关口,丽水始终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两山”理念,做到“发展服从于保护、保护服务于发展”,创新运用好“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这三把“金钥匙”,推动GDP和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规模总量协同较快增长、GDP和GEP转化效率持续较快增长的“两个较快增长”,全面奏响新时代“丽水之干”最强音,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奋力开辟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推动丽水发展实现新跨越。

  "问海"丽水

  “问海借力”是丽水三把“金钥匙”中的一把。当前,丽水正紧紧抓住并用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特别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海外华侨的资源优势和山海协作的机制优势,以实干提升自身的优势和实力。

  2002年,丽水开启“山海协作”大幕,问海借力;2004年,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开幕,以文化为媒,走向世界;2017年,首届世界丽水人大会举行,汇聚世界丽水力量;2019年,浙西南革命精神奏响“丽水之干”最强音,更为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

  早在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中央领导作出了全面实施“山海协作”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其列入“八八战略”,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丽水不断加强与宁波、嘉兴、湖州等协作市的合作,先后与3个市、27个发达县(市、区)和高新产业园区结对。近五年,丽水依托“山海协作”工程,问海借力,共引进项目1010个,到位资金799.92亿元,建立省级共建产业园10个,实现了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全覆盖。宁波与丽水携手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地市层面的“宁波丽水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共同将九龙湿地打造成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的示范项目。总投资135亿元的“万洋低碳智造小镇”,莲都-义乌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已雏形初显。

  丽水依托“山海协作”工程,借船出海,在协作市建设“飞地”22个。平湖·青田山海协作“飞地”产业园“消薄”新模式,是嘉兴-丽水山海协作升级版的大胆创新,获得了中央和浙江省委的充分肯定。

  同时,宁波杭州湾新区丽水工业园首期已启动100亩,而杭州未来科技城丽水海创园已完成项目建设。此外,丽水无水港至宁波港海铁联运建设所形成的对外开放大通道,让丽水与海的距离更为咫尺。

  丽水与协作市在群众增收和社会事业上的合作项目多达675个,到位资金1.5亿元,开展劳动转移培训9.7万人次。

  “山”“海”双方在文化、卫生健康、教育、旅游等领域已签订了23个专题合作协议。丽水市与长三角研究院合作向纵深拓展。宁波、嘉兴、湖州三地市援建丽水提质丽水教育、妇幼保健等事业,出资建立山海协作产业引导基金,有效推进丽水生态产品价值的释放和兑现。

  今天的丽水,正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特别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历史性机遇,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以“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奋力书写“两山”时代“红绿”融合发展的“山海传奇”。

  "活力"丽水

  撤地设市的20年,也是丽水充满活力的20年。改革的“汽笛声”响彻瓯江,让充满激情的“丽水号”航船在时代的巨浪中御风远行、乘风破浪。

  林权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农村扶贫改革、农村电商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这些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不仅激活了绿水青山的潜力,释放了绿色发展的动能,更为中国、为世界探索出一条通向未来的新道路、一种推动历史的新模式。

  从2002年起,丽水不断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和有偿使用制度,对全域的水流、森林等自然资源进行确权登记。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健全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制度及天然气市场化定价机制。积极探索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水资源管理配套制度建设。

  丽水在全国首开水电资源开发权有偿出让的先河。2002年,遂昌、景宁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开展对水电资源配置市场化工作的探索和实践,规定新开发水电项目的资源开发使用权实行公开招标和有偿出让。

  作为国家公园改革试点,丽水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公园设立标准试验区,率先在全国开展国家公园设立标准的试验检验工作,提炼出8项具有国家代表性、完整性、原真性、典型性的优势,为探索南方集体林区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健全和完善国家公园设立标准提供了重要实践意义。

  作为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启动大花园建设管控标准编制。遂昌、龙泉、云和3县成功入选全省第一批(10个)大花园典型示范建设单位。

  据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于2018年7月发布的《丽水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和生态资产核算研究报告》核算:2006~2017年,丽水市GEP从2096.31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672.89亿元,增加了2576.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幅为86.7%;2017年丽水市GDP为1298.20亿元,是2006年的3.6倍,实现了GDP与GEP双增长、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

  近年来,丽水更是作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制定了全国首个市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召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际大会,完成全国首个村级(遂昌县大田村)GEP核算评估、探索政府购买生态产品机制……一系列改革举措,让丽水的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改革激活了丽水的“绿色基因”,释放了强大的绿色发展动能。20年来,丽水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核心战略定力,立足生态这个最大的优势,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两山”拓路。

  20年来,丽水通过开展“扶贫改革”“农村金改”“林权改革”“河权到户”等改革创新,形成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丽水经验”,并成为中国改革的“丽水样板”,在全国进行推广。

  如今,改革俨然已经成为了丽水的又一张“金名片”。20年来,丽水充分发挥重大改革试点的“亮点效应”,以试点为“切入口”,打造丽水改革新特色,不断擦亮丽水改革“金名片”。仅2019年,全市就新增36项国家级改革试点、78项省级改革试点。

  "展望"丽水

  8月5日,在丽水市庆祝撤地设市20周年、纪念“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之际和全面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奋力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丽水市委四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举行。

  丽水市委书记胡海峰表示,20年来,历届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一张白纸绘蓝图,一腔热血趟新路,一心一意谋发展,一以贯之搞建设,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中趟出了绿色发展的崭新道路,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中实现了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建设了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激发了加快发展的新兴动能,在决胜脱贫攻坚中实现了人民生活的明显改善,在加强党的建设中凝聚了奋斗实干的强大合力。秀山丽水焕发出勃勃生机,处州大地发生了辉煌巨变,迎来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前景。

  会议指出,打造“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要贯彻“八个坚持”基本要求:

  ——坚持高扬“丽水之干”的奋斗旗帜。

  ——坚持以高质量绿色发展为历史使命。

  ——坚持以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为战略任务。

  ——坚持在高质量发展前提下实现必要适度的高速度增长。

  ——坚持以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

  ——坚持自觉全面运用三把“金钥匙”的政策策略。

  ——坚持以浙西南革命精神注魂赋能立根。

  ——坚持以制度建设现代化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胡海峰指出,要科学、系统、准确地把握“八个坚持”,锐意进取、大胆实践,不断开辟丽水发展的新境界。打造“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需要全力推进具有鲜明时代性、重要战略性和地方标志性的重点工作,加快形成能够支撑长远发展、引领全局变革的重要成果。要着重推动十二方面工作:

  ——以创建国家公园推动建设大花园最美核心区;

  ——以构建“一带三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以平台“二次创业”推动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

  ——以创新人才科技工作推动打造发展强劲引擎;

  ——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推动开辟“两山”转化新境界;

  ——以坚定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推动构划区域发展快行线;

  ——以高质量全面接轨上海推动市域新一轮全方位扩大开放;

  ——以改善提升低收入群众民生福祉助力乡村振兴;

  ——以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以教育提质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提升为重点推动民生事业大发展;

  ——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丽水;

  ——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合力。

  胡海峰表示,面对确保“两手硬、两战赢”的艰巨任务,肩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造“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的崇高使命,丽水全市各级党组织将勇当攻坚克难的战斗中坚,广大党员干部将勇做摧城拔寨的开路先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满怀信心投身“丽水之干”,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聚精会神加快经济发展,众志成城谱写更加精彩的新时代篇章。

  从前,丽水人民穷在山上、苦在路上,山重水复成为了人们奔向小康大道的“拦路虎”。如今,秀山丽水、天生丽质,清风绿水成为了丽水绿色发展的“强大引擎”。

  “20岁”的丽水活力正劲,青春正当时。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