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大视野丨雄安“新驱”:保险业的下一城

大视野丨雄安“新驱”:保险业的下一城
2019年07月11日 10:30 新浪网 作者 今日保2017

  撰文丨燕梳志

  世界保险业的中心在东移,中国保险业的下一支潜力股是哪一城?

  回首先驱。

  1979年,中国人保从停办多年到恢复营业设立深圳支公司;1982年,深圳有了第一家境外资本的保险分支机构—香港民安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1988年,平安保险在蛇口诞生……从保险复业的开局,深圳就走在了开放前沿。

  再观未来。

  谁是未来之城?谁是下一个深圳?谁又能承载保险业保障服务新角色的落地?四下张望,特区雄安乎?

  1变革之风:“抢险大戏”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政策层面,6月30日《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已经结束,近期修订完善后将正式下发实施。

  这不仅预示着这个未来之城即将迈入实质性大面积施工建设阶段、迅速掀起热火朝天的基建高潮,也预示着这个未来之城保费增长即将迎来井喷期,成为保险业成百上千亿的真金白银的“金矿”

  风已起,各家财险巨头早已闻风而动、虎视眈眈、垂涎三尺,“抢险大戏”已经上演。

  近期,随着平安财险成功拓展千年大计第一标暨雄安大项目第一单、保额逾32亿元的“国家电网2019年张北-雄安特高压工程保险”项目,更是把诸多财险巨头在雄安群雄逐鹿的“抢险大戏”推向了高潮。

  但坊间传闻是,这一诸多财险巨头争相抢夺市场和传统粗放的风险保障和事后理赔服务现状和招标者开始预想的效果相行甚远。

  那么,雄安新区对保险业的期待是什么呢?保险业又应当如何赢取新区监管部门的支持,秉承什么样的理念和创新思路来开展保险创新,以更精准地满足雄安新区的保险创新需求?

  这已成为横亘在行业和雄安新区之间的一道“鸿沟”。

  如何跨越“鸿沟”?

  2观现状:保费贫瘠、保险主体亟待转型

  雄安的现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3.92亿元总量贫瘠财险保费和传统粗放风险保障模式一统天下的尴尬现实。

  为何叫尴尬现实?先一观保费的对比数据:

  雄安:2018年,雄安新区财险市场保费规模3.92亿元,占整个保定市场的5.01%,占整个河北市场的0.69%。

  深圳:2018年,深圳财险市场保费规模380.35亿元,占整个广东市场的27.51%。

  基于这组数据的基本判断是:

  雄安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相比,保费贫瘠体量甚小,与千年大计的设立定位极不匹配;

  也预示着与深圳相比,雄安新区的财险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有着无限的想象和发展空间。

  再看风险保障和服务模式:从风险保障提供方来看,主要以在当地成立的人保、平安、中华联合、太平样等分支机构为主,其他23家保险主体在新区没有成立分支机构,以销售团队的形式拓展业务。

  同时,亦有保险巨头在新区成立了“服务雄安新区建设项目组”。如,人保已在雄安新区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中国人民保险集团服务雄安新区建设项目组”,平安和太平洋也成立了雄安新区筹备组,中国人寿也拟在雄安新区成立“服务雄安新区项目建设办公室”

  从保障和服务模式看,上述险企依旧是采取依托传统的保险产品提供风险保障和事后赔付模式,尚未真正实质性的介入事前风险防范和事中风险管控。

  同时,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保险社会管理功能尚未得到凸显和有效发挥,保险主体尚未实现由传统的风险保障者向风险管理商的转变。

  显而易见,这种传统简单粗放的风险保障模式难以满足这座国际标准、高点定位的未来之城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服务创新需要。

  3明未来:创新高地

  观现状以明未来。

  未来,雄安一定会成为保险业的下一个深圳,甚至成为以商业保险为核心的市场化社会治理体系机制创新高地

  根据国家规划,雄安新区将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规划建设方针,以建设一座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现代新型国际一流社区为落脚点,将把雄安新区着力打造成为集智慧新城、生态新城、高端新产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推进体制改革、全方位对外开放为一体的未来之城。

  雄安,未来可期。

  展望一:雄安,保险业的下一个深圳

  规划纲要显示,雄安新区建设用地总规模将达到530平方公里,按照1万人/平方公里的控制目标,常住人口将达到500万。

  尽管2018年深圳常住人口1077万,是未来雄安规划人口的2倍,但考虑到530平方公里大面积城市建设衍生的数百亿的财产险需求,雄安财险市场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发展空间,媲美深圳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将指日可待。

  财险都如此,何况寿险乎。

  展望二:雄安,以商业保险为核心的市场化社会治理体系机制创新高地

  作为我国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将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和样板试验田。毫无疑问,小政府、大社会,将会成为未来雄安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治理的新模式。

  展望三:雄安,新的“中国方案”

  西方发达市场治理的历程表明,商业保险是市场化经济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也是未来市场经济下经济社会治理的主流发展趋势。

  是故,雄安新区小政府、大社会的定位,以及无与伦比的政策体制机制创新优势,将为我国保险业充分挖掘社会管理功能,创新探索协助政府、服务经济社会治理的新模式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和试验基地。

  展望未来,雄安不仅将成为下一个保险业的深圳,也必将成为保险产品创新、社会管理功能充分发挥、以商业保险为核心的市场化社会治理体系机制创新高地。

  4看脚下:安全生产管理创新模式

  现状已知,未来可期,何为切口?

  亦是一句话,

  雄安,处处期待与呼唤以商业保险机制为核心的一揽子社会治理体系机制创新

  这个创新的最前沿是安全生产管理创新模式。

  《今日保》获悉,随着雄安新区即将进入实质性大面积城市开发建设阶段,预计将有二十多万的工人入驻容东片区参与施工建设。

  基于雄安新区小政府、大社会的定位,现有监管人力根本难以满足新区工厂和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需求,迫切需要引入市场化的社会化治理机制,构建以商业保险机制为核心的社会化治理体系,以在大面积城市建设背景下,协助新区政府做好以安全生产管理为核心的经济社会综合风险管理。

  今年以来,雄安新区安全监管局围绕工程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体系创新,已经召集各大财险巨头和重点工程业央企召开了数次研讨会。雄安新区安全监管局《关于通过保险机制加强雄安新区安全生产管理的指导意见》的函在各大财险巨头总部竞相传阅。

  该指导意见提出:

  要形成政府监管风险、企业管控风险、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三位一体”良性互动的安全生产管理创新模式;

  并强调将保险的风险管理核心功能和费率杠杆的激励约束机制全流程嵌入到雄安新区的安全生产管理中,实现由“后契约”管理模式向“前契约”管理模式转化。

  也就是说,雄安新区政府监管部门希望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社会管理功能,建立起以保险公司为纽带,市场化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体系为核心,能够涵盖宏观政策体系、政府监管体系、保险产品体系、安全管理服务体系在内的一揽子社会安全生产治理体系。

  进而,实现以保险创新带动雄安新区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创新,促使新区企业风险管控水平的有效提升和事故率的明显下降。

  5后记:修内功才能取真经

  在雄安上演“抢险大戏”的序幕里,有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在雄安新区安全监管服务局召开的工程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研讨会上,市场上数得着的几家财险巨头提供的新区风险保障和风险管理服务方案,尚未有一家得到新区政府部门的认可。

  从雄安新区对保险业参与新区经济社会综合风险管理创新的呼唤可以看出,政府和企业对保险的风险管理需求已经迈入一个新的阶段,光靠闭着眼提供最原始的基本风险保障,搞搞事后理赔已远远不够。

  甚至,再靠那种花拳绣腿、空泛而没有实质性内容和成效的事前风险防范和事中风险管理服务的经典话术已经“忽悠”不住政府部门了。

  保险主体如果要想深度参与雄安新区的经济社会综合风险管理,在激烈的新区保险服务供给竞争中分得一杯羹:

  就必须要安下心、扎下身深入研究梳理保险对象的各环节风险点,制定更加细化、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菜单式风险保障产品,并能在全流程风险管理服务上实现突破,切实建立起能够发挥实质风险管控成效的、针对各个领域各个风险节点的全流程风险管理服务。

  这一工作需要长期坚决地在人才和资本上进行长期投入,同时更要有完善的顶层设计、细致周密的规划与足够的耐心。

  站在国内外保险发展的历史轴上审视,我们会发现:保险创新,必定荆棘遍布,不会一帆风顺。

  要想实现转型升级,在保险创新上实现重大突破,就必须放大格局,淡化营销思维,深化研究创新思维;必须做到不畏,毫不犹豫地坚持创新。做到不虚,坚定不移地推动创新;必须杜绝花拳绣腿,深练内功,才能练就一身真本事。

  惟愿这一次,保险业能够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战略创新机遇,勇担千年重任,扛起创新发展大旗,通过雄安新区政府监管部门保险创新需求的倒逼,实现中国保险业的转型升级和华丽转身。

  

大视野丨雄安“新驱”:保险业的下一城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