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 封面专题

中国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 封面专题
2023年10月23日 13:10 新浪网 作者 时尚健康

  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一方面,生育水平下降,带来少年儿童人口数量的下降,使得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加大,从而推动人口老龄化;另外一方面,是人口的预期寿命提高,使得高年龄组人口存活得更多,从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更多。

  所以,人口老龄化是生育率降低和死亡率降低的共同结果,也是人口转变的自然结果。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会带来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并因此带来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在这个意义上看,人口老龄化是反映出国家发展水平得到提高的积极表现。老龄化程度更高的欧美、日本等,都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所以不用过分地把人口老龄化视作发展的危机。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有丰富的政策工具,全球范围的基本行动策略有两个:一是健康老龄化,一是积极老龄化。

电影《四个春天》剧照

  健康老龄化是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保障人口的健康,使得整个社会的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增长。如果健康预期寿命的增长快于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那么整个社会完全可以在人口不断老龄化的过程中维持着更加健康有活力的状态,可以由更多的健康老年人支撑社会经济体系,人口老龄化这样的人口结构变动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积极老龄化,是在健康老龄化基础上发展起的。我们不仅要关注老年人口的健康,也需要在老年人口得到充分的社会保障的同时,让其能够参与到社会生活来,保持着有活力的生活状态,使得老年人口能够成为这个社会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共同推动社会进步。这就是要实现积极和有活力的老龄化。

  一般观点会认为,人口结构老龄化及人口负增长,意味着社会劳动力数量下降,这种认识有些片面。老年人口年龄增长,并非就意味着衰老,也并非变成了需要被抚养的人口。老年人口年龄在增长,但他仍然具有相当的劳动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这就是老年人口的生产性。

  因此也产生了一个积极的理念叫作“生产性老龄化”,改变了老年人是社会发展的负担这样的刻板印象。生产性老龄化认为,老年人也具有生产能力,并将那些具有一定产出能力的老年人视为有益于社会的资产,从而在人口结构变动过程中继续维持国家和社会的生产性。

电影《四个春天》剧照

  特别是我国老年人口的主体是60-70岁、相对比较健康的低龄老年人口,我们应该让这些相对年轻、低龄又具有相当生产力的老人,发挥他们的所长,继续参与社会分工参加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

  只要能不断提高老年人口的经济参与率和社会参与率,实现一个“老有所为”的生活方式,老年群体也同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那么整个社会是能够在人口老龄化过程的同时,不会让社会的总人力资源存量萎缩,还能够保持相当充沛的生产能力。

  对于中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尤其应该重视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这其实构成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策略。实际上,世界上先期老龄化的国家,都在实践这种生产性老龄化的策略,例如退休年龄在逐步延长等,来适应人口结构变动应对老龄化的挑战。

  中国迅速步入老龄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人均预期寿命越来越长,现在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8.2岁,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83岁,老年人的数量大幅上升。其次是少子化,较低的生育率导致年轻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下降。第三是人口迁移,这使得人口迁出地,如农村、不发达区域的老龄化程度加剧。

  在我看来,中国的老龄化还呈现出“超级老龄化”和“复杂老龄化”的特点。超级老龄化呈现出超大规模、超快速度、超早阶段、超稳定结构的“四超”特征

  超大规模不用说,中国的人口基数造就了规模庞大的老年群体;超快速度是指,中国的老龄化速度比很多发达国家都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从2000年的7%上升至2022年年末的14.9%,这一数据的攀升仅用了22年,在全世界都是很快的速度;超早阶段是指,中国的老龄化是“未富先老”;超稳定结构是指中国的老龄人口在近几十年内会持续增加,而不是赶快多生几个孩子,人口老龄化就能够缓解的。

电影《妈妈!》剧照

  复杂老龄化是因为城市化、数字化与老龄化是几乎同步展开的,这就产生了如乡村老龄化严重、数字鸿沟等复杂的社会现象。

  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改变已经出现:从乡镇和小城市开始,各级学校招生减少;医院产科、儿科关闭合并;房地产行业前景低迷;老年人的医疗需求、生活需求、养老需求上升……各行各业都受到严重冲击,老龄化正在逼迫政策和产业布局实现转型。

  与此同时,社会上代际之间的认知更加割裂,年轻人对于生命的意义感和价值感的认知逐渐消解,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也比上一辈更加强烈,婚姻观、生育观也正在改变,也导致社会对人口结构的预期出现了较大偏差。

  可以预见,接下来几代人口结构可能产生巨大变化,上代人的经验在未来将完全不适用。我们需要参考过去20年间社会信息化转型的速度与规模,做好迎接社会形态将再次巨变的心理准备。

电影《妈妈!》剧照

  在过往几千年,中国的养老基本都不是问题。一是因为老年人数量少、寿命也不长,二是以前社会结构以家庭、家族为核心,大家庭中老年人占比小,年轻人养老压力小。但近百年来家族式逐渐解体,大家族变小家庭,小家庭也在进一步缩小甚至消失。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个人。从80后开始的一代独生子女可能就面临着2个人养4个老人、甚至1个人养4个老人的问题。

  在发达国家,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已经相对完善,独居老人、小家庭养老、独身养老非常常见。而在我国,当社会、家庭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时,养老也越来越变成个人的问题,可以预见,未来个人需要依靠社会化的服务来解决养老,日常生活、医疗、照护甚至临终关怀可能都需要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里面进行

  另外,之前社会形成的养老概念都是框在退休体制之下的,伴随着互联网和现代化的冲击,未来退休与不退休、工作与不工作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人们如何平衡老年的工作和生活,如何管理身体、管理时间、管理资产,也是在过往经验中没有出现过的全新挑战。

电视剧《人世间》剧照

  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变局是一个社会转型问题,绝不仅仅局限于靠谁养老、用什么钱来养的问题,社会必须在方方面面做好准备。

  在社会宏观层面,基础设施的适老化改造必须提上日程。其次是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我们需要在养老金之外增加社会福利、企业年金、商业保险等辅助养老保障。最后是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因为中国传统是靠家庭养老,随着家庭的迅速解体,我们的父母所能够享受到的家庭养老在下一辈很难享受了。如何构造新时代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同时,老年人的社交、消费和精神需求也值得被社会关注。现在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在寻找老龄化社会的转型机遇,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商业设施、养老机构,都面临重塑。这也意味着,从个人到国家,在面对老龄化变局时都需要积极行动。

  无障碍是社会适老化建设的重要理念,它不仅指对物质环境障碍的消除,也包含在社会、信息、服务等诸多领域实现可达、便利、适用的内涵。

  202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明确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这些年,我们国家在无障碍方面的政策、立法、规范等方面是突飞猛进的,但社会全体成员对这件事的认识还是不够的。就如现在一提到无障碍,大家更多想到的还是残疾人的事,许多人很难想象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无障碍设施,觉得老龄化离自己也比较远。

  毕竟我们身边生活的朋友同事或者能够看到的残障人士还是很少,虽然大家家中都有父母祖辈,但除非自己亲自照顾过或者长期住在一起,不见得每个人对于老年人需要无障碍设施的事情感受那么深。

电影《妈妈!》剧照

  无障碍的受益对象实际上是全体社会成员,因为每个人都会老,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典型生命周期。无障碍是肯定要做到适老化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也特别强调了无障碍和适老化环境建设相结合的要求。

  我们过去几十年社会发展速度很快,这也意味着变化很快,在很多需求、很多趋势还没有呈现出来的时候,相关建设已经完成了。以现在的城市建设为例,在马上要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的房子按照过去的标准建得差不多了。

  这一代的中年人或者是青年人,再过上几十年进入老年后,对生活质量肯定会有更高的要求,更需要自尊自主的体验。所以我们需要消除各种实体的、虚拟的,甚至服务上的、观念上的障碍,来确保大家实现平等便利。

电影《我爱你》剧照

  这些年,关于无障碍和老龄化的研究已经很丰富了,但我认为实施才是核心问题。无障碍环境建设一定是从源头上开始规划,从开始的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日常管理,都要和以后的社会生活环境变化同步,同时还要做成尽可能通用、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我们要以一个无障碍的环境来帮助老年人,迎接老龄化。无论是积极老龄化还是健康老龄化,无障碍都是标配。做不好无障碍,有需求的人无法融入社会生活,如何实现积极和健康的目标?

  很多人认为,发展养老服务,实际上就是开养老院。早年间养老行业可能也只关注像照顾高龄失能老人以及一些对家庭养老而言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关注老年人不能只关注高龄老人

  从刚刚退休的老人,一直到临终前的老人,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生理条件所产生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社会的养老服务供给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才能够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

  对于高龄老人、失能老人或者身体有重大疾病困扰的老人而言,他们的刚性需求是医疗和康复,我们要解决他们的病痛,帮助他们缓解痛苦、提高生命的质量,让他们有尊严地活着。

  而从55岁退休开始,一直到平均75岁后身体机能明显退化,在这个年龄段的老人,一般称之为活力老人或乐龄老人。他们相对年轻、有朝气、能跑能玩,要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就要充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像教育文化、旅游社交就是他们的刚需。

  幸福颐养老年游学团

  现在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已经越来越普遍了。我们有一个老年大学的学员,父母八九十岁了,都属于失能状态,她只能被“困”在家里每天照顾父母,其实也很压抑,她就想到老年大学来换个环境,后来就把父母都送到专业护理院,让他们既能得到专业照顾,也“解放”了自己,该上老年大学的时候上老年大学,该旅游的时候旅游,该来看父母的时候就来看父母。但前提是我们的社会能提供这样充足的养老服务

  像对活力老人或乐龄老人,首先要满足他们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第一,是满足他们对新知识、新领域的探索,帮助他们实现“老有所学”,从兴趣教育出发,陶冶人的情操,提高精神文化素养。第二,让一个人有幸福感,需要被别人认可,被社会认可。我们也会不断开展创新技能培训,比如,保险经纪人、模特、主播等,甚至帮他们找工作机会。第三,是帮助老人创造新的社交圈、活动圈,我们以活动为载体,帮助老人找到新的朋友、新的社交圈,为他们提供能够展示个人风采和魅力的舞台。

  老年大学里的学员

  这个年龄阶段的老人,上老年大学或者参加游学,一是为了满足自己年少时没有完成的梦想,退休之后就开始学各种文化艺术课程。二也是为了看看年轻时未看过的世界,体验不同的人生,他们能放下自己原来的社会角色,重新变换一个身份。

  所以,我们并不想说“养老”,而是说“享老”,享受的是退休之后的另一种生活状态。比如,不再需要朝九晚五的工作,子女也长大了不需要依赖父母了,生活压力也减轻了……老人可以按照自己内心所向往的去生活,可以发挥更大的潜力,这是多么好的一种状态。

  现在人均寿命延长了,之前学习、工作、退休这样三段式的人生轨迹开始发生变化,如果60岁退休、活到100岁,这中间的40年,你怎么办?如果你想到60岁时也能像老年大学里那些活力老人一样幸福,你需要什么?

  出门游学的老人

  第一需要足够的金钱作为保障,所以现在很多人买年金、保险金或者提前储备养老资产;第二要“储备”健康,在我们护理院有的老人90岁了还耳聪目明、每天喝二两小酒,有的70岁已经心梗、半身瘫痪了,健康是影响后半程生活质量巨大差异的重要指标;

  第三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如家庭、伴侣、闺蜜等,有自己的“朋友圈”或稳定的陪伴,你的幸福指数也会更高一些;第四还要有自己的技能和兴趣爱好,不仅让自己得到精神生活的满足,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也可能成为你创造机会或财富的一种手段。

  人生是要规划的,准备好了才能“享老”。

电影《四个春天》剧照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老龄化中国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