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哈尔滨:博物馆珍藏城市记忆,百年老照片探知哈尔滨中东铁路史

哈尔滨:博物馆珍藏城市记忆,百年老照片探知哈尔滨中东铁路史
2021年07月18日 15:56 新浪网 作者 张艺摄影

  

  哈尔滨旅游期间参观了黑龙江省博物馆,展馆内展出了大量珍贵的黑白老照片,介绍了上个世纪初大批的俄罗斯人到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时期的照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祖国的版图东北有自成体系的铁路网,以哈尔滨、沈阳为中心,主线滨州线、滨绥线和支线哈大线构成“丁”字型骨架。这就是一百年前沙俄在我国领土修筑的中东铁路。

  

  

  

  

  日俄战争后中东铁路被分成了两部分,“T”字形上面的一横归俄国,下面那一竖被日本接管,被称为“南满铁路”。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东北全境,整条铁路全部落到日本人手里,俄国人开始退出这个舞台。

  我们要铭记历史,祖国强大了,才不会被外来列强所欺负!牢记以史为鉴,勿忘先辈奉献,珍惜今朝和平。

  

  走进黑龙江省博物馆,迎面看到的主楼是一座欧洲巴洛克式建筑,为原俄罗斯商场旧址,为国家一级保护建筑。博物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始建于1906年,外表看上去修缮的焕然一新。

  

  一部中东铁路历史,就是旧中国的一部血泪史,更是中国东北的一部苦难史。当时西方列强,尤其是俄国和日本在中国东北,围绕着中东铁路展开一场又一场博弈和角逐,每一次的此消彼长都伴随着中国人民的血泪和苦难!我对中东铁路历史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想通过展馆里珍藏的老照片更加深入地了解一下。

  

  

  从大量的黑白照片和各种资料中可以了解到,当时西方列强,尤其是俄国和日本在中国东北,围绕着中东铁路展开一场又一场博弈和角逐,每一次的此消彼长都伴随着中国人民的血泪和苦难!

  

  

  当时修建的铁路铁轨

  

  

  中东铁路是中国东省铁路的简称。19世纪末,沙俄为了开发远东地区,跟当时的清政府提出从中国东北修一条铁路过境。沙俄当初的目的是寄希望于中东铁路占领东北,后来铁路修建期间大量工作人员及其家属移民至铁路各站点,一个个小城相继出现,包括哈尔滨、长春、大连、满洲里、海拉尔、扎兰屯、牡丹江等等。

  

  中东铁路高级官员合影

  

  中俄工人合影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东铁路一方面是中国近代屈辱的被殖民历史的见证,一方面又极大地促进了东北的工业文明进程。

  

  

  

  

  从这些黑白老照片中可以看到行人的衣着和街道、建筑完全不像在中国,还以为是欧洲的某个城市,但是这里确实是在哈尔滨。

  这些俄国人为中东铁路沿线留下了很多欧式风格的建筑物,包括火车站、教堂、警察局、俱乐部等等。如今这些建筑被统称为中东铁路建筑群,作为国家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也成为了铁路沿线很多小城的宝贵财富。

  

  建筑设计师哈伊尔·巴吉赤设计哈尔滨防洪纪念塔

  

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

  

在哈尔滨,提起米哈伊尔·安德列维奇·巴吉赤,市民一定觉得很陌生。可说起省博物馆广场旁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八区广场上的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松花江畔的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以及被移走的原哈尔滨火车站广场的苏联红军纪念塔,却没有多少人不知道。这些寓意深刻、设计精美的传世之作都是出自俄侨著名设计师巴吉赤之手。

  建筑师巴吉赤与哈尔滨

  

  在展馆内的黑白老照片中还了解到一位和哈尔滨有着不解之缘的俄罗斯建筑设计师哈伊尔·巴吉赤的一生。巴吉赤1926年考入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现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建筑专业。后来在哈尔滨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很多哈尔滨人引以为荣的建筑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巴吉赤1909年出生于海参崴,父亲是一名军人,母亲是一位将军的女儿。他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米哈伊尔读书时的绘画作品和绘图工具。

  

  米哈伊尔和妈妈、弟弟、妹妹合影

  米哈伊尔为哈尔滨做出了很多贡献。小的时候他的成绩优秀,不但经常在建筑专业竞赛中获奖,美术、体育、写诗、唱歌也样样出色。

  

  米哈伊尔英俊的他还一度想要当演员,但是窘迫的家境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甚至中途休学,打工补贴家用。1933年,米哈伊尔大学毕业,一年后结婚,婚后有了一双儿女:奥丽娅和安德烈。

  新中国成立后,巴吉赤出任哈尔滨市建筑工程设计院工程师,这一时期是巴吉赤事业的巅峰阶段,设计精品接连问世,成为哈尔滨建筑设计界有影响的设计师。

  

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虽然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巴吉赤先生早已不在哈尔滨,但由他设计的许多宏伟、庄严的建筑依然矗立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社会在进步,历史在传承。而作为城市文化标志的建筑,其所代表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这些带有莫斯科风情、承载着哈尔滨历史与文化的建筑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它们,保护它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