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周易全解》的序(二)

《周易全解》的序(二)
2020年10月22日 08:41 新浪网 作者 闲读与苦读

  《系辞传下》说:“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这是孔子又一次阐述《周易》六十四卦的结构问题。那么,说“《易》之门”与说“《易》之缊”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不同在于“《易》之缊”是全面地谈,而“《易》之门”是着重地就乾坤这一矛盾来谈的。“乾阳物也,坤阴物也”,正是说乾坤是一对矛盾。“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则是说六十四卦之刚柔,不是别的,是由于乾坤二卦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所产生的结果。在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门”字在《系辞传》另一个地方,有确切的训释。它说:“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所以,这个“门”字实生动地说明了乾坤所具有的各自特点。“变化见矣”。讲的是作为天地的乾坤这对矛盾在其变化发展当中的情况。“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则是指整个六十四卦来说的。所谓“体”,就是“刚柔有体”的体;所谓“德”,就是“阴阳合德”的德。整个意思是说六十四卦的刚柔是以乾坤的刚柔为体,六十四卦的德是与乾坤之德相通的。

  《系辞传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里所谈的实际上也是“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的问题。具体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讲的是作为天地的乾坤这对矛盾所发生的变化。下面自“刚柔相摩”至“一寒一暑”则是对“变化见矣”又作了具体的生动的说明。“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不是别的,它就是在天地变化中所产生的万物。这里的男女与《系辞传下》所说的“天地纲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序卦传》所说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一样,所说的男女,只是指万物中有阴性的、阳性的罢了,不能理解为人类中的男女。

  五、王弼《周易略例》有《明象》一篇,他主张“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说:“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王说提出以后,在学者间毁誉参半,我认为王弼批判易象数派之定马于乾,案文责卦,诚为的当。然而以为应用“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办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我殊以为不然。我认为《说卦传》自身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只是人们多滑口读过,不能心知其意罢了。《说卦传》说“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悦也”,与说“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不同。前者是说八卦的性质,后者是说八卦的取象。“乾,健也”是说乾就是健,“乾为马”是说乾可以为马。“也”的意思同是,表明是不变的。“为”的意思同化,表明是可变的。胡渭《禹贡锥指》于“播为九河”下引林氏说:“凡言为者,皆从此而为彼也。”林氏解释“为”字是对的。正因为这样,所以乾既可以为马,也可以为首,为天,为园,为君,为父等等。“定马于乾,案文责卦”,当然不对了。

  六、《系辞传下》有“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至“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一大段文字。这段文字对后世影响很大。1939年我写《易通》时就相信这种说法。解放后,经过深入研究,始知这种说法不足据。理由如下:1.这种说法与上文“《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说法不一致。2.下文有“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乃是在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已有了《易》,并且是六十四卦的序列以乾坤两卦居首的时候。“始作八卦”怎么就能“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呢?3.司马迁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所谓“包羲氏”只见于《庄子》《管子》《淮南子》,不见于孔氏之书,以此可知《系辞传》包牺氏始作八卦之说不足据。4.《易》卦有井,有鼎,皆于实物取象,今日“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颠倒本末,于事理说不通。5.《易大传》提到作《易》者时,只泛称“圣人”,从不确指何人。而此处明言包牺氏始作八卦,可见不可信。基于上述五点,我敢断言这一大段文字,是后世好事者所窜入,不是《系辞传》原文。

  七、《系辞传上》有“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二语在“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之下,我疑二语也不是《系辞传》原文,而是后人窜入的。为什么呢?因为上文“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是承“莫大乎蓍龟”来说的。而“莫大乎蓍龟”又是承“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一段话来说的。这里的“天生神物”分明是指“蓍龟”,“天地变化”分明是指“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总之只是说“八卦定吉凶”,怎能又说“天垂象见吉凶”呢?还有,上文已经说“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怎么又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呢?不但语意重复,自相矛盾,而且“河图”、“洛书”是什么东西,在《易》经传中连个影子也看不到,所谓“圣人则之”是则什么呢?因此,我认为“天垂象,见吉凶”二语,也不是《系辞传》原文,而是后人窜入的。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